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闡述了我國國有企業經營預算制度對財政部門、國資委和國有企業各自的意義,結合不同責任主體的發展目標,基于當前的社會環境,提出了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國有資本 經營預算 制度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對國有資本進行增量分配和存量調整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包括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收入預算是指財政部按向國有企業收取資本收益的計劃,包括利潤、國有資產轉讓收入、清算收入及其他資產收入;支出預算是根據其收入規模和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制訂的支出計劃,主要用于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國企災后恢復生產重建、國企重大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境外礦產資源權益投資及改革重組補助支出等。
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財政部提高國民整體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徑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屬于公共財政預算的—個組成部分,因財政分配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自然也肩負著減輕財政壓力,提高全民福利的社會使命。首先,財政部門面臨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持續深入進行政企改革的雙重目標。在向服務型政府職能轉型的過程中,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大,僅靠稅收收入難以彌補實現公共預算的平衡,需要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抽取一定比例,作為民生支出納入公共預算。而且,在部分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性國有企業中,確實還存在一定的超額利潤,完全可以將這些利潤,通過財政預算合理分配至公共預算,以推進全國人民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從財政部層面對國有資本做好預算開支,科學合理地平衡好于國有企業的再投資和民生建設的關系,從而提高國家的整體福利水平。
(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資委實現產業結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當前國有資本結構和布局調整的任務很艱巨。在行業分布上,國有企業不僅分布在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還廣泛分布在其他競爭性行業。而且一些市場比較完善、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國有經濟所占比重仍然偏高,存在一定程度上與“與民爭利”的情況。在股權分配上,國有經濟在許多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中的比重偏大,對企業的自主決策產生不利的影響。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以及地方國資委作為國有資本出資人的代表,職能定位是實現國有資本的監督和管理,包括對國有資本的產權、運營的監管,以及對國有資本總量與結構的宏觀調控。隨著政企分開理念的深入貫徹,國資委的各項管控主要通過委托一代理關系實現,不能直接干涉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就是一項主要的管理抓手。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編制、執行及決算的全過程監控,國資委能夠及時掌握企業的發展動態,合理引導社會資本的流向,逐步實現在國有資本在不同行業和領域合理進退的宏觀布局,根據國家長遠發展戰略,優化國有資本的規模、結構和運行狀態,增強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有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有力保障
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逐漸深入,基本已經實現政企分離,政府和企業經營者的委托代理關系給了國營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一定的經營自主權,有利于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程序上,是從下而上,層層上報,充分考慮了國營企業自主發展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也是國資委對所出資企業經營者的約束機制之一,以保證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預算指標的完成情況,作為對經營者財務業績的考評標準,極大地促使了經營者積極主動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合理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加強成本費用控制,實現資金集中管理,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提升企業整體財務管理水平,進而減少國有資產流失,并將企業做大做強。
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財政部門從宏觀層面調整支出結構
財政部要做好公共預算和國資經營預算之間的平衡。對于國營企業上交的利潤,可考慮—部分留在國資委層面,用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并調整經濟結構;另—部分留在財政部層面,納入財政部公共財政預算之內。公共預算和國資經營預算之間要實現合理流動以彌補公公共財政預算的不足。同時財政部門要優化目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支出結構,加大國有_資本經營預算的民生支出,比如社:保、醫療、教育、就業等向有關民生的支出項目傾斜,讓社會公眾切實分享到國有企業的收益。
(二)國資委對企業的收益實現分類管理
國資委應根據國情來制定合理上繳比例,可根據國有企業的類型不同分別來確定。國有獨資壟斷型企業,因其內部利潤比較豐厚,容易導致過度的投資以及出現內部人分配的情形,可適當提高上繳比例;國有獨資但競爭比較激烈行業的企業,參考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分紅比例。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參考同行業民營公司業績按比例分紅。對于一些市場比較完善的競爭行業,國資委應逐步減少投資,適時退出這些領域。完全交于市場,防止國有企業與民爭利。
(三)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監督體系
財政部門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執行情況向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的過程中,代表們能夠了解到其收入和支出的安排,但是對其經營效果掌握的情況很少。而且,國資委雖然負責編制投資支出計劃,但是并不直接干涉支出過程,也缺乏有效的監督工具。所以在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過程,加強監督體系尤為重要。
建議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透明度,自上而下加強集團公司的財務信息化建設,確保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的準確性。在預算的實際編制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致使預算的編制缺乏足夠的定量數據支持而難以保證其準確性。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集團公司與二級單位責任人之間。集團公司上報的預算來源于下屬單位的預算匯總,對下屬單位生產、經營狀況了解不夠具體全面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最終確定的預算指標水分含量大,與真實業績相差甚遠。信息化手段能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匯總準確匯總下屬公司的財務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二是利用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度和預算管理實施過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