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振華 石蓉華
教育部直屬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僅培養了大量的知識型人才,也培養了大量體育人才。而對于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必須從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課程人手,課程設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體育特長生的發展與培養。
一、體育特長生概念界定
國家教育部相關文件對體育特長生的概念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體育特長生主要是指經由國家教育部批準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從全國范圍內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挑選出既具備體育特長,又通過文化考試和招生規定的學生。本文所指的對象是指具備體育特長,且在規模體育比賽中取得成績的,入讀于國家直屬高校的這部分體育特長生。
二、教育部直屬高校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存在問題
(一)公共基礎課程開設門類較少
通過與國外高校體育特長生課程設置的比較,可以發現我國在公共基礎課程的開設上門類較少,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等課程的開設均嚴重不足。近年來,我國高校大量擴招的弊端逐漸顯現,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專業技能缺失外,在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忽視了對基本人文修養的培育。
(二)教育課程開設門類和學時不足
過對網絡資料的收集,筆者發現絕大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0%,這與國外20%至40%的比重相比,明顯表現出學時不足與科目不足的缺點。再加上學校將教育類課程定位為一般公共基礎課程的做法,引發師生對教育課程的輕視,這必然會影響體育特長生的培養。
(三)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不合理
第一,必修課占比較大,選修課嚴重不足。當前,在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設置上,專業必修課的課時數量普遍占總課程的50%以上,而選修課的占比還不到15%,顯然學生在選修課上的自主性較小。
第二,選修課內容重復淺顯。一是內容的重疊,例如,很多學校開設的體育教學論、體育游戲和體育教材法教學這幾門課程在內容上存在明顯的重疊,導致學時的浪費與不均衡;二是蜻蜓點水式的選修課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輕學科重術科”的心理,難以培養出高綜合素質的體育人才。
三、優化培養課程的對策探析
(一)融合現有主干課程
各教育部直屬高校應當緊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國家新課改和新課標的要求,進一步優化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設置,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分割細化與整合,減少不必要的重疊內容,進一步融合現有主干課程。在對主干課程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各學校應當堅持緊密配合、融會貫通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已開設主干課程進行靈活的組合,進而不斷拓寬體育特長生專業基礎理論教學,提高新世紀體育教育人才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能力。
(二)增加教育類課程
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將體育教學的教育本質體現出來,重視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將體育特長生培養成為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準體育教師。在課程設置上,不僅要考慮職前教育,也要考慮職后影響,因此教育類的課程設置應當包括兩大類,一是基礎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等,二是教育課程,應當包括比較教育、教育心理學、心理衛生保障、人際關系以及教育評估等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對教育理論的應用能力,使學生既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能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三)精簡專業必修課程
面對當前必修課程占課程總量比重偏高、專業教學過于精細帶來的弊端,應當對課程設置進行一定的改革,精簡課時,精干內容。按照國外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設置成功典范,專業課程僅課程總量的40%左右即可。精簡專業必修課程后節省下來的課時,可以用于增設選修課與教育類課程,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選修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另一方面,結合體育特長生目前的水平和本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在他們目前水平基礎上再提高及適合本校體育特長生專業發展的新的課程體系。
(四)大量開設并規范選修課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體系也應當緊跟時代潮流,進行調整與革新。各教育部直屬高校應當將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定位于社會的需求,在確保專業必修課程數量達標的前提下,充分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程。在選修課的開設上,學校應科學劃分選修課程模塊,讓學生在真正體驗到自主選擇與自主發展。
四、結語
各個高校在體育特長生培養課程的設置上,應當抓住核心問題,并有針對性的通過融合現有主干課程、增加教育類課程、濃縮專業必修課、大量開設并規范選修課等途徑,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從源頭將體育特長生培養成為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的高素質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