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婕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边@是今年夏天一位即將進入北大的學子寫的一篇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經發表,就引發了網友們的強烈反響??赡軙腥苏J為這篇文章十分勵志,或許還有和作者一樣,同陷貧窮泥沼中的學生在看到這篇文章后,認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在我看來,她的成功絕不是因為她的家庭貧窮,而是她在家庭貧窮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她的成功是她努力奮斗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導致的結果。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父母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老師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久而久之,我們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式:認定苦難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苦難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仔細想來,成功并非是苦難的結果,而是我們在經歷苦難后,自我覺醒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感謝的,絕不是苦難,而是于苦難中奮發圖強的自我。柴靜曾說過一句話:“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的。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奔偃缛嗽诿鎸嚯y時,只知道一味地怨天尤人,那么這樣的苦難絕不會結出成果的果實;只有當你對苦難有所思考,找尋出路時,可能才會有通向成功的道路。之所以說可能,完全是因為人于苦難中,即使有所思考,但是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下,依然有可能無法獲得成功。
苦難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苦難給我們帶來的是對敏感的心靈的沖擊,是對沸騰的靈魂的壓制,是將人們折磨得不成樣子,還是懦弱、保守,是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悲劇。正如那位北大學子所言,貧窮狹窄了她的視野,刺傷了她的自尊。貧窮將她變成那井底的青蛙,即使將她放出那口“井”,她也只會害怕地不知所措,然后重新跳進去。
既然苦難不值得感謝,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宣揚“人就是要多吃點苦”呢?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轉》中寫過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但在這背后隱藏著的可能是人們在想盡辦法合理化自己受到的苦難。他們會覺得這些苦難都是對他的磨練,這樣才能暫時逃離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那種無助感。”這也是很多商界名人在講述自己的創業史或人生經歷時必然會出現的橋段,就是自己在成功之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難,于是粉絲們便會無比崇拜這些成功人士的苦難經歷,甚至把自己的每一段苦難經歷都當成是通往成功必經之路,然而他們并不知道,促使這些人成功的并不是吃了多少苦,而是他們在吃苦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覺醒,尋找新的出路,以期擺脫正在經歷的苦難的精神。弗洛伊德對受虐狂也有過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其實,這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手段罷了,一旦真相被外人揭露,受虐狂便會歇斯底里,無力承受,直至崩潰。
那么那些從苦難中掙扎出來,最終堅強地克服困難成為人生贏家的勵志故事又從何而來?這其實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最好理解幸存者偏差的,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比如打架斗毆死的為什么都是先動手的人?這個曾經讓警察困惑不已的懸案,仔細想想就會明白,原來死人是不會錄口供的,那些活下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會說,是死者先動手。于苦難中獲得成功的人屬于少數,他們的勵志故事往往加入了一些虛構的色彩,粉絲們也樂得傾聽這樣的故事來激勵自己,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苦難可以相似,但成功的經歷不可復制,更不能模仿,因為成功不是苦難的直接結果,光靠吃苦頭就能獲得成功,顯然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成功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苦難如同一雙巨大的無形的手,將人們一下一下地壓進地里,壓得人喘不過氣。軟弱的人或許就此倒下,只有堅強的人會拼盡全力,去沖,去撞,一下又一下,直到裂縫出現,那里是成功溜進來的地方。
苦難沒有意義,戰勝苦難,如何擺脫苦難才有意義。“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狀態不值得贊美和鼓勵,值得贊美和頌揚的是這種狀態下“動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達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