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李曼
摘 要:近年來,研究生心理危機事件數量不斷增多,引起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成因主要源于原生家庭、師生關系、科研壓力、情感問題的影響,高校應高度重視,有效運用新媒體、加強導師心理健康培訓、優化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加強與家長的聯動,將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轉“?!睘椤皺C”。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危機;成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G441;G643.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31
作者簡介:曾 婧(1991—),女,湖南邵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規劃輔導;
李 曼(1984—),女,江蘇徐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一、研究生心理危機現狀
隨著新媒體不斷發展,信息公開渠道更加暢通,近年來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機事件得到公眾們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通過梳理近兩年廣受關注的研究生心理危機事件可以發現,事件數量和受關注程度較以往有所增加;事件當事人男性比例較高;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
二、研究生心理危機成因
(1)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還未進入社會的研究生來說,原生家庭在個人身上和心理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烙印。部分研究生家庭中存在父母離異、親密親人離世或父母管教過嚴等情況,這些會在部分研究生的心中造成一定的創傷,引發悲觀情緒,甚至厭世心理,繼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是人格障礙。
(2)師生關系的影響。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團隊管理模式,導師對于研究生個人在校期間的影響至關重要,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化解研究生心中困惑和壓力,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相反,師生關系不融洽會導致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在學業、人際等方面出現悲觀情緒,從而加劇心理問題的發生。
(3)科研壓力的影響。在研究生階段除了完成課程學習之外,還需完成高校規定的發表論文的數量要求,而研究生不同個體科研基礎和讀研初衷是有差異的,基礎較差、抗壓能力較弱的學生在科研上如果遇到持續的困難無法化解,可能會在心理上形成巨大壓力,最終演變為心理問題。
(4)情感問題的影響。研究生所處年齡正是即將適婚的年齡,會將婚戀情感看得較重,而有很多學生在情感問題上長時間未能得到滿足,或者投入很久的感情突然發生變化,這些情況伴隨著輿論的壓力有可能會誘發心理危機。
三、研究生心理危機預防的對策
(1)有效運用新媒體,將心理健康融入研究生日常生活。高校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視不夠,很少開設相關課程,這可以通過活用“兩微一端”來改善。通過新媒體進行心理健康宣傳,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密切關注學生線上動態,有針對性、親切地開展網絡心理健康宣傳,及時線上解答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實現線下線上自主學習的雙贏模式。并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將積極正常的心理健康范例展示出來,側面引導和正面強化研究生思想和行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客觀認識世界和自我等。
(2)加強導師心理健康培訓,將心理健康融入導師日常工作。導師面對較強的科研壓力,比較多的精力會放在科研和項目上,對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問題識別等知識和實務不夠了解。同時,對學生的指導也主要是對論文和學業的指導,缺乏對研究生生活、情感及心理健康的了解。導師是對研究生影響最大的人,也應該成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注者,將心理健康融入導師日常工作。
(3)優化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將心理健康融入導師工作職責。高校危機干預方案大多不區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模式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導師作為研究生首要責任人,更應該納入心理危機干預方案當中。
(4)加強與家長的聯動,將心理健康融入研究生親密關系。很多心理問題源于原生家庭,如果能與研究生家長建立聯系、加強聯動可以更深入了解和解決心理問題。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心理危機事件數量增多,更應該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有效運用新媒體、加強導師心理健康培訓、優化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加強與家長的聯動,將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轉“?!睘椤皺C”。
參考文獻:
[1]龔 舒,劉廣平,甘泳紅.“互聯網+”時代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178.
[2]齊巧玲,高雪冬,張茜茜,等.“互聯網+”思維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33):78-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