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行動體驗的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模式通過多維互動并結合任務驅動和項目化教學,注重結合學生的體驗和行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語言,并通過實踐運用語言,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在職場情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用英語解決未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行業英語;行動體驗;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5
作者簡介:華曉奕(1977—),女,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大力指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開始蓬勃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來培養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英語不應只傳授傳統的通識英語,而應在此基礎上突出在行業英語教學上的大力探索。高職行業英語教學的教學內容要反映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要求,要能夠體現職業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培養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語應用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未來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職教師應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深度融合到職業教育的語言學習中。教師應根據高職行業英語課程的特點、課程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探索、設計和嘗試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一、行動體驗理論的理論基礎
體驗式教學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體驗式教學是指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以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方法。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指出要學習知識,獲得經驗就必須與社會、自然有所接觸,就是要去行動、去活動。
行動導向教學法自進入我國以來,率先應用于高等職業學校的機電類實訓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中,并從簡單的案例教學階段逐漸發展到項目教學。行動導向學習理論認為行動導向的學習應強調以人為本,認為人是主動的、不斷優化和自我負責的,能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饋,學習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行動導向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它倡導通過行動來學習和為了行動而學習,通過有目的地、系統地組織學習者在實際或模擬的專業環境中,參與設計、實施、檢查和評價職業活動的過程,通過學習者發現、探討和解決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體驗并反思學習行動的過程,最終獲得完成相關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
二、行動體驗理論在高職行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本文主要結合高職行業英語的詞匯和口語教學探索行動體驗教學模式的應用。
1.通過多維互動的模式加強詞匯和口語教學,并進行深度融合,促進語言發展和技能提升
詞匯學習中的多維互動既涉及語篇也涉及情境,詞匯學習既要在語篇學習中實現又不能完全脫離語境。對學生而言,課堂成為他們學習詞匯的一種常規語境,學生所用的教材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語篇。學生詞匯的積累主要依靠課堂學習語篇來實現,而這種課堂習得的詞匯教學途徑相對單一。任何一門行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都是基于該行業的典型工作環節來設置的,并使這些工作環節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連續的工作情境,同時又可以將每個工作環節中涉及的具體問題看成一個個典型任務。機電和經貿英語中都將第一個工作環節設置為建立業務關系,在該項任務之下,包含了公司介紹、接洽客戶、議價、簽約等任務分支。學生對于諸如此類的職業情境是相對陌生的。教師應通知學生課前帶著問題進行預習,而預習的過程本身就是通過自身的行動去感知語言、體驗語言的過程。當進行課堂講授時,教師就應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針對性、有策略地進行詞匯的習得。如進行公司介紹時要涉及公司哪些方面相關情況的介紹,常用詞匯有什么,為了能夠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體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一家學生最喜歡的企業和公司,然后根據所學相關詞匯對該企業進行口頭介紹,從而更好地將詞匯教學和口語教學相結合,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除了教材所提供的職場情境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和移動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頻、視頻以及相應的閱讀材料,豐富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體驗,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行業英語課程中開展的口語教學所用到的行業詞匯學生一般都已在詞匯教學中學習過,課程中提供了大量關于詞匯練習的習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層次提供各種詞匯習得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行業詞匯。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語塊的性質和特點,所使用的術語不同,所包含的范圍也不相同,但都認為語言中存在大量的慣例化的語塊和搭配;這些語塊是形式和功能的結合體,應成為語言教學的中心;言語中交際語塊的運用是語言學習者詞匯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體現[1]。在詞匯教學中習得的大量語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一些相應的職場情境的交際。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痕跡的持久與加工層次有關,輸入的信息只有經過精細復述才能進入長時記憶中[2]。通過多維互動的感知、體驗和實踐行動將詞匯教學和口語教學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生真正掌握某一工作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所需的行業詞匯,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學生運用該詞匯進行職場交際的能力,促進了學生語言技能和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基于行動體驗的任務和項目教學法在行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行動體驗理論突破了傳統的以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方法。而是基于典型工作環節中所學的典型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來組織教學,教學中主要采取學生親自體驗和實踐的模式,主要采用任務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等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體驗、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在未來職場中所需的語言技能。學生結合所學職場相關語言知識和技能,在課前、課上或者課下以項目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個相應的項目或任務。教師要根據相關行業的工作流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務明確項目或任務的指令,同時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將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相結合,實現以“教學做”為一體的項目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工協作的能力,以實現語言技能的培養,進一步拓展學生未來職業崗位中所需的基本素質。
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既是高職基礎英語教學的延伸,也是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方向。教育部組織專家研制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也包括外語素養,并將外語素養定義為“能夠根據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通過口頭或書面等語言形式,運用其他語言實現理解、表達和交流”[3]。《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基于行動體驗為主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結合課程的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強調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和行動去習得語言知識并運用語言知識,幫助學生提升職場中所需的技能,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健民.基于行動體驗的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7):74-77.
[2]王 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程曉棠.關于當前英語教育政策調整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