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強
[摘要]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本文對縣域產業、縣域金融支持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縣域金融 縣域產業
一、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情況
(一)縣域金融發展的主要特點
縣域金融發展主要以支持“三農”為主,縣域金融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金融支持農業發展力度大,涉農貸款占比81.2%。在商業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對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最大,占比高達55.70%,其次是中國農業銀行,占比11.22%,再加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涉農貸款的支持,可以看出,全縣超八成的涉農貸款是由涉農金融機構提供的。二是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金融資源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對接,打造金融服務到村到戶的新平臺,有效滿足了偏遠地區農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
(二)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情況
1.縣域產業金融需求主體及特點。從全縣的貸款占比來看,縣域產業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農業方面,具體來說,就是集中在全膜種植產業和草畜產業兩大產業。縣域產業金融需求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涉農貸款中農戶貸款需求量遠遠大于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的貸款需求量。涉農企業發展較為滯后,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二是涉農貸款需求呈季節性變化,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涉農貸款需求量在六七月份達到頂峰,其原因是六七月農產品已生長成熟,涉農企業需求大量資金收購農產品,造成資金需求急劇上升。農戶貸款需求量在年初需求量較大,在六七月份資金需求量最少,其主要原因是年初春耕備耕期間,農戶需要資金采購農資農具,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農業投入,到了六七月份農產品已生長成熟,到了出售時間段,因此資金需求會下降。
2.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情況。一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縣域產業發展。人行持續向兩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指導農村商業銀行完成評定信用鄉、信用村、信用戶工作。金融系統在自身發展完備、盈利的同時,積極投身到縣域產業大發展中。
二是探索推進“再貸款+互助資金+小額信貸”聯動工作。人行發揮金融“老大哥”的作用指導農村商業銀行合理運用扶貧再貸款和村級互助資金發放農戶小額貸款,以1:10倍的比例對扶貧互助協會進行授信,放大扶貧互助資金授信倍數,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貨幣政策工具使用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涉農貸款信貸補償機制。開展了冬小麥、馬鈴薯、玉米、能繁母豬、奶牛五類政策性涉農保險。
二、金融支持縣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產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強
根據地理特征和區位優勢,當地確立了特色種植業和紅色旅游業為本縣特色優勢產業。特色種植產業包括小雜糧種植、黑膜馬鈴薯、牛羊養殖等,但是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水平不高,停留在農產品初加工階段,農產品增值收益低,核心競爭力不足。目前當地紅色旅游業發展主要以緬懷瞻仰會師園為主,缺乏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發展帶動不及預期。
(二)銀行貸款缺乏風險補償機制。貸款意愿不強
目前農業產業大部分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產業化程度較低,尚未形成穩定的生產銷售鏈條,具有初加工能力的小微企業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有效擔保物不足,信貸償還具有不確定性,銀行貸款缺乏風險補償機制,貸款意愿不強。
(三)貸款額度、期限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當地產業發展目前還處在初級水平,資金投入需求大,且產出周期長,而銀行發放的產業貸款額度和期限均和實際需求有一定差距。如已發放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戶均5萬,期限3年,用途多為種養殖業,但種養殖業的回本周期—般在5-7年,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存在期限錯配問題,同時,隨著農資農具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5萬元的貸款額度也很難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了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一)發揮自身優勢,集中資源做強特色優勢產業
針對特色種植業和特色旅游業的發展階段,制定“一對一”發展規劃和扶持計劃,整合財政、金融扶持政策,集中資源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提升特色產業競爭力,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有層次推介宣傳活動,提高會寧紅色旅游品牌知名度。
(二)多方位探索完善銀行風險補償機制
一是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強農戶信用意識,不斷擴大信用貸款占比;二是創新信貸產品,豐富農戶擔保模式,擴大農村抵質押品范圍,降低銀行放貸風險,提升放貸意愿。
(三)合理匹配信貸產品和產業發展需求
針對金融支持產業發展暴露出的貸款額度小、期限短等問題,根據不同產業發展所需信貸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合理匹配信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