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川子 薛釗 王斐然 嚴瑛
摘? 要:老北京的小吃眾多,人們對老北京的小吃了解不少,但對小吃名稱背后的文化寓意和歷史故事卻挖掘不夠。本文通過對老北京小吃的來歷、淵源和名稱的文化寓意進行了探討,對老北京小吃背后的故事進行了分類和介紹,以便人們能更充分了解老北京小吃背后的文化寓意。
關鍵詞:北京小吃;小吃名稱;文化寓意;歷史故事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6--02
帶幾張月票,領著一家老小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慢慢尋找著最經典的四九城式的美味,這是上個世紀的老北京人最喜歡的場景。逢年過節,北京人家里的大廚們也必定要大展一番身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做上幾樣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吃。“民以食為天”,說的就是這美食的重要性。在外地人的眼里,北京,是一個繁榮之都,更是一座歷史名城,建筑、語言等都有京式特點,其中的老北京小吃更是與北京歷史文化密不可分,單看那一樣樣小吃的名字,就隱含著太多的舊故事,關于民族、關于皇室,甚至關于整個華夏的歷史。
在調查的這段時間里,我們課題小組走街串巷去品嘗了許多北京特色美食,仔細去研究了老北京美食中最具特色的十幾樣,并翻閱了各式各樣的介紹老北京小吃的報刊和書籍,它們的故事成全了一代又一代老北京人的味蕾上的滿足。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將老北京小吃名稱的文化寓意大致做了以下的幾種分類:第一,與小吃本身的形狀有關的,這一類型的小吃注重外表的花樣和形狀的塑造;第二,與國內民族特色或國外飲食文化有關的,這類小吃大多烙有其民族自己的印記;第三,與皇室、貴族有關的,其中尤其以慈禧太后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吃的歸類比較零散,大部分是與小吃所用的食材有關,其余的還有與神話傳說、仙靈供奉、民間故事等有關。
首先,第一類型的小吃名稱與小吃本身的形狀有關,我們將它稱為“象形類”。象形類中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糖耳朵、褡褳火燒、焦圈兒、門釘肉餅等等。第一種,糖耳朵[1],別名“蜜麻花”,由糖蜜制成后,味道甜糯可口,外形與人的耳朵極為相似,得名“糖耳朵”。糖耳朵不過巴掌大小,入口松軟甜蜜。第二種,褡褳火燒,與圓形火燒有所不同,褡褳火燒呈長條形,因其形似古人肩上的褡褳,故得名褡褳火燒。褡褳火燒入鍋煎制而成,焦香四溢,十分鮮美可口。第三種,老北京焦圈兒,又名“小油鬼”,其外形呈圓環狀,大小如手鐲一般,入鍋炸制而成,色澤金黃,表皮酥脆,環內幾乎是空的,這就體現了焦圈兒發明者的智慧和制作者的嫻熟手藝。焦圈兒常與豆汁兒相搭配,風味獨特,享譽京城。第四種,門釘肉餅[2],因其外形與古代宮門上的門釘相似而得名,門釘肉餅有手掌大小,表皮焦脆,肉餡鮮美,咬下一口還會流出香濃的湯汁,唇齒留香。象形類中的小吃名稱全都與小吃本身的形狀特點有關,一樣樣小食不光味美,形狀的制作也十分考究,色相很是誘人。
第二類型的小吃名稱是與國內外民族文化有關,我們將它稱為“民族類”。美食,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它包含的不僅是這塊土地上的風物民俗,更是歷史與人文的匯集。老北京小吃不僅文化底蘊豐富,風味獨特,更是成為民族文化的印記。回族作為目前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將其悠久燦爛的飲食文化帶入中原,也融入了老北京。姜絲排叉兒,北京茶菜的品種之一,展現了滿族、回族人熱情好客的禮儀;糖卷馃,源自回族,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清真食品;艾窩窩,質地黏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馓子麻花,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還有我們熟悉的沙琪瑪,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它是由滿族人帶到中原,然后才傳播開來的,可謂是別具特色。歷史悠久、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的存在,讓老北京小吃的魅力繼續綻放!
最后一大類也是最包含小吃最多的一類,這些小吃基本都是由宮廷制作出來的或是出自貴族之家,我們將這類統稱為“貴族類”。像豌豆黃和蕓豆卷,就是因為慈禧太后喜食而出名,據說是當年慈禧太后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便召小販進來取出小食給慈禧品嘗,慈禧覺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專門制作豌豆黃和蕓豆卷,這兩樣也成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御點。“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3]這兩句詩說的正是京味名吃——驢打滾,它也和慈禧有著很深的淵源,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剛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一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糕點的名字,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叫“驢打滾”。很多人一聽豆汁兒的名兒就皺眉頭,但這豆汁兒卻是很多老北京的心頭好。慈禧幼年時,家住新街口,因家境貧寒就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到后來更讓豆汁成為了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所以到現在豆汁兒也很受很多老北京的歡迎。再比如金糕,很多人一聽金糕這名就覺得很陌生,大家都比較熟悉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山楂糕。據說當年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突然心血來潮點名要吃此物解饞。宮人急忙找來京城做山楂糕最出名的張掌柜連夜趕制。由于精選原料、細致加工,做出的山楂糕色澤紅潤且透著絲絲金黃,慈禧品嘗后極為喜愛,不僅對這山楂糕的滋味贊賞有加,更是愛極了這為皇家所專用的金色,于是御賜親封其名為“金糕”。在我們看來,之所以大多的北京小吃都與慈禧太后有關,是因為時代相對較近,而且慈禧太后對吃比較講究,也由此大多數北京的特色精美小吃在那個時代被制作出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吃也與宮廷有關,比如果脯。北京果脯也是老北京很有名的小吃,為蜜餞的一種,又稱京式蜜餞,其制作來源于皇宮御膳房。封建時期,為了保證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就將各季節所產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里,好讓皇帝隨時食用。后來,這種制作方法從皇宮里傳出來,北京就有了專門生產果脯的作坊。還有一樣家喻戶曉的老北京名吃——鹵煮。這道小吃將火燒、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一碗下來主食副食都有了。聽著感覺這一碗也不花多少錢,但這鹵煮卻也是從宮廷傳出來的。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大的分類以外,還有許多小吃的名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隱喻。如烤鴨、炒肝兒、炸醬面等,這些小吃的名稱都是與自己所用的食材有關,我們把它們稱為“食材類”,這也是最為普通的一類。其次,一種小吃也可以分到多個類型里。比如糖葫蘆屬于象形類,但是它也是由宮廷傳的到民間的;“糖瓜”一詞與形狀、用料有關,但是也與供奉灶神有關……
每一種小吃都有屬于自己的名字,名字給我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舊時的故事;每一樣小食都蘊藏著廚師的匠心、食者的歡喜、傳承者的期盼。小吃名稱蘊含著文化的寓意,文化的底蘊豐富了名稱的意義,彼此相承,代代不息。
參考文獻:
[1]孫寧 力超 [吃喝玩樂在北京].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12.
[2]小雅 [北京這么吃].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8.
[3]邱龐同 于一文 [古代名菜點大觀]. 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