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電視娛樂綜藝節目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形式和內容都出現了較大變化,并呈現出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趨勢。文章首先對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形式變化進行分析,包括個性化定制節目、雙向互動形式、自制傳播主體創新等。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國娛樂綜藝節目的內容創新策略,包括熱點與人文性兼具、網絡語言流行化及語言對抗性、多元文化的交織碰撞、內容制作專業化發展等。
關鍵詞 中國娛樂綜藝;節目形式;內容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4-0130-02
在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下,娛樂綜藝節目的制作理念和傳播方式等,也不斷進行調整。特別是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收看不同類型娛樂綜藝節目的需求。網絡已經成為傳統電視之外的又一個大型視頻播出平臺,而且具有互聯網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點播”自己喜歡的綜藝節目,不再受娛樂綜藝節目播出時間的限制。在此情況下,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產業發展迅速,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只有不斷進行節目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獲得觀眾喜愛。
1 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形式分析
1.1 個性化定制節目
在“互聯網+”時代下,不僅網絡自制娛樂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傳統電視娛樂綜藝節目也開始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兩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當下的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可以看作是從網絡自制視頻逐漸發展起來的。從2010年開始,各大視頻網站陸續開始推出網絡自制視頻,包括優酷的《老男孩》、搜狐的《屌絲男士》等。之后自制綜藝節目也開始出現,包括《曉說》《大鵬嘚啵得》《奇葩說》等。特別是《奇葩說》的正式上線,拉開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序幕,在其上線兩小時內,點擊量就突破百萬,首期點擊量4 600萬,首季點擊量2.6億。在此情況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受到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媒體平臺投入到網絡綜藝節目制作中,并逐漸形式個性化、分眾化定制形式[1]。
1.2 雙向互動形式
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繼承了互聯網的基本特點,支持節目與受眾的雙向互動。比如在節目網站主頁、官方微博、貼吧等設置的互動游戲,在節目播放過程中,主持人、嘉賓利用社交平臺軟件與受眾進行互動等。當然,也包括傳統線下見面會等互動形式,使網絡娛樂綜藝節目與受眾的距離被充分拉近,受眾在觀看網絡娛樂綜藝節目時,可以深度參與其中,這種雙向互動形式,有利于將粉絲效應發揮到極致,使節目知名度、關注度快速提升。此外,受眾也可以主動與網絡娛樂綜藝節目開展互動,通過點贊、投票等方式,幫助節目積聚人氣,也可以隨時發表自己對節目的開發。節目制作和運營方不斷搜集受眾意見,對節目進行改進,使節目能夠受到更多人的歡迎。比如《姐姐好餓》《偶滴歌神啊》都直接鏈接新浪微博,用戶可以方便的分項,也可以直接在微博進行評論[2]。
1.3 自制傳播主體創新
以主持人和嘉賓為主體,是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主要形式特征之一,一款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播出效果,往往也取決與主持人、嘉賓自身的熱度及節目表現。在傳統電視綜藝節目中,雖然也重視主持和嘉賓質量,但網絡娛樂綜藝節目這一特點更加突出。而且為了讓自制傳播主體設置鮮明,由不同領域名人“跨界”出演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或者通過加入“網紅”“素人”這些網絡流行元素,使網絡娛樂綜藝節目能夠取得傳統節目難以達到的效果。特別是在2015年以后,廣電總局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做出了明確要求,即“持證上崗”,導致電視節目“跨界”主持現象明顯減少,而網絡娛樂綜藝節目沒有這一限制,所以更加活躍。同時,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和嘉賓,也就決定了節目的風格主調。比如《奇葩說》中插科打諢的馬東,《康熙來了》中天馬行空的蔡康永,《曉松奇談》中學識淵博的高曉松等。正因為這些主持人的“個性”突出,而且與節目的“氣質”相符,所以使網絡娛樂綜藝節目更具有吸引力,能夠成功收獲一類忠實觀眾[3]。
2 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內容創新
2.1 熱點與人文性兼具
通過上述對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形式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現在的娛樂綜藝節目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而且注重個性化定制,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對節目進行定位,然后通過選擇合適的主持人、嘉賓,設計新穎的節目內容,獲得觀眾喜愛。在此情況下,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同時兼具熱點和人文性功能。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往往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其議題選擇,會抓住當下的熱點話題,由于話題本身是受眾關注的焦點,所以更容易吸引關注參與到節目的討論過程中。比如《火星情報局》《你正常嗎》等節目,為了把握好熱點話題,采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社會熱點,選擇生活話題,廣泛從微博、貼吧、知乎、豆瓣等篩選話題,使每一期的話題討論都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其人文性也體現在這些話題內容中,比如“女性專屬車位是歧視嗎”“愛上人工智能算愛情嗎”,這些與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的話題,通過一種娛樂的形式進行討論,既富有內涵,又富有觀賞性和趣味性。因此,在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制作過程中,應關注于熱點與人文性的巧妙結合。
2.2 網絡語言流行化及語言對抗性
在網絡娛樂綜藝節目中,語言往往是最出彩的一個部分,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語言偏于流行化和年輕化,而且基于其傳播載體的特點,在節目中也會大量使用網絡流行語。比如“嚇死寶寶了”“我也是醉了”等。這些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可以快速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提升受眾親密感。甚至許多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名字也是結合網絡流行語命名的。《奇葩說》中的“奇葩”,是2013年十大流行語之一,《偶滴歌神啊》也是網絡流行語的體現。這些網絡娛樂綜藝節目,不僅廣泛利用網絡流行語,同時也是網絡流行語的孵化基地。比如根據“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演化出來的“BB KING”、“BB QUEEN”等,成為辯論冠軍的稱號。這些鮮活的網絡語言元素,極大地提升了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觀賞性。此外,語言的對抗性也是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一個創新點。這與傳統語言原則中的“合作原則”完全相反,合作原則強調的是語言的質量、方式、禮貌等。而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另辟蹊徑,廣泛使用犀利、富有攻擊性的語言制造幽默。在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過程中,常常是嬉笑怒罵摻雜著“人身攻擊”,比如《火星情報局》中張宇嘲諷薛之謙“歌紅人不紅”,《黑白星球》中肖驍和范湉湉時常爆粗口等。但由于處理得當,這種說話方式不僅不會引發沖突,還可以有效增加節目的娛樂性。
2.3 多元文化的交織碰撞
除了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另辟蹊徑,網絡娛樂綜藝節目還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入和呈現。比如在當下的網絡娛樂綜藝節目中,出現一種“男性女性化” “女性男性化”的現象,這是網絡文化中性格概念逐漸模糊的體現,進而催生出一種中性文化。在許多網絡綜藝節目中,都可以找到此類代表人物,這種兩性反轉給受眾帶來許多新奇的收視體驗。這種多元文化的交織碰撞也體現在舞臺服裝設計方面,比如馬東、高曉松和蔡永康在《奇葩說》錄制現場,紛紛穿蘇格蘭裙登場,不僅與節目名字“奇葩”二字相符,而且可以營造一種輕松的節目氛圍。還有類似從“耽美文化”中衍生出的節目“CP組合”等,也非常吸引受眾關注。這種多元文化的交織碰撞,為網絡娛樂綜藝節目帶來許多創新點。
2.4 內容制作專業化發展
在網絡綜藝娛樂節目的內容創新過程中,還要關注于節目整體的專業化發展。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網絡綜藝節目都可以靈活多變,走在時代潮流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前沿,但多元化不等于混亂,在內容制作中,同樣需要站在專業視角進行篩選和把關。通過在取材、組織、設計、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一系列的專業標準,使網絡綜藝娛樂節目更富有內涵,積極、健康的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網絡娛樂綜藝為主的新一代中國娛樂綜藝節目發展,在行使和內容上都更加靈活多樣,給觀眾帶來了許多新奇的收視體驗。通過堅持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把握好網絡娛樂綜藝的發展方向,可以制作出更多品質優良的節目作品,推動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產業獲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思思,趙佳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與創新路徑[J].今傳媒,2018,26(7):121-123.
[2]張菁麗.論視頻網站自制綜藝節目的創新營銷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3]許煒.關于電視娛樂綜藝節目的創新[J].中國傳媒科技,2013(12):57-58.
作者簡介:趙家耀,就讀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為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