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劃建設“大花園”,是省委省政府深化“八八戰略”、踐行“兩山”理論的重大舉措,是衢州未來發展的總戰略、總方向和總目標,市委市政府把衢州建成浙江內陸開放橋頭堡、沿海縱深內陸大通道、消費升級時代新藍海、幸福產業發展新高地,基本確立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地位作為聚焦發力建設“大花園”的方向定位。如何順應把握這個大背景大趨勢大機遇,加快推進市縣協同發展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市縣協同發展是衢州融入杭州大都市、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戰略的必然要求。在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一個城市的價值不再取決于自身的資源和條件,更取決于周邊區域對它的依存度,取決于它在區域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大花園”不是衢州孤芳自賞的“大花園”,衢州應該融入長江經濟帶升級版,更應該在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中起聯結溝通作用,用標準來衡量,衢州的短板就很明顯: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產業支撐作用不強,作為“橋頭堡、大通道”城市能級不夠,缺乏綜合性服務或專業生產和服務功能的城市品牌等。仔細分析,市域協調性不足、城鎮體系不完善、要素配置分散保障乏力是存在這些短板的重要原因。因此,沒有全市的協同發展就談不上參與更大區域的一體化發展。
市縣協同發展是“大花園”建設的基礎和內生動力。“大花園”座落包括全市城鄉山山水水;“大花園”是對廣大群眾發展要求的呼應,共建共享主體是全市人民;“大花園”建設構圖宏偉、惠及全市、服務區域。因此,必須開放集成、協同推進,要注重上下聯動、內外聯動、政企聯動、干群聯動,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一切資源要素,全力投入“大花園”建設。市縣協同發展,調動市縣兩級積極性自然是“大花園”建設的題中之義。
市縣協同發展已經具備相當的優勢和條件。一是有共同的發展動力。共同的區域發展訴求推力和共同的生態保護責任壓力,構成了市、縣協同發展的動力。二是有待于優化組合配置的資源。如優越的區位條件、相近相通的地域文化、充沛的森林和水資源、豐富的健康農產品、多彩多姿的旅游勝地。三是有初步互聯互通的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建成和在建的鐵路公路承東啟西、聯北通南,已形成市縣半小時交通圈,管輸天然氣除開化線路在建外其他縣(市)區已全部接通,全市各縣(市)區都有通用機場項目列入省“十三五”規劃等。四是有市委市政府正確清晰的戰略部署和堅強有力的領導。
統籌全市發展重點和功能布局。按照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對接長江經濟帶升級版和開放合作升級版,參與長三角城市群分工協作,推進四省九市的區域協作,融入杭州戰略的要求,著眼滿足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周邊地區的經濟需求,根據“大花園”建設目標,衢州應該著力發展以航空物流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幸福產業、國家食品安全創新示范引領的現代農業,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培育新能源和臨空經濟產業。要圍繞發展重點,以“多規合一”為重要手段,有效統籌城鄉空間資源配置,優化完善市域發展功能布局和構建打造產業平臺。強化“大花園”建設的引領導向,強化全市域、全鏈條整體謀劃統籌,強化各功能區域功能分擔,強化資源優化配置。
構筑高質量的產業發展平臺。一是構筑航空物流產業園區。以衢州機場遷建為契機,高水平規劃建設新機場,統籌明確市縣各機場的定位與功能,組團發展,有效銜接航空運輸以及機場間的地面交通運輸,形成整體統一、分工明確、功能完善、發展聯動和共贏共利的機場群,構建國內重要的多式聯運綜合物流樞紐。在此基礎上,謀劃創建航空港型自由貿易園區,建設國際化的營商平臺。二是構筑新能源產業集群。發揮新能源汽車電池、光伏產業的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吸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轉移和關聯企業協同布局,大力推進衢江抽水蓄能、龍游年產30萬噸纖維素生物燃料新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基地。三是構筑錢塘江中上游黃金水岸風光帶。這條帶包括馬金溪、常山港、江山港、衢江,長達228公里,串起全市所有縣(市)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打造這條黃金水岸風光帶,是市縣協同促進旅游、體育、養生養老等幸福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四是構筑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創新示范區為牽引,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建設省農產品電商試驗區,成為大灣區和長三角的綠色農產品基地,結合自身資源,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
持續提高人口發展質量。一是引導總和生育率逐步提高。衢州“十二五”人口總和生育率為1.4,低于全國1.6平均水平。要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意見》,健全生育服務和家庭支持體系,不斷優化人口結構,提高勞動力供給能力。推進實施和完善《“十三五”時期衢州市基本公共服務清單》,以標準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衢州市民作為“花鄉人”的獲得感。二是著力引導人口向市區和縣城集聚。統籌考慮人口轉移趨勢,加強人口集聚區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大配套”。加快市區核心圈層開發,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大力發展高鐵新城、航空新城,完善與副城、組團及縣(市)的綜合性設施共建。優化完善縣—鎮—村規劃建設體系,按照縣(市)域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定位采取相應的城市化策略,適度集聚、提高質量,加大城區和重點鎮的公共設施配給,加快集聚人口和產業。三是實施積極開放的就業、落戶、購房、人才等政策,合理有效加大外來勞動力資源的吸納集聚,通過“衢商回歸”等政策引導在外營商就業人員返鄉創業,通過職業教育吸引周邊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來衢州就讀就業,通過人才優惠政策引進緊缺型高端人才來衢創業工作。
全面提升市域互聯互通水平。一是統籌交通功能設施保障。突出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快建設高鐵、市域軌道交通、景區化高速公路、沿江美麗公路、物流快速通道、水運、航空和城市綜合交通,推進電動汽車分時租賃,與全省統一布局的綜合供能服務站項目結合,謀劃建設旅游特色小鎮。構建形成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構建智慧、綠色、快捷、高效的現代交通服務和治理體系。二是架構全市生態化信息網絡。加快形成高速寬帶、天地一體、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礎設施配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網絡基礎。推進“智慧衢州”建設,突出為全社會提供智慧化服務,以居民社保卡、居住證為基礎,增加金融、醫療、交通、自主應用、政務服務等多功能的“一卡通”,打通信息孤島,暢通人流、物流、資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實現全市域的互聯互通,讓數據多跑路、市民少跑腿。三是統籌推進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聯網布局、水資源共享監管已成為區域利益主體的主要關切,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原則,謀劃布點市區第二水源地,加快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建設,加快衢州配電網”十三五“規劃實施,積極參與浙江省電力市場改革工作,為強化區域內部經濟聯系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衢州。一是做“特”美麗城市。按照“成為長三角最讓人親近的城市”思路,從生態環境美、空間布局美、功能結構美、人性化設計美著眼,使山水與城鄉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打造宜居、活力、特色的現代化美麗城市。二是做“精”美麗村鎮。深入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突出加強農民建房管控和風貌引導。全面推進村莊規劃、村莊設計和農房設計,打造衢州特色、浙西民居。尊重歷史記憶,展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彰顯的美麗示范村鎮,做到彰顯生態底本、百花齊放、各具特色,形成處處有景觀、村村有韻味的自然文化景觀,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三是做“深”美麗景區。加快美麗景區的轉型提質,高度重視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使其成為自然生態保護和美麗衢州的靚麗名片。充分挖掘衢州厚重的歷史文化,通過文化與旅游的有效整合,依托名山、名人等資源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提升和創建5A景區,形成一批4A、3A級景區群落。進一步加大包裝、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拉長旅游產業鏈條,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全面建成“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一是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市縣人口集聚。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同時通過承包地“三權分置”,推動“經營權股份化、市場交易平臺化、履約使用保險制化”三化并舉,使農民獲得穩定的財產性收益,解決農民“進得了城、穩得住心”的問題。二是抓好現代生態農業。打造衢州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民,緊扣“綠色”大力發展歷史經典農業,依托農業“兩區”,加快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三是探索建設田園綜合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