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近年來,人難請、用工貴、打藥難成為農業生產中普遍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合作社、專業防治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目光投向植保無人機,其中有一批敢于嘗鮮的先行者已經購買并使用。毋庸置疑,植保無人機產業的發展迅速,在提高農業植保效率、省工省時方面體現出巨大潛力,在局部區域的統防統治與突發性規模病蟲害防治方面已嶄露頭角。在此過程中,植保無人機的防效與用藥安全問題也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近日,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與國家航空植保創新聯盟聯合召開以“新農藥、新技術、新飛防”為主題的航空植保創新發展百人高峰論壇,并借此面向植保無人機相關企業、用戶發布了行業內首個《植保無人機藥效與用藥安全倡議書》,旨在共建植保無人機行業新秩序并推動行業快速、有序發展。

會上,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精準農業航空中心主任蘭玉彬教授指出當前航空植保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一是飛防專用藥劑、助劑缺失;二是植保無人機施藥缺乏作業規范;三是植保無人機施藥的防效與安全性問題需要加強;四是缺乏對行業行為的監督管理。
“當前植保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水平并不能代表航空植保產業的發展水平。”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志國認為,航空植保實際上是一個人、機、技、劑四位一體的有效融合。只有把四位一體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全面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整個航空植保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飛手的素質和責任心,飛機創新性的技術,施藥技術的合理性,藥劑助劑的正規和安全,均是構成航空植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決定因素。其中,藥劑是目前面臨的最大短板。如何登記、如何規范飛防藥劑……目前國家還未出臺一部具體規定,而這將是相關部門下一步推進的重點。”王志國說。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副處長傅桂平指出,目前飛防藥劑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管理政策不明確、登記要求未制定、試驗準則未形成、試驗單位無條件等問題;同時,未批先用,或隨意混配,各種助劑多,未必安全有效。在保證安全、綠色、風險、效果的前提下,合理選擇產品進行登記,政府和聯盟應積極引導推進,同時企業主動嘗試,通過經驗累積,逐漸形成并完善飛防藥劑登記的政策。
“無人機植保產業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拜耳作物科學愿和各方代表一起,共同探索‘安全用藥、高效噴灑,合作共贏、助力農民’的發展道路。”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透露,近年來,我們對飛防這一新興的植保作業方式始終保持高度關注和持續跟蹤,依托拜耳作物科學全球研發網絡和開發經驗,啟動了專用助劑與產品的相關開發。我們與國內行業內多家領先公司開啟了戰略合作,啟動了多個產品與作物在無人機飛防上的應用試驗,建立了拜耳無人機植保試驗操作標準與指南。
“飛防有傳統作業不可比擬的優勢,作業適應性廣、效率高、質量好、成本低等,并且擁有一定的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薛新宇認為,對比美國和日本農業航空作業面積超過總耕地面積的50%,我國目前的比例還不足2%,發展空間巨大。河南省植保站副站長韓世平介紹說:“像河南這樣的農業大省,一些病蟲害發生時間短,短期內若要控制住它的大發生、大蔓延,必須得高效的解決,組織應急的防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植保無人機高效的作業是不可或缺的。”
對此,農業部種植業司植保檢疫處王建強調研員在論壇上表示,我國是農作物病蟲多發、頻發、重發的國家之一,年均病蟲發生面積超70億畝次,防治面積在80億畝次以上。隨著農藥減量政策的推進,未來如何實現科學防控?如何提高農作物病蟲防控作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在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的基礎上提升無人機施藥等先進技術的創新,不失為達到農藥減量、安全使用的手段之一。
“藥效確實是植保無人機的最大挑戰。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藥效,還需要多方攜手,從飛的手段回歸防的目的,才能有效克服挑戰。”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農業部農藥研制與施藥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袁會珠現場舉例,與常規藥劑相比,飛防專用制劑的要求更高。
針對飛防施藥過程中安全用藥問題如何解決,拜耳作物科學中國市場總監陳昕認為,飛防本質最終要注重藥效、注重安全。拜耳在產品研發和推廣過程中始終注重科學安全使用。“隨著《植保無人機藥效與用藥安全倡議書》的發布,拜耳作物科學和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愿與各界人士一起,共同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共同培育‘安全用藥、高效噴灑、助力農民、持續發展’的行業氛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