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農耕文化在整體反映農業耕作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文章從北方旱地、南方水田以及西北灌溉農耕文化區對我國的主要農耕文化區的文化特點進行探討,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對農耕文化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環境;農耕文化;地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7
作者簡介:郭順昌(1983—),男,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學。
一、北方旱地的農耕文化
我國的北方地區包括了秦嶺-淮河線以北、長城以南、部分內蒙古自治區以及東北三省,我國北方地區的土地面積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0%,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50%[1]。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北方的農業多為旱地農業,具有種類繁多的農作物與耕作制度,我國的北方是大豆、棉花、小麥以及雜糧的主要生產區,同時也是經濟作物如甜菜、亞麻、芝麻、花生的生產地。傳統的耕作方式為采用馬、黃牛等畜力耕作,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農諺中有“地犁三遍頂施肥”“人不虧地地不虧人”等說法,北方農耕文化中有土壤的“墑情”的說法,即土壤的濕度。農業的灌溉上,灌溉方式包括引水灌溉以及提水灌溉兩種方式。
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北方的信仰體系中存在與農耕關系密切的崇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需要水分的支撐,而北方缺乏地表水、少雨、干旱,所以北方民眾最期待的就是尋找水源、降雨降雪,因此產生了“龍王”這一神靈的崇拜。
黃河一帶有“河伯”的傳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被稱為“母親河”,但是古代歷史上存在黃河不定期改道、泛濫的現象,給黃河一帶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古代人們對黃河的暴虐感到無奈與恐懼,對黃河帶來的恩惠又感到感恩,這種恐懼與感恩的情緒受到古代原始宗教觀念的影響,構造出了“河伯”這一黃河河神的概念。
二、南方的水田農耕文化
南方水田范圍包括青藏高原向東、秦嶺淮河線向北的所有地域,南方水田的土地面積約為我國土地面積的25%,耕地面積則約為38%,南方水田區域均處于熱帶、亞熱帶區域,土地資源、熱、水等資源均較為豐富且相互配合良好,因此農耕文化呈現水田農業的文化特征。
南方水田地區的水田面積占據大多數,約占南方總耕地面積的70%左右,水田面積占據了全國的水田的90%。南方水田農耕文化強調水稻的精耕細作,對田間管理重視度極高,單是做秧田一個步驟就需要從打水、冬翻開始,經過搗碎、平整、削平以及耕耘秧田等多到工序才能完成,可見南方水田農耕文化中對精耕細作的重視程度。耕作過程中使用到的畜力為黃牛、水牛。稻米的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南方水田農耕文化中十分重視修筑水利工程。南方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是都江堰[2]。
就生活方式而言,由于南方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的特點,南方地區的民居形式多為干欄式民居,這種方式具有便于通風、避免蟲蛇叮咬等功能,體現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就信仰而言,南方農耕文化的信仰體系中常見與農耕文化緊密聯系的動植物崇拜,包括對青蛙、水牛等的崇拜。
三、西北的灌溉農耕文化
西北灌溉農耕文化區域包括長城以北地區和內蒙古、河北走廊以及新疆的大部分區域,區域內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30%左右,耕地面積則占全國的10%左右。地區內缺乏降水,熱量、光照資源豐富,戈壁、沙漠地區廣泛分布。
灌溉農耕區域內的耕地分布呈現出以山前的沖積扇部位、河流沿岸分布的特點,灌溉水的來源為高山融雪水。農作物的類型包括春小麥與雜糧,單產較低,經濟作物以棉花、葡萄、瓜果以及天才等作為主。
生活方式上,陜甘寧一帶的居住形式類似于旱地農耕文化區的居住形式,新疆一帶的居住方式則有自己的特色,房屋的窗戶設置為四周開窗以及天窗,四壁采用石坯、土坯建成,房頂呈現出略微傾斜或平坦的布置方式,房屋整體具有較強的通風、保溫性能,自然采光能力較強。
信仰方面,歷史上的維吾爾人崇拜日月星辰,這種信仰的產生受到西北地區惡劣、干旱的自然環境的影響,但是當前西北地區的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
參考文獻:
[1]于德信,李 濤.淺析農耕文化對祭祀傳統的影響——以吉林省祭祀傳統為例[J].才智,2017(13):210-211.
[2]劉子磊,韓艷杰.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現狀研究——基于河北省1000戶農民的調研[J].河北企業,2017(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