張成淑
摘 要:漢語同義詞辨析既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時的難點,也是教師教學時的重點。漢語中有一些動詞屬于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關于這類詞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文在語料庫的基礎上,在同義詞辨析的框架下對這一類動詞中的“迎”“接”“迎接”進行了分析,對比了這三個詞在句中位置、詞語搭配、語域分布三個方面的異同。做到以小見大,在更加客觀的基礎上辨析同義詞,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語料庫 同素同義 單雙音節動詞 辨析
一、引言
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都依靠語料庫來實現。對外漢語教學同樣離不開語料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的辨析常常是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但是,有關這類動詞的研究卻不夠充分,相關研究大多是依靠詞典和教師的直接經驗完成的,存在著很多不足。因此,以語料庫為基礎對這類動詞進行同義詞辨析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將基于語料庫對這類動詞中的“迎”“接”“迎接”進行分析,總結這三個動詞在句中位置、詞語搭配、語域分布三個方面的異同點。希望能夠突破原有同義詞辨析在方法上的局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提供更多的參考,同時也希望能為對外漢語教師帶來一些啟發。
二、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關于漢語同素同義動詞的研究并不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章為劉智偉的博士論文《含同一語素的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研究》,該論文采用了共時與歷時相結合,語音、語法、語義相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進行了相對封閉的全方位考察,并且對編纂專門性詞典提出了一些建議。劉智偉(2007)對含同一語素的同義單雙音節動詞并存并用的原因進行了闡釋,作者認為正是因為這些詞存在著細微的差異才使這些詞能夠并存并用。此外,宋煒的碩士論文也對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該論文以《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為語料來源,總結了這類動詞的關系類型,并通過調查問卷對留學生學習此類動詞時的難點和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調查,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了一些關于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教學的建議。
以上關于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的研究主要是依靠詞典和教師的直接經驗完成的,對如何進行這類動詞的詞語辨析,從哪些方面對這些詞語進行對比分析描述得還不夠細致。因此有必要在語料庫的基礎上對這類動詞進行細致地對比分析,找出其細微差別,并對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科學的指導建議。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所涉及的語料庫簡介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庫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大數據與語言教育研究所研發的BCC漢語語料庫。該語料庫的總字數約150億字,其中包括報刊(20億)、文學(30億)、微博(30億)、科技(30億)、綜合(10億)和古漢語(20億)等多領域語料,是可以全面反映當今社會語言生活的大規模語料庫。①
陸方喆(2016)認為,北京語言大學的BCC語料庫最適合作為近義詞教學的首選工具,原因主要有:該語料庫容量最大;該語料庫可分語體查詢,便于比較近義詞的語體分布差異;該語料庫有詞語搭配的統計功能,是該語料庫特有的功能。鑒于以上原因,此次研究選擇了北京語言大學的BCC語料庫。
(二)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漢語中的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對此類動詞的界定一般如下:含有同一個語素的單、雙音節動詞,即構成某雙音節動詞AB的兩個語素A、B與該雙音節詞均有同義關系,可將其簡稱為“A、B、AB類同義動詞”。例如:“夠、買、購買”“使、用、使用”“停、止、停止”“安、裝、安裝”“尋、找、尋找”“幫、助、幫助”“迎、接、迎接”等等。鑒于本文不能對所有此類動詞做窮盡式的研究,因此筆者選取了其中一組——“迎、接、迎接”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以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做本項研究之前,有學者對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的異同做了總結,筆者認為這些總結過于抽象,不便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給學生做解釋說明。因此,使用基于語料庫的方法,既對前人的總結做一個驗證,也希望能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本文還使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這類動詞在句中位置、詞語搭配、語域分布②三個方面的異同做進一步的分析。
(四)研究過程
本文利用BCC語料庫,從語料庫中提取真實的語言材料進行分析。具體的研究過程如下:
首先,在固定的跨距下(檢索詞前后10個詞),在BCC檢索中分別輸入節點詞“迎”“接”“迎接”,得出這三個詞的觀察頻數,并對這三個動詞在句中的位置進行統計。
其次,在BCC中分別輸入這三個動詞,得出這三個動詞與其他詞搭配的頻數。
再次,分別得出這三個動詞在不同子語料庫中的頻數分布,對語域分布做出統計。
最后,對“迎”“接”“迎接”這三個詞在句中位置、詞語搭配、語域分布三個方面的異同進行分析與討論。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以上研究,下面將從句中位置、詞語搭配、語域分布三個方面對“迎”“接”“迎接”這三個詞進行對比分析。
(一)句中位置分析
筆者在BCC語料庫中對“迎”“接”“迎接”這三個詞在句中的位置進行了檢索,下面分別對這三個詞在句中的位置進行分析。
1.動詞“迎”句中位置分析
通過對動詞“迎”進行檢索,筆者得出動詞“迎”在句中位置的分布情況為:句中(66.91%)>句首(24.40%)>句尾(8.69%)。例如:
(1)正月初五迎財神,五路財神來送財。
(2)迎新春,年貨辦起來!endprint
(3)熱烈的掌聲響起,鮮花伴著笑臉相迎。
由于“迎”后面可以接賓語,因此出現在句中的情況是最常見的,如例(1)。但有時“迎”也會出現在句首,這種語料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廣告,帶有宣傳的色彩,如例(2)。另外,“迎”還可以出現在句末,但這種情況最少,常常是以“……相迎”的形式出現,表示“迎”的方式或狀態,如例(3)。除“笑臉相迎”以外,常見的還有“起身相迎”“棍棒相迎”“低調相迎”“出門相迎”等。
2.動詞“接”句中位置分析
通過對動詞“接”進行檢索,筆者得出動詞“接”在句中位置的分布情況為:句中(56.56%)>句首(40.48%)>句尾(2.96%)。例如:
(4)晚上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
(5)接人晚點,走也不是,等也不是。
(6)只怕要與姑娘道喜,南京還有人來接。
動詞“接”出現在句中的情況是最常見的,如例(4)。“接”出現在句首的情況也不少,如例(5)。而“接”位于句尾的情況最為少見,如例(6)。筆者發現,“接”位于句尾常常是因為“接”的對象在上文中已出現,所以“接”的后面就省略了賓語。
3.動詞“迎接”句中位置分析
通過對動詞“迎接”進行檢索,筆者得出動詞“迎接”在句中位置的分布情況為:句中(64.55%)>句尾(28.10%)>句首(7.35%)。例如:
(7)肩并肩陪他一起迎接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挑戰。
(8)山西省政府派代表前來迎接。
(9)迎接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
“迎接”位于句中的情況最為常見,如例(7)。其次是位于句尾,如例(8),這種情況常常是在一些正式的文體中出現。“迎接”很少位于句首,如例(9)。
4.小結
通過對“迎”“接”“迎接”這三個動詞在句中位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動詞“迎”“接”“迎接”經常位于句中;“迎”和“接”常見于句首,但很少見于句尾;“迎接”與二者相反,常見于句尾,少見于句首。
(二)詞語搭配分析
詞語搭配是詞項之間的組合關系,從詞語搭配角度來對同義詞進行辨析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傳統的同義詞辨析同樣使用了這種方法,但是傳統的方法并沒有以語料庫作為強大的支撐。在此,筆者通過在語料庫中對“迎”“接”“迎接”三個動詞的檢索,得出與其搭配的一些詞出現的頻次,進而對這三個動詞進行對比分析。
1.動詞“迎”詞語搭配分析
在BCC語料庫中與動詞“迎”搭配的詞語共1360個,筆者截取前10個進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語料庫數據顯示,與動詞“迎”搭配的詞語最多的為趨向動詞,如“上去、上來、進、出來、出、去”等。另外,與“迎”搭配的名詞,如“財神”“人”等所占比例也不小,是與“迎”可搭配的名詞中的高頻詞。此外,“迎”還可與少量動詞搭配,如“回歸”等。
2.動詞“接”詞語搭配分析
在BCC語料庫中與動詞“接”搭配的結果共4711個,筆者截取前10個進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語料庫數據顯示,與動詞“接”搭配的詞語最多的也是趨向動詞,如“回、來、回來、去、進”等。另外,與“接”搭配的詞還可以是動詞“走”,在此表示動詞“接”的結果。此外,與“接”搭配的名詞也不少,如“人、孩子、財神、車”等。
3.動詞“迎接”詞語搭配分析
在BCC語料庫中與動詞“迎接”搭配的結果共1766個,筆者截取其中前10個進行分析。具體如下表:
語料庫數據顯示,與動詞“迎接”搭配的詞語最多的是名詞,如“黨、知識、挑戰、世界、APEC、客人”等。其次是動詞,如“入世、建黨、加入”等。“迎接”還可以與序數詞進行搭配,如“每一、第一屆、第四次”等等。與“迎”和“接”不同的是,“迎接”很少與趨向動詞搭配。
四、小結
通過對“迎”“接”“迎接”的詞語搭配進行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最常與動詞“迎”和“接”搭配的詞語為趨向動詞,其次為名詞,此外還有少量動詞。而最常與動詞“迎接”搭配的詞語為名詞,其次為動詞,此外還有少量趨向動詞。除此之外,與“迎”和“接”搭配的名詞一般為具體的人或物,而“迎接”所搭配的名詞則是相對抽象的事物。
(三)語域分布分析
由于BBC語料庫共包括文學、報刊、微博、科技四個領域,因此筆者在此統計了“迎”“接”“迎接”這三個動詞在這四個領域的詞頻分布,具體如下表所示:
由表4可知,動詞“迎”用于文學領域最多,而在微博、報刊和科技領域出現得相對較少;動詞“接”用于文學領域最多,出現在報刊、微博和科技領域的頻次也很多,但是均遠遠少于文學領域;動詞“迎接”用于報刊最多,其次是文學領域和科技領域,在微博中出現得較少。這與三個動詞的語體色彩有很大的關系。相對來說,“迎接”常常用作比較正式的書面語,因此常見于報刊領域,少見于微博之中;動詞“迎”和“接”常見于文學作品,有著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出現在其他領域的頻次相對較少。
五、結語
在語料庫的基礎上對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迎”“接”“迎接”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在句中位置方面:動詞“迎”“接”“迎接”常位于句中;“迎”和“接”常見于句首,而很少見于句尾;但“迎接”與二者相反,常見于句尾,少見于句首。
在詞語搭配方面:最常與動詞“迎”和“接”搭配的詞語為趨向動詞,其次為名詞,此外還有少量動詞。而常與動詞“迎接”搭配的詞語為名詞,其次為動詞,此外還有少量趨向動詞。與“迎”和“接”搭配的名詞一般為具體的人或物,而“迎接”所搭配的名詞則是相對抽象的事物。
在語域分布方面:動詞“迎”多用于文學領域,而在微博、報刊和科技領域出現得相對較少;動詞“接”用于文學領域較多,出現在報刊、微博和科技領域的頻次也很多,但是均遠遠少于文學領域;動詞“迎接”用于報刊最多,其次是文學領域和科技領域,在微博中出現得較少。endprint
經過上述對比得出的結論可以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的辨析。根據此方法,可以對任意一組A、B、AB類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進行檢索,并且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差異所在。本文希望通過對“迎”“接”“迎接”這組詞的對比分析,能夠使這類動詞的辨析更科學、更客觀。
注釋:
①北京語言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網站 http://yyjx.blcu.edu.cn/art/2015/6/17/art_9112_1098463.html
②陸方喆基于語料庫的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16).
③數字為該詞出現的頻次。
參考文獻:
[1]劉智偉.含同一語素的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2]劉智偉.試析含同一語素的同義單雙音節動詞并存并用的原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0).
[3]陸方喆.基于語料庫的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16).
[4]宋煒.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北京語言大學BBC語料庫http://yyjx.blcu.edu.cn/art/2015/6/17/art_9112_1098463.html[Z].
Abstract:Chines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s not only difficult for foreign students,but also important for Chinese teaching.Some Chinese verbs belong to A/B/AB synonymies with the same morpheme,monosyllabic-verb and disyllabic-verb.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on these words,and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of these researches.Therefore,this paper i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corpus a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to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verbs:Ying(迎),Jie(接),Yingjie(迎接),comparing the three words on three aspects:syntactic locations,collocations,register-related. Hope this study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and also hope to give some inspiration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corpus;synonymy;monosyllabic-verb;disyllabic-verb;discrimin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