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彪+肖蕾
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個案分析法對吳翼翚六合八法拳歷史發展脈絡、拳法技術特征、現狀及發展路徑方面進行梳理探討,針對六合八法拳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六合八法拳源流,以期達到普及推廣、發揚光大的目的,為中華武術的傳承保護及人類的運動健康提供參考。發展對策:加強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人的保護;推動六合八拳的大眾化發展;重視六合八法拳在各領域的推廣;加大六合八法拳的影視劇宣傳;加快六合八法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加強六合八法拳文化傳播的滲透力。
關鍵詞:吳翼翚 六合八法拳 傳統武術 發展對策 健康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2—0066—04
吳翼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是內家拳的一種,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國內外傳播甚廣。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是安徽淮南的本土拳,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習練者眾多,成為當地人們主要鍛煉方式之一,擁有廣泛的習練站點。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武術展現工程項目,由國家體育總局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與俏佳人音像公司來淮南拍攝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套路、樁法、用法制成VCD教學片向國內外發行。目前有關六合八法拳源流的研究在圖書文獻、錄像視頻、先輩經驗等基礎上已取得初步進展,但對發展現狀及路徑的探究相對較少。
1 吳翼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源流
1.1 吳翼翚宗師簡介
吳翼翚(1887—1958年),滿族人, 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一代宗師,陳光第、陳鶴紹、閻國興3人的入室弟子,原籍東北鐵嶺,寄居北京、出身于書香門第。1936年,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仰慕其文武全才,特派李子懋3次登門拜候,聘為中央國術館教務長、編纂委員會主任;1948年,再被張之江聘為國立體育師范??茖W校副教授兼國術系主任。 建國后,吳先生任上海電力公司工人俱樂部國術教師,兼任滬西工人俱樂部國術教師;1957年,被陳毅市長聘為第一批上海市文史館員,專門研究武術史料。張之江曾贊語到:“一代宗師,千秋武圣?!盵1]
1.2 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的歷史脈絡
吳翼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完整拳名是心意六合八法三盤十二勢,亦稱“水拳”,簡稱六合八法拳。據史料記載, 六合八法拳相傳于后唐北宋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由安徽亳州陳摶老祖所創,吳翼翬宗師所傳。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宋太宗時曾下召賜他為“希夷先生”故希夷六合八法拳以此而得名。之后陳摶老祖將此拳傳于陜西太華山隱士李東風先生,李先生就此創編了“五字拳決”和“歌決”[2],之后繼傳關杰和劉韻聲二人,流傳于山西和河南之間,之后又傳至李梨、張繼善、張學禮、劉昆等,而李梨又傳給潘致和,潘致和再傳給楊景群、李蟬、陳鶴侶、王進序、達元、李靜然等。房山的楊景群以六合八法拳來治病,在此基礎上創編了先天三盤十二式,并提出20字決,為心意六合八法拳增添套路單操法。在歷經了代代相傳后,由晚清道光年間的陳鶴侶、閻國興和陳光第,其中以釋門達遠的弟子陳光第傳承的六合八法拳為正宗。少年吳翼翚最開始是拜閻國興為師,學習韋馱功、三盤十二勢、六合八法拳、二十四氣導引術、陳摶老祖睡功法及長短器械,兩年之后,范固國介紹當時有名的武術家陳光第給少年吳翼翚,吳翼翚便和這兩位老師朝夕相處了五年,而后吳又得到了陳鶴侶的指點。[3]
隨著吳英華先生遷徙至安徽淮南,六合八法拳最終在淮南市落地生根,很快遍布大街小巷,淮南田家庵區、淮化集團、望峰崗、淮南師范學院等區域站點均有眾多習練者。為使此古老拳種不致失傳,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與現代體育科學有機結合,吳英華先生率先在安徽省淮南市體育總會的領導下,在安徽淮南成立了華岳希夷六合八法拳研究總會,于香港成立吳翼翚六合八法國際聯盟,以此作為研究六合八法拳的基地,目的為弘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術,團結海內外同道進行拳術交流,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1.3 文學著作中的心意六合八法拳
在世界各地出版有多種版本和語言的心意六合八法的著作達幾十種之多,有關心意六合八法拳的發展歷程也可通過這些著作追根朔源。吳翼翚和陳亦人中文版的《六合八法拳》,張伯誠《六合八法拳釋義》、梁士洪《六合八法拳》、梁守渝和梁好英文版《六合八法拳》、楊維和楊洋《簡化六合八法拳》、丁璞中中文版的《六合八法拳》等光盤和圖書[1],主要闡述了六合八法拳歷史源流及六合八法拳的套路圖解等;周樹生和楊維中文版《六合八法拳劍 30 勢》介紹了新創編的六合八法劍圖解;特別是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廣州俏佳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發行,由安徽淮南市武術協會主席吳英華先生指導,王輝先生演練的《心意六合八法拳》系列VCD光盤,主要介紹了六合八法拳的技術特征、八大樁法等[4],《中華武林著名人物傳》第一輯第二卷中主要對吳翼翚先生習武歷程進行了完整介紹。2011 年第 6 期《搏擊·武印文蹤》六合八法拳專輯中有關六合八法拳的史料,多數是由吳英華先生和王輝先生精心挖掘整理以及六合八法拳組織賽事的相關活動動態,眾多史籍資料面向國內外發行,對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吳翼翚六合八法拳內在釋義、技術特點及拳法功效
2.1 六合八法拳的內在釋義
吳翼翚宗師將心意六合八法拳意義定為,六合為體,八法為用,以區別于其他拳種之含義。心意六合八法拳整體含義包括:(1)六合,放之彌六合,包羅小天地,分別為體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動、動合于空。八法,得法可應變,有術方為奇,分別為行氣集神(氣)、骨勁內斂(骨)、化象模仿(形)、圓通策應(隨)、頂懸虛空(提)、往來復返(還)、靜定守虛(勒)、隱現藏機(伏)。(2)行功十六字: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3)拳學二十字訣:走避開合順,翻騰定化粘,搬扣劈摟撐,截拿傰推纏。endprint
2.2 六合八法拳的技術特點
江平、劉傳書等[5]在《六合八法拳技術特征研究》中將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與太極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八法拳、意拳等作比較發現,六合八法拳與太極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和意拳等拳種在技術的內在特征上遵循以意行氣,以氣行力的共同特點;在外形和勁力上心意六合八法拳與太極拳講求剛柔相濟,與形意拳強調整勁內蓄;在身法上,六合八法拳與心意六合拳都有象形模仿大自然中動物的日常動作。其不同點是,在技術特征上,太極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都強調內三合,而六合八法拳強調的是“六合”;它的動作要求圓活敏捷,反應迅速,松緊吹逆,變化多端;要虛靈挺拔,頂如繩懸,尾閭中正,不失其中;要縱橫起伏,來去無跡,連接蓄發做到恰到好處;要鎮定不躁隨機應變,乘隙進取,虛以引真,忽隱忽現,變化無常,使人莫測。它的勁勢則要求開合升降螺旋伸縮,強調用意導引,不使拙力,要求注重精神的轉換,以動求靜,動于形象而要靜于心意。[1]
2.3 六合八法拳的拳法功效
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其拳理“內養心性、外修形體”,習之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之功,老幼咸宜。凌昆[6]在《六合八法拳對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一文中從六合八法拳對中老年人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免疫力系統的影響等六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六合八法拳對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并認為六合八法拳是一個優秀的獨具風格的拳種,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實用價值和研究價值。這為研究心意六合八法拳強身健心功效提供了參考。
3 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六合八法拳在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儼然成為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六合八法拳的發展歷程可圈可點,依然存在不足。然而因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化、對傳統武術的關注度不夠以及對未來發展路徑模糊等問題,致使傳統武術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為使六合八法拳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筆者根據六合八法拳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幾條可行性的建議。
3.1 要加強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人保護
首先對六合八法拳拳術文化的保護,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今天,被復制粘貼的事件數不勝數,著裝打扮、語言行為、創業模式,甚至思想也會被暗下模仿炒作,流派與流派之間互訪交流切磋,本是為弘揚中華武術,促進發展之意,而當下模仿自創的惡習蔚然成風,顯然做好六合八法拳術文化的保護工作顯得格外重要;其次,對六合八法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的離世,必然造成傳承的斷裂,前不久六合八法拳傳承人王輝先生的驟然離世,是六合八法拳界的一大損失,類似事件仍有很多,因此對傳承人生命安全做好防護工作而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推動六合八拳的大眾化發展
六合八法拳共六十六勢,招式圓活敏捷,變幻莫測,這對習練者要求較高。六合八法拳十六勢雖作為入門基礎,但因世界各地傳承人習練風格不同,很難達到統一的動作演練標準,為更好推廣普及,在不違反拳理拳法精要的原則上,首先應對六合八法拳進行動作創編,應在制定動作標準規格的基礎上,盡量去繁去雜,達成最大公約數,讓習練者易理解、易練習。其次,需統一規范賽制章程、動作規格、扣分標準等比賽規則,以供世界各地賽事參考。
3.3 重視六合八法拳在各領域的推廣
將學校、社區、醫院、公司、企事業單位等納入推行試點,向各領域宣傳六合八法拳健身健心及康復的功效,將創編規范的簡易十六勢率先推向各領域,尤其是六合八法拳進校園,當前全國正推行一校一拳體制,六合八法拳走進校園無疑是時代下的產物,李岳兵[7]在《“一校一拳”武術課程教學構建校園文化軟實力》中提到,“一校一拳”構建校園本土文化“一品牌”的策略,提高了武術文化的軟實力,這個品牌就是對接當地文化的一個校園本土文化品牌。六合八法拳進入本地學校具有本土性、傳承性、教育性,為學生了解當地傳統文化提供平臺,提升學生對六合八法拳的認知度。
3.4 加大六合八法拳的影視劇宣傳
依托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國際聯盟平臺,首先可將六合八法拳的歷史淵源及吳翼翚宗師形象以記錄片的形式拍攝記錄,回顧六合八法拳及吳翼翚宗師的光輝歷程并借助電視、媒體、網絡等手段進行宣傳。其次,廣泛收集素材整理,將吳翼翚宗師的生平事跡拍攝成影視劇題材。據史料記載,少林、武當、峨眉于明代形成三足鼎立之勢。[8]而后少林憑借其強大的影視作品和文化傳播影響力捷足先登,率先進入了世人眼球,眾所周知,少林寺早在20世紀80年代憑借一部《少林寺》風靡全球,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至今影響久遠。
3.5 加快六合八法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借助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繼續努力,力爭上游,爭取早日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陳威[9]在《皖北武術文化遺產現狀研究》一文中發現,皖北地區曾經擁有拳種林立、門派眾多的武術文化,現代化進程出現了傳統快速失落,然而武術文化遺產保護實施卻遠未跟上腳步,歸其原因有兩個,一是遺產申報工作不夠完善,二是已獲批的名錄缺乏有效的保護工作。作為六合八法拳的研究者們有責任致力于對六合八法拳拳種的挖掘、開發、整理與傳承,為其發展壯大注入新的血液與活力。
3.6 加強六合八法拳文化傳播的滲透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深化文化自信研究,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研究的問題意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域外研究,有效整合文化自信研究科研力量以及努力拓寬文化自信研究路徑。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小到一個拳種體系,其傳承的核心,最根本的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上下五千載,生生不息,其魂在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太極拳發展至今,能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僅是依賴每一位傳承人不辭辛勞的收徒授拳,而且是太極拳骨子里所蘊含得哲學文化及辯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太極拳本身所帶來的強身健心之功效。因此,六合八法拳的傳承發展,理應重視文化的傳播與滲透,讓更多的習練者即知拳法又懂拳理,堅持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將六合八法拳這位“武將”變成懂理知法的“大家”。endprint
4 結語
吳翼翚華岳希夷六合八法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文化底蘊,發展至今,已形成較完善的規模和技術理論體系,其立足淮南,輻射全球。為傳承發展六合八法拳,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在安徽淮南成立吳翼翚心意六合八法拳研究總部;為團結海內外同胞,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六合八法拳,在香港成立了吳翼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國際聯盟總部,借此來更好地弘揚六合八法拳。此拳雖歷史悠久,仍不能與少林拳、太極拳相提并論,其原因不再拳術本身價值,本研究根據六合八法拳實際發展情況分析,從加強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人的保護;推動六合八拳的大眾化發展;重視六合八法拳在各領域的推廣;加大六合八法拳的影視劇宣傳;加快六合八法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加強六合八法拳文化傳播的滲透力六方面對吳翼翚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發展提出對策。
參考文獻:
[1]吳英華.追憶我的父親——中國著名武術教育家吳翼翚宗師[J].搏擊·武印文蹤,2011(6):17-21 .
[2]吳英華.六合八法拳歌訣及五字訣淺析[J].搏擊·武印文蹤,2011(6).
[3]吳英華.六合八法拳追根溯源[J].搏擊·武印文蹤,2011(6).
[4]吳翼翚,王 輝.六合八法拳的八大樁法[J].搏擊·武印文蹤,2011(6).
[5]江 平,劉傳書. 六合八法拳技術特征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4(02):50-52.
[6]凌 昆. 六合八法拳對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09(03):26-27.
[7]李岳兵. “一校一拳”武術課程教學構建校園文化軟實力[J]. 南方論刊,2015(10):86-88.
[8]熊雪梅,卿光明. 國際峨眉武術節對峨眉武術影響研究[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4):399-402.
[9]陳 威. 皖北武術文化遺產現狀研究[J]. 搏擊·武術科學),2013(04):31-33.
[10]許家燁.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基本問題研究述評[J]. 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02):88-98.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Huayue Liuhe-bafa Quan in Wuyihui
ZhenBiao1 XiaoLei2
(1.College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2.College of Sports Leisure and Ar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 and case analysis,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iuhe-bafa Quan. For the developing predicament of the Liuhe-bafa Qua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iming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Liuhe-bafa Quan,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opularizing and carrying forward,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Wushu and human sports health.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heritage;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Liuhe-bafa Quan;to emphasize the promotion of the Liuhebafaquan in various fields;increase the Liuhe-bafa Quan television drama propaganda;to promote the declaration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iuhe-bafa Qua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enetratio of the culture of the Liuhe-bafa Quan.
Keywords:Wu Yihui Liuhe-bafa Quan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Health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