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山+劉春蓮
摘 要:文章通過田野調查法、族訪、收集整理等方式,對珠璣巷民間龍獅文化之禮儀行規、龍文獅武等文化點綴及其文化散落進行探索研究;發現禮儀行規至今已簡化,龍文獅武環節已失傳,地方龍獅特色文化面臨危機;從失傳的文化中重新追憶,挖掘少許獅武招式并將繼承,試圖把民間散落的龍獅經典文化得到回歸。
關鍵詞:珠璣巷 龍文獅武 禮儀行規 動作結構 演變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2—0106—03
1 引言
珠璣民間舞龍、舞獅表演龍文獅武的行禮儀式與通常的武術表演、競賽、見面行禮儀式迥然不同。
龍獅文化的探究挖掘與傳承發展趨勢,正如黃河之水,滔滔大浪,源之不竭,流之不盡。然而,民間文化的精華有許多埋藏在具有歷史性質的城市、旅游圣地或古老的鄉村山嶺地處,也有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這一系列形成了地方上的千里馬文化。這些似乎不顯眼的散落馬群較難遇上伯樂,珠璣古巷民間龍獅禮儀行規、龍文獅武經典文化頗為豐富,如關于龍獅起源的傳入典故,龍獅為什么在不同的日子須舞不同的顏色、北獅傳入珠璣后怎樣演變成現代的南獅、龍舞成文字吉祥語、獅舞的凳板武、茅桿武、鋤鏟武、鎖籮武等散落了的經典文化,挖掘與收集散落了的民間龍獅文化點綴,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鋪基奠根。
2 珠璣民間的龍文獅武暗爭生機點綴
2.1 龍文獅武的內涵解讀
從字詞的表層看龍文獅武,就是龍舞表現于文,獅舞體現于武,但以活動(表演)的形式深釋,其實質遠超越了這個范疇。龍文一直都是歡樂和諧景象或權威象征的體現,獅舞(武)最初是古代宮廷內院且不在民間出現的一種娛樂活動或為歡迎外賓接風洗塵的一套禮節。[1]宋代之后獅舞逐漸演變成獅武,明代最顯赫,獅舞活動隱藏在政治上的策劃與軍隊練兵作用并延續至民國末期。劉東生先生講述了古代牛田坊村落的龍獅故事和文化斷傳之事,據說張九齡修復與開鑿梅關古道之前,計劃有七天的舞龍舞獅開工祭祀儀式。珠璣牛田坊從明代開始對龍舞獅舞與舞龍舞獅就有著明顯的區別:龍舞獅舞,舞的是個人技術,主要是體現舞者的身體素質,表現的是舞者身材魁梧,肌肉的壯實,力量的強勁以及持久性的斗鑼技能。宋代時期村舍之間沒有形成固定的龍獅活動日,除了節日慶典必須進行的活動,如開基建業,歡送貴賓等;舞龍舞獅,舞的是集體配合能力,著重于演技,流露的是情感,即體現的是龍獅的表情,表現出龍獅的喜怒哀愁,獅子的多情善感,溫順與兇猛,是極其豐富的娛樂形式,通常是按照時日節慶舉行活動,現代表演的舞龍舞獅屬于這類,尤其是南獅。
2.2 龍文獅武暗爭生機揭秘
自獅子被傳入中原起,龍舞與獅舞就產生了不和,歷史沒把這個邊角文化加以記錄,幸得劉氏與龍的淵源,于《天靈化》私自記錄龍獅早期的不和瑣碎之事,承蒙東生先生的熱心,方獲得此資料。龍如何贏得人們的信賴與獨尊,獅又怎樣得到人們的敬奉,如何表現“獅王”本質,兩派之間有過漫長的明爭暗斗,類似這般既專業又遍的角落文化,更沒有人去研究過,目前資料查無此類內容,恰逢劉東生先生的口傳所得。龍,是古代人們崇拜的騰圖吉祥物,受到人們尊敬和畏懼的天上神物,古代生活嚴重受到環境影響,天旱物燥,人們求雨常用的方式。在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已有記載舞龍早見于古代,如漢代求雨舞龍就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之俗。在中國人傳統視野中,認為龍是動物、圖騰、雷雨之神、星座、云、風浪、信仰、幻想、賜福之神、鎮邪之神、音樂之神、帝王之象征。[2]獅是外來貢品,晚于龍的出現,自獅子傳入中原后,龍舞與獅舞都是格外顯示演技與功夫活兒,獅舞引入初期,龍與獅的活動存在排斥,暗地區分派別,顯有不和。關于龍獅兩派發生的不和事件詳細過程沒有傳承下來,但從《天靈化》一書可獲得一絲的寶貴資料:香柱燭焰煙天堂,人間息聲(細聲)仙界響。巡官復應宮群怒,龍獅長短赤身哐(斗毆)。老君傳旨大帝印,獅有揇量龍無長。違幟抗令
引災發,陰陽荒濟拜玉皇。講的是長陵黃土兩位龍獅造扎師,因為龍獅問題而發生斗毆,兩派人士各搬救兵大動干戈,引起了天上神仙的驚恐,后派老君翁攜帶圣旨傳到人間,化解了兩派之間的矛盾,在唐代后期逐漸融合,且出現龍獅共舞形式,共同形成了龍獅藝術文化并廣泛傳播。獅子是動物之王,代表兇猛,是其它動物的克星,人們認為獅子可以驅邪鎮魔,所以就一直把獅子形象做成不同的姿態,立于門兩側驅邪。所以舞龍與舞獅早期卻在暗中較量,各自尋求生機緣故,清末至民國初,社會動蕩不穩,姓氏派別糾紛,耕種田土問題等,使村落之間經常發生群毆,其中也有龍舞獅舞引起的爭端,由一件小事就轉移到其他大事上,導致了村落之間的長期“爭斗”,或多或少受到歷史的影響。雖然公元前206-公元8年龍獅活動已作為一項體育活動,但元明清朝代表面上顯露的多為娛樂之極,卻實在軍隊暗藏練兵之舉[3],也因此使得歷史以來延續暗藏練兵得于派上用場。明朝、清朝至民國初期,珠璣巷龍獅的聚會,獅隊有組織地進行訓練技藝、格斗技術、身體力量等素質鍛煉,外表是為龍舞獅舞而練,實質內暗含練兵作戰準備。發生于南雄當地比較出名的是近代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的“三點會”組織事件。咸豐8年太平軍攻打南雄州的軍隊,以當地反清復明激進人物的劉榮豐,率領與組織珠璣地方上的人們常以獅舞集會,屯兵鍛煉格斗技術,乘機鍛煉成員的體能,掩蓋了他將來舉兵作戰的真實目的。被稱為三點會的成員個個身強力壯,雖然他們都練得一身好的格斗本領,但身軀畢竟是肉長的,還是擋不住槍炮彈藥的轟炸。[4]
3 珠璣民間龍文獅武文化的散落
3.1 歷史文化南遷使得龍獅行禮儀式演變
公元317-439年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龍舞獅舞活動(表演)的施禮行規最簡單,左手與右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掌貼右側胸大肌,右手掌貼左側胸大肌,軀干微屈,面向首席端位。北朝至齊550-577年,施禮規矩又有變化,向東邊手掌(古稱大手邊,地方方言)貼在劍突與肚臍之間,另一手掌貼在對側鎖骨與肱骨頭之間,軀干向首席端位彎腰,口傳留下是年紀大者軀干向前彎屈約150,青年或壯年舞者要300。從唐朝的618-907年,施禮規矩再次發生變化,舞者以雙手抱拳呈“Λ”形,距離心窩前方三拳厚度定住約3秒不動。到了宋朝(公元960年)至明朝(公元1644年)的施禮規矩是舞者以雙手抱拳呈“Λ”形,貼近心窩口處依次向首席端位、右側、左側、后面彎腰鞠躬一次。清朝晚期至民國初期施禮規矩比較不統一,除上述幾種外,又出現了身體直立合掌抱拳的抖動點式、身體直立(鞠躬)合掌抱拳的劃“U”或“V”弧形式。這些錯綜復雜的施禮形式已經散落、失傳。現代武術行禮姿勢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攏胸前斜放,大拇指內扣,右手五指抱緊,拇指壓于食指、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右拳立于左掌之中,兩臂撐圓,身體直立,雙手抱拳是多種武術表演開始或結束的行禮方式,武術表演最為常見。[5]這就是珠璣地方上民間特有的散落文化,也是當朝代的點綴文化之一。endprint
3.2 龍文獅武的行禮寓意鮮為人知
行禮儀式在不同場合有所不同,神龍求雨儀式沒有向眾人施禮環節,只有上香點燭,跪拜磕頭,閉目口唸祀詞。求雨沒有獅子參與,但建筑的開基奠基、開市集會、迎送軍人等是獅舞的專利,喬遷入舍賀新禧、滿月壽宴是龍舞的使命,兩者之間仍有分工與合作潛規。
3.2.1龍舞奏樂行禮的暗含寓意
俗話說“不是親人不下井,不是根兒不親揚。”劉善萬老人(當地有名的龍舞嗩吶能手,可以連續吹樂30min而不辯呼吸換氣高手,是龍舞主要領導者之一)的記憶口傳說:龍舞的奏樂起音是嗩吶為先,銅鑼為次,側鑼第三而帶動其他四項樂器的開場奏樂。吹嗩吶者仰頭東轉劃圓,掌銅鑼者和側鑼者依樂點頭附和,合奏音同起,表示對該村落民眾以禮相待,對龍隊的招待感到很滿意,同祝村民事事順利,人壽平安,人才興旺之寓意。如果如果入村前村民有冒犯龍隊之舉,對龍隊冷淡,使到龍隊不滿意時,開場奏樂卻有另外一個姿態,嗩吶者俯首向西點頭劃橢圓形,掌控銅鑼、側鑼者閉目搖頭,合奏音同起,則表示對該村落的不滿,沒有祝愿有好的預兆到來,但龍舞還是按規矩盡情表演,不失其他常理。
3.2.2獅舞抱拳行禮規矩與順序
龍舞、獅舞的抱拳行禮在珠璣地方上的方言就是說“唱野”,有時說chang ye或chang ya。現代的武術表演、競賽時表演者雙手抱拳首先向裁判行禮,但清朝末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70年,珠璣民間的行禮規矩具有特殊性。明代時期龍獅舞的武術表演節目中,不論是贏方還是輸了的一方,都必須向首席和觀眾抱拳施禮,民國后只是贏方向首席以及所有觀眾抱拳施禮,忽視戰敗方的存在。明清時期珠璣地方上的抱拳施禮動作結構非常講究,東生先生說,宋代末期開始看重龍獅隊伍表演武術格斗的施禮規矩,先祖傳下的行禮規矩非常講究順序,必須遵循“左青龍,右拔虎,前朱雀,后玄武、敬上東,和西落,面北背南”一套。如果施禮動作起始沒有按照列規,村舍長者會大罵獅隊,村民會瞧不起獅隊,認為獅隊能力差,嚴重的會趕走,不予茶飯招待,所以獅隊領導人非常重視施禮行規的傳授。
3.2.3獅武抱拳與龍文行禮動作結構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繁雜多樣,而傳統武術禮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落中形成不同形式的武術禮儀。[6]龍文獅武是先祖們對龍獅舞概括,獅武出列表演“功夫”分為個人、一對一、一對眾等;表演功夫的形式有赤手空拳、單雙刀、長矛、關公刀、棍棒以及空手對兵器等,武術點綴有單凳、鋤鏟(耕田工具)、茅桿(挑稻草工具)是牛田坊表演的重點項目。所有出列表演的舞者,都必須遵照施禮動作結構行禮:如果首席位是坐北朝南,行禮者必須用右手抱左手疊成拳(現代立掌),伸右腿前探,腳尖點地,膝微屈的右虛步,自右向左完成兩次“U”形擺動軌跡的劃拳動作;向南面的觀眾則用左虛步,雙手抱拳先從左向右完成兩次的“U”形劃拳動作,東西兩則免禮。如果首席位是坐西望東,行禮者則以左虛步的雙手抱拳,從上向下呈“I”形完成兩次;之后分別以左虛步、右虛步向左、右完成兩次的“U”形行禮動作,其余方位免禮。牛田坊宗祠坐落以坐北朝南,行禮動作的起止寓意是北南“不難”。清代的龍獅隊伍出去別的村舍表演、交流時,村舍之間拜訪也有方位與先后順序選擇,以祠堂大門為參照,大門坐西望東的村舍要安排在最后,以表紫氣東來,事業蒸蒸日上之意。節慶日或某一大型活動龍獅隊同賀時,在路途上是獅子開路先行,龍在后面督陣,但去到村舍之后,則龍先迎入祠堂,獅子隨后進入。舞龍頭者雙手持龍棒于神臺之前進行鞠躬、點頭信奉禮節儀式,龍尾最后一節所做的行禮動作則與龍頭方向相反,龍頭探右腳從右上向左下,龍尾則探左腳,從左上再向右下,隨著龍身反復舞動,龍入祠完禮后,接下來的所有龍表演不在出現行禮儀式。
4 結語
珠璣地方上的行禮規矩、行禮動作結構、奏樂起音等點綴至今已變成了散落文化,珠璣地方的行禮規矩、行禮動作結構與現代武術禮儀迥然不同。朝代的不同,派別不同,行禮方式有所不同,行禮儀式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只是派別之間的區分,但沒有惡意,為什么如此成型仍值得研究,建議有更資深的專家們去探索與研究這些散落了的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永利,蘭文婷.中國傳統舞龍舞獅運動歷史文化探索及傳播[J].搏擊·武術科學,2011(1):100-103.
[2]閆榮山.龍文化與舞龍運動的凝聚觀[J].體育與科學,2008(1):60-63.
[3]王太林.中國傳統舞龍舞獅運動之民俗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11):80-82.
[4]劉氏重修聯譜·首卷,2000年春:37-456.
[5]李永超.文化傳播視角下踐行武術禮儀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 2015(12):34-37.
[6]謝群喜,楊少雄,李靜亞.中國傳統“禮”文化視域下武術禮儀與禮義[J].體育科學研究,2016(2):12-16,37.
On Zhuji Folk Culture Scattering and Regression of Typical Interspersing of Civil Dragon and Military Lion
Liu Lianshan1 Liu Chunlian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China)
Abstract: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ethnic group visiting, and collecting and collat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lk etiquette rules of dragon-lion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scattering and regression of civil dragon and military lion in Zhuji Lan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etiquette rules have been simplified, the customer of civil dragon and military lion has been lost, and the local typical dragon-lion culture is facing a crisis. By recalling the lost culture, the writer hopes to mine and inherit some movements of lion dancing with an attempt to have regression of the scattered folk typical dragon-lion culture.
Keywords:Zhuji Lane civil dragon and military lion Etiquette rules lion dancing move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