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權
隨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及休閑體育文化的不斷興起,體育逐漸社會化,體育市場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強,使得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更加重視。我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于2005年開始招生,目前在校生204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服務當地經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調查研究找出如何以學生就業為中心,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體育專門人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包頭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校學生204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和相關書籍,獲取相關信息,為研究提供借鑒的成果。
2.調查訪談法
分別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社會企業單位和專業教師進行調查訪談,內容包括課程體系設置,培養方式、實習及學生就業等。找出學生、教師、社會相關企業對社會體育專業辦學的建議。
二、我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現狀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在社會中從事群眾性、大眾性的健身指導,組織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承擔學校體育工作等方面的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
(二)課程設置
現行課程體系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課程,總體而言,課程設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幾方面不足:
1.課程開設門數較多,但主導方向不清晰,專業主干課不夠突出。缺乏根據地區特點和學校辦學優勢設置的特色課程。
2.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嚴重脫節,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由于受學校教學設備、設施基礎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缺乏實踐教學條件,學生的實踐模擬訓練課時嚴重不足。因此,培養的學生畢業后不能馬上適應工作崗位。
3.學生知識面不夠廣,跨學科的通識選修課相對缺乏。為了拓寬學生的綜合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應使學生掌握較寬厚的相關基礎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選修課程。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課程,提高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我校屬于地方性院校,生源多數來自縣城農村,而且當地城市文化相對封閉,直接影響學生對現代多元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體會。
三、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構建的具體措施
(一)以社會和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
首先,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充分體現體育教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教學相結合的特征。采用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相結合式結構。專業基礎課程要精而實用,專業課程是在專業基礎課程之上開設、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核心主干課程。在設置的過程中既遵循教育部規定的主要課程:如社會體育概論、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社會體育學、運動心理學等、又要按照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師資等實際情況,為專業方向板塊課程奠定基礎。專業主干課程模塊的設計上既要考慮當前社會需求的大背景,又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志向和師資情況,使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與興趣選擇專業發展方向。進行“專長”教育,而且要增加“專長”教育教學的課時。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扎實。根據我校的辦學特點和師資隊伍情況進行選擇,開設了健美操、游泳與救護、羽毛球、網球、乒乓球、健身教練等地區體育需求較高的課程。
其次,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每一個課程模塊都有與之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而且要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教學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其三,注重大學生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通過通識必修、選修課開設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課程,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其四,專業選修模塊主要有社區體育組織與管理、體育產業經營開發和全民健身推廣等模塊。既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專業方向,又能夠根據當地社會發展需要靈活調整課程。學生的就業空間更為廣闊。
(二)尋求地區社會相關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為了能迎合內蒙古體育市場的需求,提高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能力,于2015年成立課題組,嘗試新的針對于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體育學院領導及社會體育系部負責人和課題組通過首先構建培養人才的相關模式,進而考察和走訪相關企業成立合作單位,然后進行跟蹤調研,最后檢驗該種模式的利弊,以完善該培養的途徑。2016年已建立了6家合作單位。包括健身俱樂部、體能拓展中心、游泳館、網球學校能。現在已和包頭市兩家大型健身俱樂部簽署合作協議,設為學生實訓實習基地。共同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寄希望于實現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化和全面化。校企聯合教學模式中,企業的規模、文化、管理模式等因素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學生通過在企業里的鍛煉,增長了見識,提高團隊合作意識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素質。
(三)聘請校外骨干參與實踐教學的指導,打造雙師雙能型的教師隊伍
為了實現一線教師對學生的科學指導,課題組實行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首先,讓本院教師“走出去”,采用組織校內教師到企業參觀調研實習,促使教師理論結合實際。著力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實踐與理論結合能力來實現教師隊伍的思想轉變和實踐業務能力的提高。然后,通過“請進來”策略,通過聘請優秀畢業生、企業負責人和部門經理等方式,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通過聘用企業經營骨干做學生的導師,實現導師負責制的針對性培養目的,既有利于學生固定的培養方向,又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方式的實現。
(四)加強專業見習、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創建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是實現校企合作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關鍵。2016年建設了社會體育專業實習實訓校內基地,模擬商業健身俱樂部先后配備了專業的健身器材、康復器械等作為社會體育專業開展教學與實踐的專業場地。現在已和包頭市兩家大型健身俱樂部簽署長期合作協議,啟動校企合作模式,并得到企業相關的專項經費資助,用于教師科研、教學研討、專業學科建設等,共同培養健身行業急需專業人才。教學實踐實訓基地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實踐和教學的需要,使學生能將自身掌握的技能和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四、結論
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結合教育部關于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課題組通過走訪調研、召開研討會、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和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推行過程性評價方式等改革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會交往和表達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研究認為,校企合作是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行之有效途徑,應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