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雨
我兒子不是那種生下來就很聰明的孩子,也沒有乖巧的性格,他能在學校里穩坐第一名,也不是依賴我和他媽媽都是老師,完全在于我的“打”。很多家長調侃我:“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打而嬌寵出來的壞孩子。”這不,兒子又在“找打”了。
剛開學一個多月,兒子和班里的小杰打了一架。接到班主任張老師的電話,我放下手里的活便趕到了學校。比起上次不做作業的后果,這一次事情似乎要嚴重得多,因為小杰的面部被兒子抓傷了。得知是兒子先動手后,我馬上批評兒子不懂事,接著就向老師和小杰媽媽賠不是。無論我如何道歉,小杰媽媽眼里滿是鄙夷和不屑。臨走時,我聽到小杰對他媽媽說:“媽媽別生氣,他回家會被他爸揍死的。”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他,說錯話會被懲罰,做錯事也會被懲罰。我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兒子曾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像個惡魔,他會時刻盯著我,凡事做不好,他都會懲罰我……兒子長這么大,挨揍的次數也是班里出了名的。
在家長群里,我也是一個另類爸爸,我不會和其他爸爸交流育兒的事情,更不會接受他們給我提出的任何意見。在他們眼里,我是仗著自己是老師就逼迫兒子吃他不喜歡吃的食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兒子那篇《爸爸別打我》的作文在班級傳開后,我還獲得了一個“惡魔爸爸”的稱號。
在老師的辦公室里,兒子昂著腦袋對我說:“這次就算打死我,也不道歉!”聽到兒子說這句話,張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麻煩家長花點心思好好教育他。”“教育”兩個字,被張老師下了重音,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打。
似乎在所有人眼中,我就是那個頑固到不撞南墻不回頭的爸爸。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我也是讓兒子拿出“對錯表”來查看自己做錯事的嚴重性,準備挨打。但是,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打”是兒子自己的選擇。
雖然我和妻子都是老師,在育兒方面更是有獨到的見解,但我們從來不會告訴孩子,他得按我們的方式成長。當兒子開始明白對與錯的時候,我問他要選擇什么方式來生活時,他說要準備一本人生“對錯表”,里面列滿了他的行為準則。比如:為什么要吃一些蔬菜,它的價值在哪里?為什么要做一些事情,他能收獲些什么?“對錯表”里的懲罰方式,他選擇了打。至于怎么打,依然由兒子來定。

我不會剝奪兒子的知情權,允許他和我探討一些事情的重要性,允許他定一個自己挨打的標準。我尊重兒子的任何選擇,比如不吃青菜就要打屁股一下,不去上游泳課打屁股三下……我不會隨隨便便地打孩子,所有的懲罰都來源于尊重。當然,如果他想減輕懲罰,必須講出一個理由。
兒子為這次打人定下的懲罰是:打屁股三下。和人打架只是和不去上興趣班的懲罰相同嗎?兒子告訴我:“打人不對,按照標準來看我要挨五下。但是小杰總欺負我的好朋友小山,我是為了幫朋友才動手打他,為了友誼應該減一下。當然……小杰錯了,我也錯了,我會向他道歉。知錯就改,我覺得可以減一下。”
你看,他分析得多有道理。最終的結果是:兒子撅起了屁股,我揚起了手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