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工作實際詳述了融媒體微紀錄片的傳播優勢,立足地方,從微紀錄片的節目內容提供、攝制技術支撐、播出陣地保障、欄目展示空間、商業定制模式等五個方面提出了設置微紀錄片欄目的可行性。
關鍵詞 媒體融合;縣級臺;微紀錄片;電視欄目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2-0144-02
從2017年開始,各級政府優秀廣播電視節目創優評選中出現了時長在8分鐘以內的微紀錄片。微紀錄片是傳統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產物,具有更為精煉的影像篇幅和內容,采用最簡潔精致的鏡頭語言來講述最為精彩的故事。從現階段各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微紀錄片來看,它的時長一般都在3~8分鐘左右。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全國各地電視臺都在積極探索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在紀錄片節目創作形態上也有不少創新之舉,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傳播的特征與節奏。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從深圳到雄安》等一系列微紀錄片就是其中的驚鴻之作。據央廣網報道,《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自開播以來收獲了超高收視與零差評的口碑,在豆瓣的評分也取得了9.5分的好成績。
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作為縣級媒體,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也在努力嘗試尋求新的突破。《城事》欄目作為該臺唯一一檔紀錄片欄目,幾經改版,創辦了近20年。欄目在記錄張家港城市發展變遷,發掘和弘揚本土歷史文化,擴大對外交流和宣傳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近年來由于受到節目制作成本、周期、人力等因素的制約,面臨著諸多困境。因此,順應當下微紀錄片盛行的傳播環境,學習各大媒體微紀錄片的采制優點,結合本地實際,打造一檔清晰易懂,節奏緊湊,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欄目就成為了提升收視率的重要途徑。
1 大量優質的創作題材可為設置微紀錄片欄目提供內容依托
張家港市作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每年全市各級鎮府都會評選出十佳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這些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會被制作成微紀錄片的形式在頒獎典禮上播放。作為這些微紀錄片的主要創作者,張家港電視臺專題節目部已經連續多年參與了這項工作。2017年,欄目組4名采編人員在完成本欄目日常播出節目的同時,累計采制了60部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的微紀錄片。
除此之外,欄目還和張家港市殘聯合作,攝制了表現殘疾人身殘志堅,積極進取的“助殘日”系列公益微紀錄片《我的夢》;和張家港市環保局合作攝制的反映“263”專項行動過程中感人故事的微紀錄片《“鐵娘子”在行動》等。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緊扣時代主題,直擊人心。有了大量的優質題材,設置微紀錄片欄目就有了內容依托,我們就能做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2 多年的實戰經驗和全新的采編設備可為設置微紀錄片欄目提供技術支撐
微紀錄片的短小并不意味其簡單粗糙,相反,它要在極短的時間里,把最精彩的故事講述完整,把聚焦的信息傳達給受眾。因此,采制的要求會更高,不僅需要編導具有豐富的采編經驗,也需要更為先進的數字化采編設備。
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記錄片欄目開設的時間比較長,培養了一批具有紀錄片創作經驗的采編人員,而且經過這幾年大量微紀錄片的采編歷練,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微紀錄片創作實戰經驗。每年,在各級政府和條線優秀節目評選中均有作品獲獎。
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從去年開始,全面覆蓋了高清數字化采編設備。我部門目前擁有索尼PXW-FS7 4K高清攝影機,大疆無人航拍機,星云5100三軸穩定器等一批先進的數字化拍攝設備;同時具有大洋、索貝等高清后期編輯設備。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對節目的“精”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采編實戰中,各種設備都被采編人員熟練掌握運用。去年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的微紀錄創優片《我想有個家》就綜合運用了航拍、手持穩定器跟拍等各種拍攝設備和拍攝手段,在保證原有節目內容質量的同時,增強了節目的視覺效果。
3 現有的紀錄片欄目時段可為微紀錄片的制播提供陣地保障
近年來,許多國產紀錄片在收獲好口碑的同時,也贏得了非常好的收視率。雖然比不上一些大臺的大制作,但是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一直堅持保有紀錄片創作的陣地。目前我臺的紀錄片欄目《城事》時長20分鐘,每周一檔,有4名采編人員。紀錄片創作是一個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長期跟蹤的過程,周期性長,制作費用高,部門現有的人員配置和欄目播出頻次已經使采編工作捉襟見肘,再加上部門平時還承擔部分收費視頻的制作,使得日常節目的采制更是應接不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目的質量。相對于傳統紀錄片來說,微紀錄片制作周期短、費用小、傳播速度快。以我們拍攝系列公益微紀錄片《我的夢》之《小宇,加油!》為例,從定選題到實際拍攝完成,一名編導和一名攝像用一臺索尼A7S花了不到一周時間,省去了傳統紀錄片繁雜的設備和人員配置。因為節目體量的短小,為編導和攝像節省了時間,使得他們在節目的架構和畫面拍攝上有更多的余地進行推敲,讓節目呈現了更為精致的效果。
因此,在現有時長20分鐘欄目的基礎上進行改版,大幅度壓縮欄目時長,將其改造成一檔長度在5分鐘左右的微紀錄片欄目,既能節省人力和制作成本,又能保證節目的做優做精,從而給予觀眾全新的試聽感受。
4 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可為微紀錄片欄目提供更廣闊的展示空間
“二更”是國內較早出現的短視頻制作平臺,創辦于2014年底,首先在微信開設公眾號,每晚發布第一條原創視頻,內容多以傳播新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微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因其選題廣泛極具情趣,鏡頭刻畫自然細致,內容豐富制作精良,在全網累計了300億次的總播放量。
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從2016年開始整合各自辦欄目開設的微信公眾號,成立了新媒體部,推出了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唯一的官方公眾號“偶俚張家港”,目前積累了25萬粉絲。日常推出的內容除了本地時政和民生新聞外,還有一些生活小常識的介紹。公號每天的頭條閱讀量維持在20 000左右,近段時間以來,閱讀量逐漸下滑。微紀錄片體量小,不僅適應于電視傳播,同時更適應網絡、手機等各種移動終端傳播。電視臺的微信公號,應該體現電視臺在視頻制作上的特色。結合“二更”等微信公號在微紀錄片傳播上取得的巨大影響,我們也可在“偶俚張家港”上定期推送《城事》欄目制作的精良的微紀錄片,擴大欄目影響。今年“助殘日”的系列公益微紀錄片《我的夢》在公號上推出后,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單條的閱讀瀏覽量將近10000,既為欄目做了宣傳,也為公號吸引了粉絲的關注。欄目播出和微信公眾號共享微紀錄片節目,把電視媒體欄目的品牌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結合起來,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轉變為融媒體共同的競爭力,這是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各媒體、各部門之間資源、業務進行有效融合的一個實例。
5 設置微紀錄片欄目可為縣級臺開啟新的商業模式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將廣告投放從傳統媒體轉向了新媒體,這也使得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之下,電視臺應該依托自身優勢來開啟新的商業模式以尋求經濟的增長。新媒體環境不僅給微紀錄片提供了靈活的傳播手段,更賦予了它商業應用的價值。如今,采用紀實手法表達品牌內涵的微紀錄片層出不窮。例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品牌故事》欄目就是通過微紀錄的方式展示企業創新與堅守的精神,來探究企業品牌背后的故事,通過直擊內心的內容,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融媒體快速、廣泛的傳播之下,這種微紀錄片觀眾也更樂意接受,被精彩內容打動的觀眾甚至還會自發成為傳播者,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微紀錄片也贏得了資金的支持,最終實現共贏。今年,片長5分鐘左右的《我在西街修鐘表》就是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廣告部門在微紀錄片商業定制上的首次嘗試。通過真實的記錄,展現了鐘表匠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使觀眾深切地感受了匠人對手藝的堅守與情懷,平衡了商業表達與內容表達,既實現了傳統硬廣告的投放效果和收益,又不至于令觀眾反感,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微紀錄片欄目化可以為微紀錄片與商業廣告相結合提供一個穩定的制作傳播平臺,借助媒體融合的優勢,其傳播速度會更快,傳播范圍會更廣,傳播效果會更好,實現宣傳和經濟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7):107-111.
[2]許斌.淺談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9).
作者簡介:王宇春,張家港市廣播電視臺電視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