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以中、重度智力殘疾學齡兒童為主。在培智語文教學,教師只要在課堂上充分正視和尊重這群學生智力上的差異,從教學目標、授課形式方面入手,合理設計開發,就能有效激發智障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能動性,挖掘其學習語文的潛能。
關鍵詞:培智教育;生活語文;主體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4
作者簡介:陳鳳蓮(1980—),女,浙江樂清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學。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化
教學目標對培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如何才能突顯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智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設計的越是全面和有針對性,課堂教學效果就會越好。但是每個班級都會出現不同等級的智力殘疾,智力缺陷的差異性導致了這群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效率各不相同。
智障類型不同導致培智語文教師難以制訂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各種類型智障學生的特點以后,針對不同的智障學生的特點,才能制訂出全面、分層的教學目標。如我在教學自編教材《擦桌椅》時,基于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結合我班學生的智力特點,在目標的制定上,我給出了不同的目標定位。A類學生:①會認讀“桌子”“擦桌子”、認識并會寫“木字旁”、會寫“子”。②會正確說句子“××擦桌子”。③能
樹立熱愛勞動的意識,學會主動主動、自覺擦桌子。B 類學生:①會認讀“桌子”“擦桌子”,認識并會描“木字旁”,會描“子”。②會跟讀句子“××擦桌子”。③基本樹立熱愛勞動意識,在大人的提醒下能獨立擦桌子。 C 類學生:①會跟讀“桌子”“擦桌子”,認識并在幫助下能描“木字旁”,會描“子”。②會跟讀句子“××擦桌子”。③在大人的提醒下基本能獨立擦桌子。針對該課的目標制定,我結合我班學生的智力殘障的差異性分成A、B、C三類,再根據他們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符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也能激發出來,一節課下來全班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教學形式的豐富化
智障學生的學習動機較難自發產生續性較短、記憶力較差、欠缺抽象思維、領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學習轉移能力不足、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但不管哪類智障學生,他們對形象的物體和情境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教師在培智語文課堂上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利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能動性。我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激發中、重度智障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利用音樂渲染
智障學生對優美旋律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歡與欣賞。教師可以利用他們對音樂的喜愛調動學生的情感,恰當地引入音樂能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會渲染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注意力、發揮想象力。如我在教學《鋤禾》和《春曉》時,先通過電腦給學生播放帶有優美旋律的《春曉》,孩子們在課堂上專心致志地重復聽了好幾遍,接著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跟著電腦學唱起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把《春曉》背誦了出來。培智語文詩歌教學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學生欣賞歌曲,邊聽錄音邊隨著小聲唱,對詩歌進行模仿、重復,這樣做激發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興趣,自然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2.勤于動思結合
智障學生的思維能力欠缺,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只能最大限度通過實踐活動讓他們獲得直接經驗,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學生在活動中,體腦結合、手腦并用,減輕了學習負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知識和能力才能得以進一步發展。
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操作,激發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交流的目的,在親身實踐和體驗活動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
三、結語
培智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互動自然生成的一個動態過程。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更多關注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方面的一些課堂細節,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修養,提高培智課堂質量,突顯課堂評價效果,最大限度地激發智障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李鎮西.愛心與教育——李鎮西素質教育探索手記[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