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摘 要 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以山西高校新區文科大學生為樣本,對文科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維度之一的網絡信息處理能力現狀展開全面調查,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 文科大學生;媒介素養;網絡信息處理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2-0142-02
“網絡是一個由人所構成的社會,網絡對于現實社會的影響,與人的生活分不開,人們利用網絡的能力與素質,決定了網絡對社會影響的方向。”[1]當今社會,網絡媒體輻射到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學生成為網民群體中的主力軍。大學生一方面享受著網絡媒介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甄別能力不足,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在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時,有些學生會迷失自我,受到網絡媒體或短期或長期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社會文化認知和行為。因此,對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研究和教育刻不容緩。本文以山西文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重點呈現山西文科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并找出相關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為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1 網絡素養概述與網絡信息處理能力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我國網民以10~39歲為主,占整體網民的73%,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2]。
根據報告,可以看出網絡媒體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善于接受和學習新鮮事物的年輕一代大學生成為了使用網絡媒體的最大群體。那么,如何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成為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生存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他們的網絡素養情況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未來我國網民素質的高低。
1)“網絡素養”的內涵界定。
(1)網絡素養的概念。網絡素養的概念最初由“媒介素養”發展而來,其內涵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得到不斷豐富,指人們對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和使用能力。美國學者麥克庫勞于1994年最先提出網絡素養,他認為網絡素養包括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陳華明教授指出“網絡素養就是要在了解網絡知識的基礎上,理性地運用網絡信息為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服務”[3]。由此可見,網絡素養是指大眾能夠運用計算機及網絡資源來分析、理解、處理信息,來為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服務的一種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
(2)網絡信息處理能力。由網絡素養的定義可以看出,網絡信息處理能力作為網絡素養很重要的一個維度。劉紅巖在2017首都網絡素養座談會上提出“網民是網絡社會的細胞,只有網民的網絡素養普遍增強,網絡社會的機體才能始終保持健康”[4]。這里所指的網絡素養也在重點強調網民的信息處理能力。依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知,大學生網絡素養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從技術層面來講,網絡素養應包含掌握網絡使用技能素養、甄別信息能力素養;從文化層面來講,應包含網絡安全素養、網絡法律道德素養及自我管理素養。
2)文科大學生網絡信息處理能力。21世紀初的大學生是一個對互聯網具有突出獻的社會群體,是與計算機網絡共同成長與發展的一代年輕人,也是為網路媒體注入新鮮血液的參與者,更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見證者和體驗者。近年來,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研究備受學術界關注。本文將山西文科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呈現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之網絡信息處理現狀,揭示特點并宏觀分析影響因素,探索性地提出進一步的提升策略。
2 山西文科大學生網絡信息處理能力狀分析
基于調查到的數據和深度訪談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網絡基本應用技能。網絡作為一種工具,相比于傳統媒體,對使用者的技能要求。既然是工具,具有中性屬性,使用者的素質最終決定使用效果。調查發現,大部分被調查對象擁有自己的電腦,所占比例高達約82%,電腦作為信息時代一種工具,是大學生信息接觸和學習必備的。今天的學生經濟條件較之以前大大改善,大學生的知識層次較高,將網絡這一新興事物運用得得心應手。調查顯示文科大學生的網齡較長,約72%的文科學生從小學便開始接觸網絡,目前對網絡的基本應用非常熟練。約有8%的文科大學生認為只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基礎操作。這同時也是這一群體網絡素養能否得到提升的基礎和前提。調查數據顯示,約54%的文科大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辦公軟件、音視頻軟件,32%的學生熟悉程度一般,但有14%的文科生不能對這類軟件熟練操作使用,同時這部分學生主要集中于低年級學生。總體來看,作為一種工具,大學生基本可能操作,并為自己的生活、學習服務大學生想要利用好網絡媒體,就必須掌握好網絡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
2)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調查顯示山西文科大學生在網絡上接受的信息主要是娛樂、體閑和網絡社區,其次是時事新聞類,而學術科學類的信息僅僅占到約4%,有約52%的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看小說、電影、電視劇,38%的學生熱衷于娛樂游戲。由此可見,山西文科大學生主要將網絡視為娛樂消遣的主要工具,而并沒有太多自己急需的用于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信息。基于此,獲取信息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負責地進行信息再傳播。網絡傳播的特殊之處就是反復的再傳播過程。大學生由于所處的環境和年齡段,決定了他們一定程度上是這個再傳播過程的主力。這同時也考驗著這一群體的網絡素養現狀。調查數據顯示,100%的文科大學生曾經參與過信息的再傳播活動,深度訪談中,問起再傳播的原因,很少有同學有明確的答復。32%的學生明知道自己轉發的信息可能有問題,但還是發了出去,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現狀,同時這部分學生主要集中于低年級學生。
4)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倫理。被問及是否了解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時,90%的學生表示并不明確知道,只有10%的學生表示知道并且遵照執行。訪談中,部分學生表示只有看到媒體上的相關的一些典型事件報道,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一般情況下基本不去考慮。被問到個人隱私方面,76%的學生表示會保護個人隱私,但有10%的學在社交平臺上完全公開自己的真實信息,24%的同學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另一方面,依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文科大學生防范意識需要增強。當手機或電腦上跳出非法網站的鏈接時,有40.30%的學生會出于好奇要去點開觀看,有25%的學生會打開瀏覽并保存,這些非法網站不僅會使手機電腦產生病毒,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也從側面說明了文科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好,不能經受住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