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霞
摘? 要:馬克·吐溫是美國本土文學的創始人,他的代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反映了美國底層民眾的生活,也展現給人們一個豐富的世界,在美國文壇獨樹一幟。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還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本土特色;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1
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是第一位用地道的美國口語寫作的本土作家,開創了美國文學語言口語化的先河。這使美國擺脫了歐洲文化的束縛,標志著美國本土文學的誕生。
馬克·吐溫幼時上學不多,曾當過報童、印刷廠學徒、排字工,在密西西比河上當過水手。“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便來源于水手測水溫時的一句習語。她多樣而復雜的生活閱歷使他對社會和人民的生活與思想具有廣泛而深刻的了解,為他以后的充滿本土特色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馬克·吐溫提倡創作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主張作家從自己所熟悉的地區開始,運用人民的語言,描寫人民的生活,刻畫他們的性格和靈魂。他的成名作《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代表作之一《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就是典型的充滿本土特色的作品。
下面從取材、角度、語言、情節四個方面闡述馬克吐溫是如何呈現給我們這原汁原味的美國本土特色的。
一、取材
馬克·吐溫的文章有很濃的文化氣息,尤其是他致力于社會低等階層的生活描述。閱讀這些作品時,似乎有一股夾雜著濃重美國口音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美國西部酒吧里充滿了空虛無聊之人的畫面,《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來自于他作為水手的生活和所見所聞所感。他熟悉各階層的生活習俗,尤其是社會低階層。馬克·吐溫著手于自己熟悉的地方,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幽默生動的本土語言描述美國人民自己的生活,呈現給我們的是真正的本土文化。
二、角度
能夠將故事以純正的特色帶給我們離不開他對敘事角度的選取。馬克·吐溫在《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中不是以“我”的角度鋪展故事,而是從一個美國西部本土居民西蒙·維勒的角度娓娓講出,而馬克吐溫卻和我們站在一起,一起聽故事,體味故事,這種角度的選取不僅僅是利于東西文化的對比,而且還可以使馬克吐溫用西部語言來講故事,更有利于鄉土特色的描繪。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這本自傳式游記中,馬克·吐溫回憶了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工作的經歷,作者以一個水手的視角,將一條富有生命力的、變化多端、難以琢磨的任性的大河呈現在人們眼前。
三、語言
馬克·吐溫得到廣泛贊譽是因為他用方言真實地描寫了地方生活。他聚焦到底層人民身上--貧民和黑人;擁有一對擅于聆聽方言的耳朵,他用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記錄了那些方言,他從不改變方言的特點,只是用一種特別的字母組合真實模仿。《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主要講述關于水手生活的故事,因其中的方言、地方特色和對作者親身經歷過的水手生活的真實描述而令人印象深刻。書中描寫了一些自傲的水手,卻總被自己貧乏的語法和句法出賣。一方面,他們自信地與別人談論他們的高貴出身和良好教育;另一方面,他們可笑的語言表達卻與他們的說法不符。
極度的口語化無疑是《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最大的特色。方言俚語在文中時時出現,當然文中開篇的鋪敘是書面化的,而其他段落里敘事者西蒙·維勒是通過絕對純正的西部方言講故事,這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有時馬克吐溫還故意把詞拼錯,故意刻畫出鮮活的沒有受過教育的平民。比如說Hisself=himself,Foller=follow,Jest=just,Yaller=yellow,Ary=any,Bannanner=banana,Sorter kinder=sort of kind of,Hm=him,Sos=so long as,Kep=kept,Peared=appeared,One-two-three-git=one-two-three-get等。他憑借這一語言特色一躍成為大西洋彼岸放蕩不羈的幽默大師。
四、情節
談到情節自然聯系到背景,《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間接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美國歷史上平民精神生活極度空虛的淘金熱時期,加利福尼亞到處都是做著黃金夢的游民,他們渴望回家,為達到消遣的目的,賭博是為廣大民眾接受并喜好的,欺騙便應運而生。小說中,一只未受過教育的青蛙以欺詐的手段打敗了一只受過教育的青蛙。突轉的結局在欺騙的基調下道出,諷刺的刀鋒閃耀出光芒。賭博、欺騙無疑是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情節不僅體現出主人公的特點,而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文化畫卷。而《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背景是在19世紀上半葉,當時美國的地理中心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同時密西西比河又是這個年輕國家中部的交通大動脈。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西部領土開發高潮到來之前,遼闊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占美國已開發領土的四分之一。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開始進入了急速發展的"鍍金時代"。鐵路迅速地在美國全國蔓延,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隨之出現,如奴隸制、人口膨脹、城市移民、宗教信仰復興、種族主義、改革熱潮、立法等問題。人們在極度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越來越忽視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內心空虛匱乏,人的本性也漸漸偏離了自然的本質,逐漸異化、物化,最終釀成了全球化的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
馬克吐溫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獨立于世界文學之林,對后世作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憑借獨特的幽默詼諧的手法和批判現實的深刻視角,開創的美國本土文學,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還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定柏. 美國文學大綱.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何樹 蘇友芬.美國文學導讀與應試指南.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