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禺,中國現代話劇里程碑式人物,他創作的《雷雨》、《日出》、《家》等經典劇作,使中國的話劇藝術走向成熟。自他出現后,中國話劇界才開始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并與世界接軌。在話劇界,他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開端;在現代話劇史上,他則是“中國的莎士比亞”。對于社會來說,他的話劇反映現實抨擊黑暗是警醒世人的警世鐘。他的每部作品都堪稱經典,我們可以從曹禺對劇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來看他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及窺探特殊時代下泱泱大國的一隅。
關鍵詞:悲劇;雷雨;繁漪
作者簡介:李雙(199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遼寧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1
曹禺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既經典又有各自的特色,她們因各自的生活背景和家庭處境等等不同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曹禺曾說:“對于戲劇及戲劇創作產生的志趣、感情,應當說,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響。”[1]
一、女性形象序列
曹禺作品中為我們塑造了以下三類女性形象。一是:渴慕自由生活的反抗
型女性;二是:溫柔和順的傳統型女性;三是:狡黠兇悍的人格殘缺型女性。“曹禺看到反動統治的黑暗,共產黨人英勇犧牲獻身解放事業的精神,更使他心中升起反抗的熱情。”[2]
首先,《雷雨》劇中的繁漪,是“受過一點新式教育的舊式女人”。“善于尋釁的活鬼”的女性形象,是噙著眼淚在獰笑的怪女人。周樸園的專制和周萍的拋棄,繁漪經受了兩代人的踐踏。從拒絕讓周樸園給她看病開始,她內心反抗的力量奔騰著要沖破這牢籠,與周樸園當面交鋒她也沒有退讓,反而是步步緊逼,一連串的發問讓昔日無人敢惹的周樸園發起怵來,一味呵斥她上樓養病。可見這個女人身體里積蓄了多少駭人的反抗力量。繁漪不僅是《雷雨》中塑造的最“雷雨”的性格也是塑造最成功的女性。劇中繁漪不擇手段地想要 留住周萍,她性格中的斗爭性和反抗性體現出來,在與周樸園的一次次正面沖突中繁漪儼然從一個防御者變成了進攻者,她以一個“審判者”的姿態撕毀了周樸園的莊嚴的外衣,以及周樸園拼盡力氣想要保持的封建家長的尊嚴。她渴望“真真的 活著”,追求愛情。其次,《雷雨》中的慈母:魯侍萍。如果說繁漪還幸運的受過新式教育,那么侍萍則是地道的仆人家的丫頭。她是識字的,識得封建文化的那些教義,傳統文化深深地影響著 她,她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在落難的日子里,頑強的活著 ,靠自己的雙手把孩子養大。在周公館做工的她的少女時代,情竇初開的她遇上年輕氣盛的少爺,固守的禮教也丟在了腦后。她時刻遵循著禮教,時刻又在受著禮教的殘害,但又敢沖破禮教。作為母親,她為著孩子嫁過兩次,忍受著人間的一切辛酸和痛苦還和魯貴那種厚顏無恥的奴才在一起生活。不公的命運她接受了,生活已經破落不堪,素衣簡行的她依舊透著一股氣質和韌勁。最后,曾思懿是自私專制的母親也是一個陰毒狡詐的兒媳更是一個占有欲很強愛到心理變態的妻子。為了延續家庭留住丈夫她瘋狂的算計,壓制愫芳,逼迫丈夫,甚至連老公公曾皓也不放過,把老爺子的“最后的歸宿”——那個漆了幾十遍漆的棺材暗自賣給別人,以致老爺子氣急身亡。在這個破落的大家庭,丈夫與她形同陌路她的指望不再是不中用的丈夫了,而是掌家的實權,她不允許別人占有她辛辛苦苦維護的這個家庭,為了這個家她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當然,她常常為自己感到委屈覺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只有她才是這個家的“忠臣”,她為自己不甘心處處與愫芳針鋒相對,表面做出一副偽善的樣子,虛情假意、兩面三刀,口頭上接納愫芳做二房,實際只是想用言語侮辱他們,讓他們抬不起頭來又不能擺脫一切在一起。通過她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弄虛作假的壞女人,而且全部封建主義的荒謬和殘酷對中國婦女的迫害。
二、宿命式悲劇的相似
曹禺居中的女性形象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她們身上所共有的悲劇性。曹禺曾說:“在舊社會做女人是可憐的,女人從一而終,比男人好得多啊!哪怕現在,從一而終的還是女人。女人的社會地位也是低的。貧窮的婦女就不必說了,那就更苦了。”[3]無論是魯侍萍、陳白露還是“雷雨”繁漪都有逃不過的宿命般的悲劇結局。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守在家庭還是像出走的愫芳一樣,都脫離不了封建社會的軌跡,她們深埋在心底卻又無法擺脫內心不斷的控訴折磨,都將走向幻滅。盡管曹禺筆下的女性形象盡是出自男性視角,但其形象的細膩和感情的拿捏是女性作家都望塵莫及的,真實地刻畫出封建社會中掙扎的無助女性,揭示了她們無法改變的宿命式悲劇。生活對于她們而言更像是一個圈套,走進去容易,終其一生無法逃出。當她們意識到要尋找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后路,只能像無足鳥,一直飛,停下來的那一刻就是死去。
參考文獻:
[1]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同田本相的談話,悲劇精神[M].傅光明主編,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2]田本相.曹禺劇作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3]田本相、劉一軍.曹禺訪談錄[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