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亞軍

他是一位勇于開拓,功業卓越的實業家,憑著堅強的毅力和過人的膽識,在人生道路上創造了奇跡,成為譽滿香港的“人造革大王”。他是一位享譽內外的愛國志士,胸懷博大的慈善家,為了踐行自己捐資助學的諾言,身為億萬富豪的他,不但舍不得亂花一分一毛,而且還賣房助學,成為世間佳話。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實業家和慈善家,他于2001年變賣掉自己居住了37年、價值5600萬元的豪宅,將所得款項全部用于捐資助學,自己則搬進了一套租來的小公寓。至今,他已累計為各項社會公益及慈善事業捐贈超過10 億元人民幣,而自己每月生活開支卻僅為3000元。他就是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廣東大埔縣陂鎮銀灘村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田玉瑚是一位急公好義的儒林耆宿,他創辦“廣泰興”商號,經營油米雜貨,兼營一些磚瓦窯生意。田家炳出生時,田玉瑚已48歲。田家炳的“家”取自《朱柏廬治家格言》的“家”,“炳”則是照亮世界的意思, 老來得子的田玉瑚希望兒子不僅能成為全家的希望與光榮,更能造福人群,報效國家。
小時候社會動亂,學校經常不開課,父親就成為田家炳的第一老師。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田家炳不但品學兼優,更從小就養成了潔身自愛、刻苦自勵的性情,以及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的品格。
田家炳常說:“我受先父身教言傳的影響最大,今日我小有成就都離不開他的教導,他憐貧恤孤,樂善好施,通過《朱柏廬治家格言》教我修身立品,做一個好人,一個為社會謀福祉的善人。我和父親之間有很多故事,那時我家鄉窮人多,父親總是體恤他們,關心他們的溫飽。牢記‘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古訓,讓大眾都生活得好。至今,我對516字的《治家格言》還可一字不漏地背出來。”
1933年,田家炳進入大麻中學讀書。剛讀完初中二年級,父親就去世了,16歲的田家炳就輟學繼承了父業。因為家鄉經濟疲弱,很難有更大發展,兩年后田家炳決定到異鄉去另闖一番事業。
因為自己祖上有瓷山,具備瓷土經營的原料優勢,而且家鄉有人在越南西貢附近開瓷廠,再加上去越南比較方便。自幼對陶瓷很感興趣的田家炳,就到越南開設了瓷土經銷公司。因為他采取的將祖上瓷山的瓷土提煉淘精后,運到越南由自己直接銷售的辦法,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價格,所以受到市場歡迎。剛滿20歲時,他就已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1939年秋,田家炳從越南轉往到印尼萬隆,經營一些洋雜土產,生意剛剛有所起色,就又關門大吉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田家炳居住的地方成了日本的軍事禁區,他只好到族人開辦在雅加達的工廠去打工,從商業轉向工業,體驗到了工薪階層的辛苦。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田家炳洞燭先機,因應當時樹膠產品銷路大的形勢,創辦了一家名為“超倫”的樹膠廠,開始大展鴻圖,并邀請一些朋友入股,大家齊心協力,銳意經營,研發生產了多種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很快就取得成功,業務鼎盛,譽滿南天。
1951年10月,田家炳創辦南洋樹膠有限公司,擴大了印尼的樹膠產品市場,為推進自己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個人也成為譽滿印尼首都的青年工業家,成為當地著名的華商新貴。
1958年,他的事業正如日中天時,即預感到印尼大規模排華浪潮隨時可能發生。為了解決子女教育問題和謀到一個更穩定的經營環境,未雨綢繆,他毅然舉家遷移到人地兩疏的香港。
到香港后,田家炳看準香港具有發展國際貿易的條件,決意全力拓展塑料薄膜及人造革工業。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現代工業剛剛起步,塑膠工業尚處在萌芽狀態。田家炳要在這里建立工業,是非常危險的一棋。人造皮革、塑膠薄膜投資大,技術要求高,但在香港卻市場小、取利甚微,而且在香港是第一家,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為了實現理想,不怕任何困難,田家炳決定一直向前沖。他以港幣九角每英尺的價格買入了三十余萬英尺的海灘,填海造地,建起了工廠。這在當時是一個頗為“瘋狂”的決定,因為他不但要面臨工廠建立后的一系列產品生產和銷售難題,而且還要把大捆大捆的鈔票往海里拋。因此,有人說他是“傻瓜”,他填海建廠的事情,不但還成為坊間的談資,更登上了香港報紙的頭條新聞。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拼爭,1960年,在荒蕪的香港屯門海灘上,一座規模巨大、氣勢恢弘的現代化工業區——田氏工業城,拔地而起了。就這樣,田家炳和田氏工業城一起名震香江了。
伴隨香港整個經濟的起飛,田氏塑膠廠及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短短10余年時間,就成為了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廠,田家炳也贏得“人造革大王”的美譽。
1992年,又在廣東省東莞市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建立了現代化、自動化的PVC薄膜及人造革制造廠,其規模、技術、管理等都居國內前列,并于1997年取得“ISO9002國際標準品質管理證書”,2000年春取得“ISO14001國際標準環境管理體系證書”。同年又在廣州設立廣州田氏塑料有限公司,設廠擴充業務。
回顧創業歷程,田家炳隨香港先后經歷了1965年的銀行擠提、1967年的社會動亂、1973年的股市崩潰、1974年的世界原油供應失常、1984年的房地產暴跌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一次又一次的經濟風暴。在這些浪潮中,不少結構健全、經濟基礎甚好的企業被淘汰或移遷海外,但田氏化工卻始終屹立不倒,這中間自有田家炳的原因。
在實業交往中,田家炳以誠待人,嚴于律己,恪守“以誠相待”的準則,他所建立的“田氏化工”堪稱現代儒商的典范。
他說:“做生意誠信最重要,我們的生意做得并不大,但與我們來往的客戶都知道,我們說話算數,與田氏來往,絕對不會吃虧。雖然我經歷過了許多困難,但最后還是安全度過了,這與我做人的原則有很大關系。做人最根本的就要講一個“誠”字。
一切出自真誠,要做到心中有“誠”,口心一致,將心比心,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不管你與商界、政界、百姓還是跟誰交往,也不管你與他有沒有利益往來,都要始終以誠相待。只有“誠”才能助你事業長久,只有“誠”才能讓你贏得越來越多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誠”才能化解一切矛盾,幫你渡過難關。
田家炳深信,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面對一次又一次無法控制的經濟風暴,如果沒有人格品德配合,縱有再好的學問才干,也是無法穩如泰山地渡過。他說:“香港經歷了很多經濟風暴,特別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最大。我在當時最困難的時候也始終以誠待人。我欠人的錢百分之百還清,我寧可別人拖欠我的。當我有困難的時候,我總是提前坦誠地告訴對方,說明原因,并承諾自己何時可以克服困難兌現資金,然后就盡最大努力提前兌現給對方。面對困難我從來沒有回避過,我從不找借口不接電話或避見別人,即使是自己出差時也要囑托辦事處的人接待和處理好一切事情。總之,正是這種‘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的誠實品行深深感動了很多與我打交道的人,他們對我總是很放心,總是愿意與田家炳合作做生意。恪守本分、篤守誠信、薄己厚人,多為別人著想,讓人家覺得與你做生意或相處不吃虧。這種‘誠會給你帶來一生都享受不盡的幸福。”
田家炳白手起家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但他為世人矚目的原因,不是因為富甲一方的家業,他愛國愛鄉的慈善情懷和助教興學的滿腔熱忱,才是贏得尊重和推崇的關鍵。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田家炳的最終目標,報效國家、造福于民才是他的最高理想。
早在20世紀60及70年代,田家炳就曾出任香港博愛醫院、東華三院總理,現仍兼任仁愛堂咨議局委員及多間慈善機構的社會事務。他很早就致力推動社會福利工作:興辦不牟利青少年中心、老人宿舍及服務中心、幼稚園、小學、中學、圖書館等事業,造福廣大市民,還設有獎、貸學金,嘉獎成績優異的青年。在臺灣,1984年他捐出5000萬元新臺幣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推動各種具有公益性的文教事業發展。
20多年來,田家炳一直實踐自己的諾言。到目前為止,他捐贈的教育文化及基礎設施項目以數百計,向社會捐資額累計達十多億元,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及英國等地。
在捐贈中,田家炳最為重視的是教育。在教育中,田家炳尤其關注師范教育。他認為興國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要辦好教育,必須首先培訓教育英才的教師,因而發展師范教育,不啻為播種植苗,開辟水源。在他的捐贈下,一座又一座以“田家炳”命名的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成為了各地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他說:“我選擇教育作為回報社會的方式之一,開始是為家鄉大埔縣每個鎮和梅州市每個縣興建中學,后來就擴大到為全省每個市和全國每個省興建中學,還為每個省的師范大學興建一所教育學院。我相信只要好學校、好老師、好校長越來越多,中國的教育事業就一定會興旺發達起來,人口素質也一定會得到提高,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支持教育事業特別是師范教育的樸素初衷。”
截至2005年12月,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已布滿中國各省,計有中學120間、小學39間、師范學校和幼兒園17間。僅是大埔縣,就有11間田家炳中學。對大陸60余間大學院校、香港9間大學院校也都有捐款。田家炳被譽為“百校之父”。同時,他還捐助醫院26間、公路6條、橋梁129座、115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另外,還捐助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項目。以至于人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標題:“田家炳來到田家炳”。這里的前一個田家炳自然是他本人,而后者的田家炳則是學校、醫院、圖書館、游泳館、公路,等等。
因為慈善的事跡,大家都尊稱田家炳為大慈善家。對此,他謙虛地說:“大慈善家我還不敢當,我只是在盡己所能為中國的教育和公益事業做一點點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我捐出的錢很少,這樣做,只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期喚起社會對教育的關注。”
田家炳平生修身立品,推己及人,在支持教育事業的過程中,不僅給他資助的學校帶去了資金,而且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教育。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強調,“學校教育,以德為重”。
由于對祖國的年輕人寄予很大的期望,每建一所學校,田家炳都要親自與學生們座談人生道理,說些故事,勉勵他們做人要腳踏實地,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
他常常憂心,如今的人過于看重物質方面,而忽視甚至拋棄了許多做人的美德。他每到一所學校演講,都無一不跟學生們講奉獻,講人生的價值,他說:“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不同,因為家庭環境、家世家風和父母的教育,以及社會風氣和時代背景,都將影響到你的追求、你的人生價值觀。但有一種人生價值觀,在任何環境、任何時代都是可行的,那就是為別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不會被淘汰。”
“我的做法,可能有的同學覺得過時,太老套。我覺得現在有些青年人追求物質享受多了一點,這可能是社會風氣帶動這些人這么做,而他們不覺得。大家要知道,就是現在你們認為最窮的孩子,也比我們那時最富的孩子還要享受。我們一定要知足,我信奉‘知足者常樂這句話。”他說,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幾十年的生活享受是勞動人民給我的,我用一杯牛奶、一張紙都會想到它們是怎么來的。
對于自己的子女,田家炳更是言傳身教,德育先行。他有五子四女。他認為生為中國人,必須先學好中國文化,繼承祖先優秀的文化傳統。所以一律先讓兒女進中文學校學習,接受正統中文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后,才會送到美、加去讀大學,以適應今天世界形勢的需要。他的全部子女都在國外受完高等教育。因為從小在田家炳的教育中成長,子女們都敦品勵行,孝親睦鄰。待人處世方面,處處勤儉立身,誠信為本,深明大義。

田家炳的高風仁德對子女影響很大,兒女們都十分支持父親的善舉,還經常陪伴他到各地考察捐建項目。子女們的良好品格令田家炳十分欣慰,他曾感慨地說:“我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我的孩子們。”
田家炳堅持奉行:“留財富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后代。”
他說,“留財于子孫”會令子孫失去上進心。只有回報社會,大行善舉,才能“積德于后代”,成為后人楷模。
他認為,自己的父輩雖沒給自己留下財產,但從小培養了自己做人的品德,他的事業成功靠的正是勤勞、才智和誠信、博愛的為人之道。如今,自己的子女都上了大學,各有專業技能,留太多的財富給他們反而無益,而祖國建設到處都需要資金,將財產捐獻于教育和公益事業,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把錢放在自己家里的價值。他說:“我的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比我自己用更有意義。”
正是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他生活節儉,不事應酬,清茶粗飯,以步代車,乘坐地鐵,然后走路上下班。“平時自己的生活,就是舍不得亂花一分一毛。因為,那一分一毛,可以用得更有價值!”田家炳說。“與其說我節儉,不如說我‘不敢浪費!我深知每一樣東西哪怕小小的一張紙、一根針和一棵青菜都來之不易。‘儉足以養廉,‘儉能凈化社會風氣,修養廉潔的品行。每當我多用錢物時,我就會覺得內心十分不安!我個人生活素來簡樸,對個人生活享受從來沒有什么要求。當初我決定從印尼回香港創業時盡管困難很大,但我是充滿勇氣的,就是因為我是一個既能儉又能勤的人,只要做到了這兩點,田家炳就不愁在香港找不到一碗飯吃,也就不愁事業做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