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燁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的“教研活動總給人以虛假、浮躁之感,總是缺乏點實效性,缺乏點針對性,在熱熱鬧鬧的活動之后,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正因如此,在大多數老師眼里,教研成了“雞助”: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學校體育學科校本教研活動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嚴重,其突出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被動性
由于歷史原因,中小學體育教學一直沒有像其他考試科目一樣被學校所重視,課堂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幾乎處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真空”地帶。這種情況導致大部分體育教師對采用怎么樣的態度參與校本教研活動是沒有區分度的,現階段體育教師被動參與體育教研活動方式有:“簽到走人、空著腦袋進入教研活動,走一步看一步、隨意在教研活動中發表一些觀點了事、在教研活動中玩手機、做其他事情等,這種參與教研活動的精神狀態,不僅對他們自己沒有作用,反而會其他老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效果。
(二)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隨意性
教研活動的內容是教研組老師共同教研的媒介,是教師們溝通的橋梁,同時也關系到教研活動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可是當下有很多學校體育教研活動的內容除了“布置工作”、“傳達上級精神”為絕大多數外,就是聽一節年輕教師的實踐課。
(三)教研活動的過程缺乏系統性
任何活動都有其順利完成的法則。有其必不可少的階段、程序和方法。同樣的條件、同樣的人、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教研方法下會產生不同的教研效果,如,在中小學體育學科校本教研活動中最常用的方式一一“集體備課”。像這樣一個簡單的教研活動方式要達到匯集教師集體智慧的理想效果,必須經歷準備、實施、總結三個大階段,以及選課、備課、說課、議課、結課等環節。然而在很多學校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往往只有實施階段和選課、備課、議課三環節,像這樣不能系統地開展活動顯然達不到教研活動預期的效果。
(四)教研活動類型的單一性
在龔興英博士的《中小學教師教研活動》一文中提到了:教研活動的類型有:探究型教研活動、競賽型教研活動、研培型教研活動、觀摩型教研活動、指導型教研活動、自修型教研活動。當前大部分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集體備課”和一學期安排一兩個年輕教師上一場公開課為輔的形式開展,這種校本教研活動無法滿足當前教師發展和落實新課改的需要。
二、提高學校體育校本教研活動實效性的建議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其終身都離不開教研活動,厘清關鍵問題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研究問題的本質。教育活動是指中小學教師有目的、有過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決學校課程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具體教育教學問題,以促進教師發展為宗旨的一種實踐性、反思性的專業發展研究活動。從概念中可以看出,教研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方法、有過程解決問題的活動。
(一)開展校本教研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目的是導向,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時怎么樣才能做到有目的性呢?教研組長及本組的老師要善于發現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找到教研活動的切人點,這樣既可以增強教育活動的目的性,又可以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二)開展校本教研活動要以老師的需要為導向
行為派心里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受其預期結果的影響,如果能滿足其預期就能增加行為的發生概率和主動性。認知心里學家認為,需要是行為的內驅力。因此校本教研活動只有滿足了教師們的需要,才能增強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要根據本校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校的特色、學生的需要等確定教研活動的內容、形式等。如學校年輕教師較多,在教研活動過程中就要多安排一些觀摩課,因為年輕教師最需要的就是想知道怎么樣才能上好一堂課。當然這種滿足,是指滿足大部分老師的需要。
(三)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的過程要有系統性
1.教研活動內容的系統性
教研活動內容的選擇關系到教研活動的目標實現,一般校本教研的內容主要包括教材與課標的分析、教學指導思想、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教學措施、教學步驟等。各學校要根據面臨的實際問題、教師的年齡結構、教師的發展需要、學校的特點有側重的統籌安排各學期的教研內容比重并能根據變化靈活調整。
2.教研活動方法和程序的系統性
有學者將教研活動程序歸結為三階段,七個環節。現階段很多學校的體育校本教研活動是缺少階段與環節的,大部分采用的是只有實施階段和選課、備課、講課、議課這種“一階段”、“四環節”的程序進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校本教研活動都要按照三階段,七個環節,不同的內容可能會沒有其中的一些環節,但三階段是教研活動的必須要有的步驟,三個階段互為條件和保障,缺一不可。
3.教研活動管理的系統
為了使中小學體育學科校本教研活動有效開展,學校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一是要設計好校本教研活動的管理細則,對教研活動的組織形式、教研組長以及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提出相應的操作要求;二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有監督檢查的人員安排,確保管理制度落到實處;三是要不斷提高教研組長的業務素質及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