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黃繼磊
摘 要:最近幾年,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連續攀升,2017年更是達到795萬的歷史新高,同時國內經濟持續低迷,不少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作為出路。對江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在校學生創新創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對其圍繞創業的認識、影響創業的因素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旨在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進行創業指導提供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
作者簡介:王慧(1981-),女,吉林扶余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學;黃繼磊(1984-),男,江蘇邳州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判斷標準與推進策略研究”(編號:CJA150162),主持人:聶偉。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5-0029-04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由2001年的110多萬上升至2017年的795萬。其中,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32所,2016屆畢業生共有26.62萬人,總量比2015屆增加了23139人,增幅為9.5%。其中男性畢業生為52.06%,女性畢業生為47.94%。全省高校2016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5.82%,與2015屆基本持平,連續16年超過全國平均就業率,初次就業人數同比增加19720人,增長9.44%。由此可以看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歷屆政府和每個家庭的焦點[1]。
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難題的一個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放寬政策,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會議提出:“要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人民當中蔚然成風,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29339項,參與學生人數共計120345人,投入項目經費共計4.98億元[2]。2017年2月10日《關于做好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需要全國增加就業,尤其是大學生創業,保障地方穩定[3]。
2015年2月,江西省確定了第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的院校,包括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新余學院等10所高校。本文以江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學生為對象,調查在校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分析他們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學生創業需求和想法,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提供創業建議與指導。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創業
創業融合了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門類學科的知識,并且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人們對創業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Stevenson(1989)教授認為:創業不會被自身條件所約束與限制,所有人都具有把握這種狀態的能力。創業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被把握的機遇[4]。Hisrich(1990)認為:人們必須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承擔相關的風險,才能完成創業這樣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可以享受創業帶來的物質財富與社會地位,同時也能體現個人價值[5]。郁義鴻教授(2000)認為:“創業是人們憑借個人經歷,敏銳的嗅覺尋找和把握機遇的過程,與此同時還能創造全新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滿足個人更高的需求”[6]。羅天虎(2004)認為:“人們憑借經驗與能力,分析與解決生活當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擺脫現實狀況的過程就是創業。人們在創業的道路上能夠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7]。
因此,本文認為創業是人們通過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尋找機遇,創造更多利益的過程。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大眾化早已在國外普及,也不存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與此對應的大致指的是職業型院校。龔震偉于1998年首次提出“應用型本科”。國內也是在2002年以后才開始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國內學者對此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都一致提出,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具備較強綜合能力的本科學生[8]。相對專科教育,突出教育的可延續性與基礎性,相對普通本科,突出實踐性與技術性[9]。
因此,本文認為,根據市場需求,突出基礎教育與專業素養,面向特定區域,培養具備較高應用水平型人才的院校為應用型本科院校。
(三)創業教育
柯林·博爾于1989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三本護照”的含義,其中創業教育就是第三本護照,這也是創業教育首次以概念的形式出現[10]。國內外學者對創業教育理解不完全一致。部分學者指出,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追求盈利。也有其他學者指出培養人們的發散性、創造力才是創業教育的根本。
因此,本文認為,創業教育是培養人們創業的綜合素養,強調創新,幫助人們尋找創業機遇,并成功進行實踐的過程。
二、江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調查現狀
(一)調查概況
以江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網絡問卷形式發放,共發放調查問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90.9%,覆蓋江西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十個院校。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對創業的認識、影響創業因素等方面。
(二)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研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男女比例大致;其中大一學生15人,大二學生25人,大三學生32人,大四學生28人(見表1)。其中大三和大四學生所占比例較大。主要原因是大一、大二學生剛進入高校,主要關注校園生活和基礎知識,大三、大四學生通過兼職、實習、創業等方式,已經對創業有一定的認識,其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占了一半以上比例。
1.關于是否支持創業。高達61%的比例明確支持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因為他們認為創業可以幫助實現人生理想,體現人生價值,這也表明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認可創業,把創業當做就業的一個出路;28%的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持中立態度;僅有11%的在校大學生認為,不應該進行創業。大多數在校大學生通過互聯網等途徑接觸到許多新鮮的事物,敢于嘗試,勇于挑戰,對創業有很強烈的欲望。也有部分在校大學生認為,目前應該努力掌握技能與知識,打好基礎,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所謂的創業上面。
2.關于為何進行創業。調查發現,將獲取財富作為創業目的在校大學生占了69%;20%的在校大學生是想通過創業,獲得家人、朋友、社會的認可;7%的在校大學生選擇了其他;4%的在校大學生認為創業可以挑戰自我。目前95后在校大學生非常務實,注重物質財富的追求,想要通過創業改變現狀。
3.關于創業的方式。經過調查發現,63%的在校大學生選擇網絡作為創業的方式,比如做淘寶店主或者微信營銷,這類創業,大多成本低,啟動快,不需要團隊,僅僅個人就可以完成,相對輕松,對相關經驗的需求低。18%的在校大學生選擇開實體店,例如快餐店、奶茶店、美甲店、零食店等。這類創業需要一定的資金與經驗,也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但是做起來相對有存在感。12%的在校大學生選擇依托創業大賽的作品,比如商業計劃書、專利發明等,進一步進行實踐創業。這類創業需要非常高的專業技能與成熟的團隊,帶給創業者的成就感最強,也讓這些創業者覺得很高大上。7%的在校大學生選擇其他方式創業。比如借助家庭的人脈資源,進行創業。這類創業成功性相對最高,畢竟家庭能給予最大的支持。
4.關于創業地點的選擇。創業地點是大學生創業必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創業環境,對創業者有巨大的影響。有56%的在校大學生把回家鄉創業作為首選,畢竟創業者對家鄉情況最清楚,而且也容易獲得創業方面的支持,創業成功性更大一點。只有27%的同學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創業地。對他們而言,大城市政策支持力度大,經濟環境成熟,對創業認可度高,發展前景更好,當然也會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12%的同學選擇留在本校進行創業,他們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母校非常熟悉,希望能夠在這里取得成功。5%的同學,覺得去哪里創業都無所謂。
5.關于創業前景的認識。在所有的調查對象中,66%的同學認為自己創業能成功,34%的同學并不看好自己能夠創業成功。大部分同學都對創業的前景非常看好,信心十足。
6.關于本校提供的創業支持。參與調查的同學有59%的同學對學校提供的創業支持感到一般;28%的同學認為學校提供的創業支持較好;13%的同學對學校提供的創業支持感到不滿意。這表明大部分同學認為本校提供的創業支持可以接受。雖然學校在創業的硬件設施上增加了投入,加入了全國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成立了眾創空間,但是在創業獎勵制度等軟性條件上,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7.關于創業知識的獲取途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42%同學通過學校課堂教學,與老師交流獲得創業知識;36%同學通過實習、兼職等社會實踐方式來獲取創業知識;15%同學通過自己的親朋好友獲取創業知識;大概有7%同學是通過互聯網等社會媒體來完成創業知識的學習。這表明,創業課程和社會實踐是幫助同學掌握創業知識的主要方式,加強創業課程的開設,注重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技能。
8.關于提升創業能力的方式。41%同學認為各種社會實踐是幫助提升創業能力的主要方式;20%同學把邀請企業老總、創業明星到校內開設講座,進行創業交流為提升創業能力的方式;14%同學選擇學校多開設創業指導課程;25%同學認為參加創新創業類等比賽可以提升創業能力。這表明在校期間,學生參加學校組織或社會上的實踐活動,是提升創業能力最重要的方式;而參加創業指導課程對提升創業能力最沒有吸引力。
9.關于家長對學生創業的態度。家長堅決反對學生創業的僅占35%;家長非常支持學生創業的占42%;對學生自己創業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占23%。這表明,現在家長觀念在逐漸轉變,不再認為讀大學只是簡單的學習書本知識和考試分數,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創新創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絕大多數同學都對創業充滿信心與興趣,選擇創業目的明確,非常務實,當然他們也認為掌握創業知識與參加社會實踐,對創業成功有極大幫助。
三、建議與對策
(一)學校層面
1.對組織結構進行合理規劃。雖然各個學校已經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然而缺乏明確的組織架構與職責劃分,現對其進行合理規劃。因此,有如下建議:專門設立創新創業領導工作組。該工作組由創新創業學院院長牽頭,負責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各項工作活動;設立創新創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全面落實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安排與具體規劃,建設創新文化,以及創業導師評選工作;成立大學生創業就業中心。負責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項具體工作,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交流平臺,做好SYB創業培訓、指導與孵化等日常工作。
2.對學校規章制度進行完善修訂。一方面落實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學院評估學生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分數,而是以創業就業為導向,強調人才培養的創新性,不斷科學布局,確保滿足市場需求。鼓勵有創業能力的學生休學創業一年,保留學籍,待創業成功后繼續讀書,同時,學校提供教育資源幫助休學創業的同學,比如配備專門的行業導師和學業導師。另一方面改革學分制度,把學生和教師參加的創新創業獲得的各項成果折算成學分,幫助學生在寬松的環境安心創業,放寬學生畢業的條件。同時,設立相應的獎勵政策,落實對創新創業成果的獎勵。
3.校內創新俱樂部深入優化。比如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充分發揮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三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帶頭作用,積累和借鑒過去經驗,在全校進一步建設和優化校內創新區,其他學校也可以組建多種形式的創業俱樂部或社團。
4.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培養。一方面,建立學院創業導師資料庫,不定期舉辦交流研討會,積極支持創業導師提升自我,獲取相關國家認證的證書;另一方面,設立專項創業資金,加大對創新創業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
(二)社會層面
1.完善支持創業的配套政策。盡管國家制定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例如2017年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江西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聯合工作組關于印發《江西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7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但是許多大學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享受政策的優惠。因此有必要加強完善相關的創業配套政策,比如構建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打造良好的競爭環境、簡化創業優惠政策申請的流程等。
2.全面宣傳優惠政策。政府借助網絡、傳統報紙、電視等媒體渠道,及時公開大學生創業的普惠政策。同時,構建反饋交流平臺,幫助大學生能夠與政府暢通交流。
3.設立創業基金。許多大學生創業有不錯的想法,然而缺乏創業啟動資金。政府應該牽頭,聯合企業界人士與銀行部門,設立專門的創業基金,幫助優質創業項目進行孵化。
(三)學生層面
1.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創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此,大學生需要不斷增加創新創業的素質,從多個途徑取得創新創業的知識與經驗,幫助自我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2.轉變就業理念。政府需要積極宣傳與引導,增加報道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事例,幫助學生改變過去傳統的就業理念。
參考文獻:
[1]賈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交際,2009(8):29.
[2]柴葳,等.統計顯示去年百萬大學生創新創業[EB/OL].http://news.hbtv.com.cn/p/126032.html.2016-03-25.20170210 _266025.html,2017-02-10.
[3]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jiuye/zcwj/20170210/.
[4]Stevenson, II, Robert, M., & Grousbeck, II,New Business Ventures and theEntrepreneur,4th edition. McGrawr1 ill, 1994.
[5][6]Robert. D. Hisrich.創業學[M].郁義鴻,李志能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7]羅天虎.創業學教程[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8]馬樹杉.應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紀的新任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1).
[9]何成輝,蘇群.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2(3).
[10]任路遙,楊增雄.創業教育:第三本教育護照——國外創業教育研究綜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