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納
[摘要]中小微企業作為川東經濟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四川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根據川東經濟區內各州市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及資產狀況,分析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優化其融資結構的建議。
[關鍵詞]融資結構 川東經濟區 中小微企業
川東經濟區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據全省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進行“十二五”規劃編制的五大經濟區之一,包括遂寧、廣安、達州、南充、巴中和廣元六個城市。該區域不論在自然環境還是經濟環境上,都存在一定共性。特別是關于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問題,六個城市都顯現出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資金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其發展,故優化該區域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成為促進其發展的新思路。
一、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概況
(一)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概況
據調查,中小微企業已成為川東經濟區企業法人的重要經濟群體。在川東經濟區所包含的六個城市中,中小微企業的數量都占到其全部企業法人數量的95%以上,表1為各州市小微企業的具體數據:
從總體上來看,該區域小微企業總量規模較小;但從川東經濟區內部來看,各州市小微企業的數量都占到其全部企業數量的90%左右,部分城市此比例高達94%,如若加之中型企業的數據,其比例還會上升;這意味著中小微企業已經成為其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從資產方面,除了遂寧市和巴中市小微企業資產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的比例分別達到69%和55%之外,其余州市該比例均未超過50%。說明占據著絕對數量優勢的中小微企業在資產總量上卻處于弱勢地位,企業缺乏資金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現狀
目前,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主要呈現出以內源融資為主,外源融資占比極為微弱的狀態。
第一,內源融資占據該區域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絕對主力。據數據顯示,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的融資依然主要依靠內源融資,其比例高達90%以上。而歐洲國家普遍不超過50%,美國的內源融資占中小企業總融資比例也僅有45%。故川東經濟區中小企業內源融資比重過大,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第二,外源融資極為缺乏。在外源融資中,金融機構由于總體資金規模較小(見表2),導致其能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資金也較小,加之中小微企業數量龐大,故各個企業能獲得金融機構資本的機會和資金量都較小。
從金融機構人名幣存貸款總量來看,川東經濟區內各州市較之四川其他發達州市的規模均較小,故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的資金數量也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該區域內部,除了遂寧市和南充市存貸比超過50%以外,其余州市均為達到50%,故存款利用率不高。同時在發放的貸款中,僅有部分資金用于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所以整體來看,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力度不強。與中小微企業的對該區域經濟的貢獻不成正比。
二、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的成因分析
目前,融資難已經成為各大城市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雖然一些企業能夠基本維持經營,但若要實現長期的發展,則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發展規模小。習慣于依賴內源融資
受地理因素和歷史因素制約,川東經濟區經濟發展存在天然的缺陷;川東經濟區位于四川省的東部,由于其地形復雜,交通相對不便,使得該區域中小微企業發展受到限制。一方面信息閉塞,另一方面發展落后,延續了傳統的小企業模式,故各中小企業習慣于使用內源融資資本,并認為自身的經濟資源能支撐其發展。有些中小微企業則認為若依靠外源融資,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還將承擔一定的額外成本,會增加自身的財務風險。
但若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全面開放,競爭激烈,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不僅將面對國內各先進企業的壓力,還將面臨世界企業的競爭,加之目前全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前些年已經有些放緩,經濟增長也面臨巨大壓力,這幾方面因素使得中小企業急需資金,以實現轉型來抵御風險。
(二)大多數中小企業不符合金融機構融資的條件
從現有的制度上來說,川東經濟區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不能滿足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要求,同時還面臨較繁瑣的手續和較長的等待時間,所以其外源融資的比例較小。各商業銀行出于本身利益的考量,為了維持資金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產生“惜貸”,“慎貸”等現象。故中小微企業較難通過各商業銀行獲取一定的融資。
(三)中小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較低
目前,川東經濟區經濟還不發達,中小微企業的管理者大多延續了較為傳統的管理方式,導致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低。同時,在中小微企業發展之初,由于制度約束較少,導致企業失信行為較為普遍,整體信用較低;進而難以獲得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信任,外源融資比例自然較低。
三、優化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融資結構的途徑
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若需進一步發展,必須改變融資結構,提高外源融資比例,減少內源融資(將其比例降到60%~70%),充分發揮市場閑置資本的價值。這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進行更有力的宏觀調控,從而帶動相關金融機構的積極改變,共同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機遇。
(一)企業應轉變經營方式。為提高外源融資比例創造良好的條件
近二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增幅巨大,故企業若依靠傳統的方式經營,則極可能面臨較大的潛在危機。所以,企業應轉變經營方式,需了解市場需求,以“讓人民生活更便捷”為主要思路,提高產品質量,不再盲目以“低價”為競爭要求,開發新產品,以減少虧損的風險。同時,企業內部應加強內控機制,聘請專業財務人員,幫助企業進行合理的融資規劃。保證企業以較小的自我投資實現較大的利潤,將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二)地方政府引導川東經濟區中小企業發展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以一個或兩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相關產業與大量相互聯系的企業及其支撐機構在一定區域內集合所形成的地方產業系統。由于川東經濟區在四川范圍內經濟處于較為薄弱的狀態,中小企業屬于信息弱勢群體,很難僅通過自身的力量形成產業集群。而作為當地政府,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有效的統計資料等),引導中小企業根據當地特色發展相應的產業集群。
美國經濟學家M.Poter認為,產業集群代表著一種富有活力的產業組織形式,具有高效率、有效性、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從而成為區域競爭優勢的基礎。所以,川東經濟區各州市成立相應的產業集群,可提升該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將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聯系在一起;同時政府可介入一定的監督和管理,比如,在成立之初擬定各中小企業應遵守的規則,以保證集群內各個成員企業的行為不損害產業集群的整體信譽。故經歷長期的發展之后,該產業集群可積累較為完善的市場信息,形成較為良性的經營模式,減少企業虧損或破產的概率,積淀一定程度的信譽,進而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以優化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減少內源融資,獲得更多渠道的外源融資。
(三)金融機構完善貸款制度,以助力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優化
目前,國內各類金融機構都逐步進入川東經濟區,并在一定范圍內針對中小企業推出了優惠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沒能從根本上改變該區域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首先,金融機構推出的優惠政策并未惠及到大多數中小企業,故大多數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還是處于融資艱難的狀態,畢竟向金融機構貸款所需的成本是外源融資成本中較低的一種。故金融機構在推出貸款政策和貸款方式上,應根據各個州市中小企業的具體需求,推出相應的產品。第二,金融機構應調整川東經濟區中小微企業的授信模式,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以獨立企業的方式經營,科學地評估企業的貸款需求和還款能力,在原有的制度下對一些成長中的中小企業給予支持,促進該區域中小微企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