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支農再貸款政策是人民銀行的一項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在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突出,尤其在欠發達農業縣域表現明顯。本文以西和縣為例,從支農再貸款的投放投向、效益及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探討,以謀求進一步提高支農再貸款效益的路徑。
一、支農再貸款占用額度及占用余額的基本情況
支農再貸款政策從實施以來,上級行核批給西和縣的支農再貸款限額及占用余額呈逐年增加態勢,一方面體現出國家政策扶持和基層人民銀行貫徹執行貨幣政策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轄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支農再貸款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增強。如2012年末,上級行核批限額是0.2億元,占用余額是1.6億元,到2013年9月末,上級行核批限額是O.4468億元,占用余額是1.946億元,分別增加了0.2468億元和0.346億元,增長了55.24%和82.22%,表現出絕對額和增長比雙雙增加的發展態勢。---
二、支農再貸款的投放、投向情況
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入,支持實體經濟,解決農民貸款難,調動農村合作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擴大“三農”信貸投入的積極性一直是支農再貸款政策實施以來的指導思想。所以在支農再貸款的投放、投向上支行嚴格執行這一宗旨,確保支農再貸款用于“三農”,支持“三農”。截止2012年年末全轄區投放支農再貸款16000萬元,其中用于“三農”方面的達14240萬元,占投放額89%,到2013年9月末全轄區投放支農再貸款19460萬元,其中用于“三農”方面的達17709萬元,占投放額91%,有效扶持和保障了轄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三、支農再貸款的效益情況
第一,支農再貸款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信貸新產品在全轄悄然形成,農民貸款難,金融機構難貸款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1.“專業合作社+農戶”信貸產品初見成效。農村合作銀行把貸款投放給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再按照農戶的需求發放給每一位農戶,一方面有效解決了農戶貸款抵押物不足貸款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專業合作社資產作抵押,降低了農合行信貸風險和成本,解決了農合行難貸款問題。
2.創新“雙信”支農信貸模式。此模式是增加金融對農戶和農業生產投入,支持農戶聯合發展,有效分散風險的金融信貸創新模式。目前,西和農村合作銀行以建設信用村為示范基地試行“雙信”支農貸款。截止2012年12月底,共評定掛牌信用村48個,評級授信農戶22545戶,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信用聯保貸款17979萬元。有效支持了“三農”經濟,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同時也加強了農合行自身業務的發展壯大,取得了銀農“雙贏”的效果。
第二,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涉農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不斷發展,其抗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農民意識到在信息、技術、貸款、產品、信息、銷路等方面的獲取上,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合作社擁有獨特的優勢。轄區內紛紛出現了農民合作團體組織,如在何壩鎮由多戶農民在當地農村合作銀行的支持下組建了“西和縣何壩和旺半夏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會員1756人,在當地政府和農合行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榮獲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成為西和半夏走向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第三,支農再貸款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對穩定地區金融秩序,推進信用社自身良性發展等均起到了積極作用。一是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農民的生活、生產資金得到了有效供應,從而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西和農村合作銀行2013年9月末累計發放涉農貸款182553萬元,其中支農再貸款19460萬元,占比達到了10.66%。二是再貸款有效緩解了支農資金不足的壓力,增強了農合行在轄區金融機構中的競爭實力,使農合行步入了扭虧增盈的快車道,經營業績一年一個新臺階。三是支農再貸款有效地減緩了全轄農村民間借貸無限擴大的勢態,在減輕農民利息負擔的同時,維護了農村正常的金融秩序,融洽了農民與農合行的關系,使農牧民真正理解了“農村合作銀行是農民自己的銀行”的真正含義,為農合行在農民群眾中拓展業務奠定了基礎。
四、支農再貸款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利率上浮幅度偏高不排除使支農再貸款變味為“支信再貸款”
以2012年金融機構貸款一年期利率為例,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發放貸款時一般均執行基準利率上浮2倍的利率,即6.00%×2=12%,而同一時點,人民銀行發放給信用社的再貸款其利率為3.15%,信用社用支農再貸款為農民發放貸款可賺取8.85個百分點的利差,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在支農再貸款的支持下逐年增加,而農民的利息負擔顯而易見。
(二)再貸款期限設置與現代農業生產周期不匹配
現行支農再貸款資金使用期限與農業產業運作時間不相適應,事實上農業生產周期不同,對融資期限要求也就不同。目前支農再貸款關于期限的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支農再貸款政策效應的釋放。根據《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管理辦法》:支農再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但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及支農范圍的拓寬,對支農再貸款的整體需求時間相對延長。如果嚴格按12個月的期限使用支農再貸款,農村信用社運用支農再貸款支持農業經濟的難度就會加大,降低了支農再貸款這一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
五、進一步提高支農再貸款效益的措施及路徑
(一)完善支農再貸款利率政策,讓農民真正從支農再貸款扶持政策中得到實惠
人民銀行要加大窗口指導力度,提高農村信用社對支農再貸款的認識,明確支農再貸款是國家為了農民增收,應與時俱進,進一步減輕“三農三牧”貸款的財務負擔。應充分考慮當地農村經濟狀況、農戶的承受能力等因素。
(二)加強基層人民銀行調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增強支農再貸款的使用效果
應加強對支農再貸款使用效率的管理,加大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力度,確保支農再貸款滿足農民的需求,消除因監管不到位,資金被挪用、擠占的現象。允許基層人民銀行根據當地農商行對“三農”的支持情況及對支農再貸款使用效益的管理情況,確定一定幅度的優惠權限。
(三)擴大支農再貸款發放機構范圍,引入支農再貸款競爭機制
目前,支農再貸款發放機構有農商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未來應進一步將郵儲銀行等擁有農村營業網點的金融機構作為支農再貸款的發放機構,同時對貸款管理好、支農服務好的機構可優先安排使用支農再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