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梟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狀況
目前一些高校體育課俱樂部,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開展:首先從應用型進行開展:這方面的發展主要是各學校開設專修、專項課,以單調的專業技能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優點是專項技能得到鞏固和提升,屬于技術型的,專項能力較強。缺點是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埋沒了學生某一方面的體育特質,在綜合能力方面的發展欠缺整體的整合。二是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理論型發展,這種形式過于注重理論,忽略了體育運動的實踐,往往失去了體育真正的運動價值。
二、體育課程俱樂部發展對策
體育俱樂部,體現了“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機制,促進了教師自身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自主性,實現了教育的整體陛。活動類課程的體育課,是重視讓學生在課余體育活動中,加深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體驗,以提高體能、活躍身心、培養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程。對于大學這兩類課程,要體現所傳授技能和知識的教學任和目標。專項課應使學生系統掌握專項體育知識、原理、技術和戰術。為專項活動課及課外體育鍛煉提供間接經驗、理論和方法指導和技能基礎,在教學目標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選擇學習項目、選擇老師,自己確立目標、自己評價,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是一種能夠激發學生積極、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新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面向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采取新一入學即按個人興趣、志向選擇專項。打破原有由系別、班級甚至年級界限,重新組合上技能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
(一)體育俱樂部雙軌制發展的主要途徑
1.體育俱樂部應采取靈活學分制,對學生的體育考評從重競技體育、單純地從生物學評價或掌握運動技能的評價轉變為從生理、心理、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學生的考試成績要與上課出勤、學習態度、體育能力的提高幅度、理論考試、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比賽成績等掛鉤。體育課程其主要是根據教育部設定《體育課程綱要》,學生達到學校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修滿學校制定學時與學分,不限學期。體育課課采取學校實際特色與學生興趣自主選擇項目相結合的原則,項目的選擇采取多項特色原則,學分可以平均分配在大學四年中累計學分制,選修體育課項目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興趣愛好分為幾個大類,由學生選擇每類中的任意一項修學。根據學生體質評價測定的現狀進行分析,確定運動項目,可以側重考慮有氧結合體能類運動項目。
2.高校體育應按等級層次分開,體育課教學應采取教學俱樂部與課外俱樂部兩種形式,教學俱樂部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限定必修允許彈性修學(即規定學分、學時,但不規定修學年限),課程內容相對固定,其宗旨是培養和發揮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及特長,開設的課程采取靈活自主選擇,屬指導性內容。體育課程以外應建立體育俱樂部等形式,納入學生學分管理,由學院學生工作部直接領導,學生社團與體育教學部共同運作,體現多層次的立體互動性。各單項俱樂部均可按水平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體育課基本內容以外,發展學生體育特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目的,為學校培養各個單項的校際最高水平,可代表各院、系參加各類競技比賽。第二層是面向大部分學生,以健身、健美、娛樂為目的,培養學生課外多項體育活動能力,奠定終身體育鍛煉基礎。第三層是以體育困難生為對象,以提高他們的基本運動素質和對體育的興趣為目的,各等級的俱樂部都應有教師指導和活動內容、計劃等,應建立相應制度,定期的實踐,比賽等。
3.現在各個各高校體育發展主要還是以傳統體育項目為主,而隨著時代特點和健身娛樂的運動項目,如網球、輪滑、體育舞蹈、定向運動、戶外拓展運動等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課開設較低。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高校教學改革的勢在必行,大學生對體育課程內容的追求越來越多樣化,這樣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進和創新多樣學生喜聞樂見,易于開展的新型課程內容,如;對足、籃、排等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娛樂化、游戲化的改編,同時引進一些,原本就是社會娛樂項目的體育舞蹈、街舞、攀巖等項目。
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要面向社會需求,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學校開設選修課應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及社會需求,為社會培養綜合型的“通才”,面向全體學生,對喜愛體育學生開設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
隨著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斷下降。國家對高校體育課程越來越重視再結合遼沈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高等院校相比場館設備、教學條件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結合我們學院公共體育課教學實際合理開發與利用資源,使體育課教學得到良好的實施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對體育俱樂部體育探索找出學校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