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元夢 范晶晶 王皓源
摘 要:在“后撤點并校時代”的大背景下,文化場所缺失、文化引領者與傳播者的缺失、文化氣息與氛圍的缺失等問題日益顯現。本文通過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探索出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關鍵詞:撤點并校;鄉村文化;鄉村教育
一、現象回顧及問題提出
2012年后,“撤點并校”政策被國家叫停。至此,我國進入“后撤點并校時代”。但農村中小學依然隸屬于“撤點并校”的框架設計之內,鄉村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的回返并沒有那樣地順暢。鄉村學校的消失,使鄉村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現代文化的傳播者,進而影響鄉村整體發展進程。本文以“后撤點并校時代”為研究背景,通過對教育管理模式、代際交流現狀、鄉村文化互動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調查鄉村文化凋零的因素并探索出振興鄉村文化的發展路徑,達到教育反哺鄉村文化的目的,使鄉村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
二、鄉村文化凋零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管理模式的單一。在撤點并校政策中,政府成為配置資源與政策的直接控制者,學校和社區只是被控制者。統一硬性的管理導致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單一。在這種教育管理模式和機制下,很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潛能都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再加上鄉村優秀教師人才的流失,這更使農村學生在自身發展上落后于人。
如今,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村落數量不斷減少,鄉村學校面臨著辦學條件差、經費短缺等一系列難題,而現行的教育財政和管理體制下的鄉村規模學校是隸屬于本鄉鎮中心學校管理,這使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申請獲取經費及相關教育需求的過程中往往審核嚴苛且存在不可避免的時滯性,進而導致學校不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補足,這也是單一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又一大弊病。
(二)代際交流的缺失。在撤點并校的政策下,農村小學大量消失伴隨的是代際交流的缺失所形成的鄉村文化的逐漸衰落。學生由于缺乏時間和精力,無法了解鄉村,也無法更好的了解鄉村文化而難以使鄉村文化與主流文化融合。我們不能否認那些在田間地頭上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會影響我們思維方式的形成。接受了主流文化教育的孩子,也會通過這樣的途徑將一些先進的、適于鄉土的信息,在充滿鄉土氣息的氛圍中反哺給長輩。
撤點并校的實施令長輩與小輩之間無法溝通,喪失了鄉村文化傳播和創新必要的途徑與動力。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缺失,所接受到的文化也因無法置身其中的了解而難以將其發展。
(三)文化互動機制失靈。作為鄉村文化中心的鄉村學校,時刻影響著周邊村民的文化價值觀乃至社會價值觀。撤點并校將分散于各教學點的資源凝聚起來,但同時卻對鄉村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破壞。鄉村學校的消失,使鄉村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鄉村的凝聚力也隨之減弱。撤點并校不僅撤走了鄉村的學校,也切斷了鄉村文明得以傳承的紐帶。
除此之外,撤點并校后,隨著學校的消失,人們開始更多地接受城市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多的村民脫離鄉村與鄉村文化。一所所鄉村學校關閉,隨之被切斷的是一個個村莊的歷史傳統與人文血脈。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日趨減弱,傳統的鄉村文化呈現出碎片化和邊緣化的狀態,導致了文化本身的虛化和人心的散落。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解決策略
(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想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匹配的相對公平,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由傳統的管理模式轉為治理模式,進一步貫徹義務教育資源的平衡布局,在經費預算、土地劃撥、教師編制和辦學自主權等方面更好地服務于城鄉學校的發展。
為彌補鄉村教育軟、硬實力的缺失,國家應積極推進鼓勵優秀教師支援鄉村教育的政策,為支教教師提供完善的支教條件,此外,國家還可號召民間公益組織和團體,支持研究人員下鄉進行調查研究,并進行問題總結反饋給上級,以便學校的教育設施可以得到及時配備。
(二)加強學校、家庭和農村的互動交流
首先,我們應該科學的恢復或重建一些農村小學。學校、村民、農村文化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群落。在“后撤點并校”時代,我們必須摒棄“一刀切”的行為,應理性思考和充分調查后恢復和重建一批農村小學,讓這些農村小學可以重新形成完整的農村文化傳播體系,為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載體。
第二,我們應該加強學校、家庭和農村的互動機制,人們文化知識體系的形成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更應該接受家庭與鄉村本土文化的熏陶。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他應該承擔的不僅是主流文化的教育責任,更應負擔起學校、家庭和農村三者間的協調責任,為學生更為健全的發展提供條件。
(三)發揮中心校的輻射作用
中心校作為周邊村落文化傳播的核心,應基于鄉情、立足學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策略。中心校可根據本校及周邊鄉村的實際情況,開發以“鄉情”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既能使內容框而不死,又可以使鄉村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其次,應當提高教師發展鄉村文化的意識。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依賴于人才,鄉村教師在鄉村社會中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文化處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城鄉文化的態度,將直接影響鄉村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影響鄉村學生對城鄉文化的態度。
鄉村學校是繼承與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但我們不應該只依賴于鄉村學校,否則撤點并校只會使得鄉村成為“文化沙漠”。因此,鄉村的管理人員應積極建設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努力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以此實現文化繼承、發展和再生。
參考文獻:
[1]代靜亞,龍紅霞.“后撤點并校時代”的鄉村教育與鄉村文化傳承[J].教學與管理,2014(12):39-42.
[2]董樹梅.“后撤點并校時代”農村文化困境突圍中農村學校的擔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0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