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潤穎
摘? 要:《再別康橋》寫于1928年徐志摩三次回到英劍橋大學又離開的路上,學術界對這首詩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該詩有機組合了古典詩詞的意象,因此具有古典美學的意境。《再別康橋》自從問世以來,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這不僅因為此詩具有卓越的藝術美,具有至真至純的詩情美,更因為它蘊涵的情感豐富而復雜。而本文根據詩歌的整體內容,選擇詩歌背后隱含的三個意向:母校、愛人和理想,來進行分析解讀。
關鍵詞:《再別康橋》;母校;愛情;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01
一、引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優美的旋律,把我們帶入詩情畫意之中。徐志摩這首《再別康橋》于在英國劍橋大學求學時所作,詩歌以其獨特的風格魅力把他的詩歌創作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它以幽婉深邃,韻致豐贍的美提高著讀者的審美力。我們很多人在閱讀這首詩歌的時候,或注重它的結構美,或注重它的韻律美,或注重它的圖畫美,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注重詩歌的意向和意境美。本文從中選取了三個意向層面:母校、愛人和理想,分別從這三個角度來解讀詩人蘊含在詩歌的情感。
在一個明朗的夏日傍晚,詩人獨自悄悄地來到康橋,他腳步“輕輕”,眼前浮現許多過往,或悲或喜。離別之時,又“輕輕”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眼里,滿是康橋的柔波,心間,那片柔軟的地方也不禁泛起了漣漪。此刻,傷感便漫溯開來,這樣的招手作別,在徐志摩心里已不止簡單的形式上離別了。這些點滴情感的堆砌構成了詩歌情感主線,讓人們讀后更加明白詩人內心深處復雜的情感。
二、意向一:母校
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記的興味。可以說,在康橋的時期是詩人一生的重要時刻。詩人在《猛虎集》中曾自說過:24歲是他一生的轉折之處。徐志摩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了他浪漫主義創作詩風。
康橋,對于詩人而言,是能量的源泉,是精神上依戀的港灣。詩人曾深情地稱康橋是“我難得的知己”。他說:“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如今故地重游,除了那一份小小的悸動,更多應是即將離別的傷感吧!
夕陽西下,當落日的余暉幻化成滿天的彩霞,映照在康橋的水面上,交織著詩人思念和夢想,詩人帶著無限的眷念和沉思,“輕輕的”告別了母校,告別了曾經在這里度過的美好時光。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不忍驚動、不愿驚動母校的心理。
三、意向二:愛情
徐志摩的一生與三位女性有著斬不斷的情愫。第一位是張幼儀,第二位是林徽因,第三位是陸小曼。有許多學者曾評價《再別康橋》是一首愛情詩,表達的詩人對愛人的追思和懷念。的確,文中許多意象都是圍繞著他心間那份“愛情”展開。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是張幼儀,但他并不喜歡她。他一生,交友甚廣,初見林徽因之時,也是他去友人家中作客時,許是與家中的糟糠之妻有著太大的區別,他便為林徽因的才情所傾心。他瘋了似的追求她,與她一周吟詩,將自己的心意全寫予她,沒有拒絕,卻也沒有回應。徐志摩的心中便一直燃有一團小火焰,無時無刻不在期盼,可最后,他等來的是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的消息。
河畔,披上了一層霞光的金柳,好似一位美麗的新娘,徐徐向詩人走來,觸及詩人的心房,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自在地招搖……詩人的描寫,極力地陳述輕松二字。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你能用多輕多輕的澆觸描繪,就能多重地打動人心”。越是這樣看似輕松的描寫,越是予人以沉重的色彩。徐志摩曾說:“我將在茫茫人海之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徽因便是他心頭的這份沉重。此時此刻,那些與林徽因在一起的美好理想都化為了泡影。曾經,再美好,都已不復存在。
四、意向三:理想
胡適在《追悼徐志摩》中曾說: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而愛、自由與美,最終還是需要回歸現實生活中,幻化成詩人的理想追求。
1922年徐志摩回國,軍閥統治下中國現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再別康橋》則是他1928年秋天,再度游歷英國,從英國回來的輪船上所作。“彩虹似的夢”、“滿載一船的星輝”、“放歌”都是詩人心間太多太多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的投射。可這一切也不過是愿望,終究是未曾實現的。
徐志摩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他一生都在追求愛、美與自由,現實對他來說,無異于是殘酷的,年少時所懷揣的理想和夢,只是一個有著彩虹般色彩的泡影了,所以這一切最終注定是痛苦的、悲劇性的,更注定是孤獨的。
五、結語
《再別康橋》抒發了詩人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其中有著對母校的回憶,對愛情的懷念和追思,也有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康橋,因為有了徐志摩,而具有不一樣的靈性,而徐志摩因為有了康橋,找到了理想與精神的皈依與寄托。康橋也似乎成了他心靈深處的另一個故鄉,一個美學觀點、一個博愛的載體、一個自由的象征,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參考文獻:
[1]高占偉,丁毅.初戀失敗的味嘆調——讀徐志摩《再別康橋》[J].湘潭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
[2]嚴運桂.《再別康橋》傷感情調的審美價值[J].名作欣賞.2005(12).
[3]王小華.詩意的心靈——解讀《再別康橋》[J].雞西大學學報.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