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一、文縣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文縣金融機構依照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要求,嚴格控制信貸資金流向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繼續支持水電企業發展,有效增加“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供給,綠色金融服務初見成效。
(一)貨幣財政政策合力支持綠色金融發展
近年來,人民銀行文縣支行(下簡稱文縣支行)指導轄內金融機構有效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穩健性貨幣政策,下發《文縣銀行信貸增長指導意見》、《金融支持文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文縣金融業支持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服務工作開展,著力增加特色產業、“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供給,嚴格控制信貸資金流向高污染高耗能行業。貨幣政策工具方面,文縣支行嚴格保證支農再貸款的支持“三農”方向,使農村信用社將再貸款更多投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特色農業,與綠色金融政策導向一致,僅2016年發放的2.6億元支農再貸款直接帶動農村信用社“綠色信貸”3.2億元。財政扶持綠色金融發展主要體現在貸款貼息上,初步統計,文縣3年來財政累計貼息近2千萬元,推動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雙聯”貸款等民生性質的綠色信貸投放達3.2億元。
(二)金融機構有效推動綠色經濟及生態農業發展
文縣金融業順應國家產業發展形勢,貸款主要投向綠色循環經濟,2016年末,規模水電企業貸款余額達15.59億元;對于域內小硅鐵廠等產能過剩企業,因未達到安全生產標準,轄區商業銀行分支結構早于2010年后停止了授信。縣域信貸資金從落后產能退出后,轉向電商,茶葉紋黨核桃等為重點的生態產業鏈,繼續支持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推進現代農業區域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滿足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截止2016年底,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分別達到了41.41億元、13.9億元,連續3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為幫助特色產業引進先進技術,增加產量,節約成本,甘肅銀行文縣支行專門針對小企業流動性資金不足提供信貸支持,2016年共計發放貸款3000萬元,同比增長11.65%。而郵儲銀行文縣支行推廣的設施蔬菜貸款、小微企業助業貸款等都是綠色金融的有效嘗試,3年共計發放6千多萬元。
二、發展綠色金融面臨的困難及問題
(一)弱勢經濟格局嚴重制約綠色金融發展
文縣屬秦巴山區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經濟層次低,工業化程度不高,地方財政深度依賴轉移支付維持,縣域經濟對金融資源的吸納能力弱化,金融業目標客戶稀少且分布不均勻。2016年,文縣生產總值為25.84億元,人均1.17萬元,工業生產總值5.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9.6%、21.6%和4.3%;同期財政收支為4.14億元和20.24億元,同比增長3.27%、15.94%,弱勢財政格局加深;年末農業人口19.15萬,占全縣總人數的77%,農民年均收入不足6千元。近幾年,文縣存貸款逐年增加,2016年達到59.83億元和53.64億元,存貸比為89.65%的歷史性高位,比2010年增加了41.65個百分點,但信貸資金大多投向交通、小水電和礦產開發等基建類固定資產,這些企業或項目多不符合綠色金融支持方向卻可以較好保障信貸資產的安全和盈利,而特色農業等有綠色發展前景的產業尚不能完全保證金融資金的財務可持續,這是阻礙文縣綠色金融深入有效推進的根本性問題。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與政策支持
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慣性思維使得重發展輕環保的認識根深蒂固,先破壞后治理的經濟演進格局已經形成,這使得環保工作屢出重拳但收效不力,治污政策強硬但與公眾愿景仍差距很大。在近年來經濟增速落入次高速增長軌道后,資源環境約束加大,霧霾驅之不散,江河土壤污染深度影響生存,綠色發展才獲得了更多認同,環保政策逐漸剛性,河長制等相關法律制度開始建立。然而,發展綠色金融所需的政策與制度還很不健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綠色金融法律體系,金融機構缺乏可參考的統一標準,監管措施缺乏可行性及操作性,影響了政府監管的力度與范圍。2016年8月3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指導意見》,標志綠色金融進入制度化建設階段,而要金融機構具體辦理相關業務,進行綠色金融實踐仍需時日。
(三)缺乏順暢的市場保障機制
雖然,我國已將節能減排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但在具體領域、具體項目、具體企業,地方政府往往為了稅收、政績或就業等因素,致使環保政策實施效果未達到預期,形成綠色金融的負面激勵。金融機構方面,不僅缺乏環保專業知識,也面臨信息獲取的高成本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企業基本信用報告》所能提供的“環保信息”涉及的企業范圍還很狹窄,信息采集渠道不能實現對象全覆蓋,發展綠色金融的基礎保障不力。
(四)沒有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有效激勵和監督
機制建設上,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還沒有建立起與綠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綠色金融發展需要的約束激勵措施。從對文縣農村信用社的調查來看,尚未產生有關綠色金融的制度和文件,從業人員忙于業績考核,內部高管關注經營效益和信貸資產安全,綠色金融還很遙遠。從外部來看,政府部門尚未建立起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企業和個人“綠色消費”意愿還不夠強烈,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社會監督不足。
三、建議
第一,積極務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用好用活支農扶貧等各項民生政策,有效提升欠發達地區經濟層次,助力金融生態優化,為發展綠色金融夯實基礎。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有盡快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摒棄粗放擴張的舊思維,走內涵式集約發展之路,通過電商、眾籌等新模式推動經濟轉型,切實帶動居民收入有效提高,助力企業經營向好,最終形成優質高效發展水平。
第二,加強綠色經濟金融機制建設工作,完善環保數據采集及其平臺發布,強化執行力,使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能夠得到環保法規的嚴格約束,使綠色消費和綠色金融能得到財政稅收等部門的褒獎。要通過法規政策使綠色金融服務顯示比較優勢,激勵金融機構做實綠色金融工作。
第三,金融機構要有戰略眼光,要摒棄抵觸情緒,學習并盡快參與到綠色金融服務中去。不但要開展綠色信貸,還要在日常業務、工作流程和機構布局等所有金融行為中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使綠色金融實實在在走進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