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摘要]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最發達和世界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創新一直在美國經濟的繁榮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在創新機制建設、產學研發展模式,創新環境和園區文化建設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做法對遼寧探索發展創新環境具有較高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創新環境 美國啟示
一、美國創新環境的發展經驗
(一)政府重視創新機制建設
美國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創新機制的運行。1887年的哈奇法案和1914年的史密斯一利弗法案促進了美國“教育-科研-技術推廣”農業創新體系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1950年美國政府出臺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法,以保障各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1980年政府出臺了《史蒂文森一懷德勒技術創新法》,鼓勵企業進行聯合研發,推動了科研機構與企業間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的交流合作。1980年政府出臺了《拜一杜法》,以鼓勵科研機構與中小企業的技術轉讓和科技創新。1982年政府出臺了《小企業創新發展法》,促進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的發展。1992年的《小企業技術轉讓法》鼓勵小企業從事研發和創新等。2016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創新法案》,以提高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提高國家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上述法案和計劃為美國自主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律保障。
(二)出臺研發稅收抵免等優惠政策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研發稅收優惠政策的國家,通過出臺研發稅收抵免、知識產權保護等優惠政策,激勵美國企業在創新領域進行投資。《投資收益稅降低法案》將美國的研發投入稅由49%降低到25%,規定凡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超過前三年平均值的,可按超過部分的25%抵免所得稅。《經濟復蘇稅法》規定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的科技稅收優惠,企業可按科研經費增長額抵免稅收,地方政府對新興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減免一定比例的地方稅。
(三)不斷增加研發經費投入
二戰后,美國開始不斷增加研發經費,支持科技研發。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公布的《2016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顯示,2016年美國仍然是全球科學與工程支出的最多的國家,占全球研發經費總數的27%。2017年,美國政府研發預算總額為1520億美元,比2016財年多出60億美元,增長4%。其中,基礎與應用研究預算730億美元,比2016財年增長6%。美國聯邦政府提供了大量研究經費支持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美國國防部、國家健康協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提供了大部分的資金支持高校進行科研。同時,美國政府要求11個聯邦政府部門參加中小企業創新研究(SBIR)項目,5個部門參與中小企業技術轉移(STIR)項目,即每年從其財政預算中撥出一定數額的經費用于參與上述兩個項目。
(四)產學研發展模式多樣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逐漸意識到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是國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隨著不斷的探索發展,美國形成了多樣化的產學研發展模式,比如:企業孵化器模式、科技工業園區模式、高技術企業發展模式、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模式、工業~一大學合作研究中心模式等。其中依托斯坦福研究園發展起來的硅谷,是美國科技工業園區模式的成功代表。在斯坦福大學成果的轉化支持下,硅谷誕生了諸多世界知名IT企業,比如google、yahoo、惠普、SunMicrosystems、Cisco System等。
(五)創新環境和園區文化建設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文化上一直倡導激勵創新、鼓勵創業、敢于冒險、不怕失敗。其中硅谷鼓勵冒險和容忍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在硅谷集聚。硅谷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繁榮學術,不斷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講究合作,以人為本”。其中以人為本、源自學術、求新求異、激勵創新是硅谷的文化本質。硅谷創新的文化氛圍為美國創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能量,是一種難以用數字表明的巨大財富。硅谷吸引人才、發展經濟的示范效應和深遠影響大大超過了其經濟指標的增長。
二、對遼寧的啟示
目前遼寧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創新環境的發展建設尚不成熟,面臨著研發投入不足、投資環境亟待提升、人才流失現象嚴峻等一系列問題。
今后一段時期,遼寧應認真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創新環境發展的經驗,其一是簡政放權,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優化營商環境,大力吸引投資;其二是加大財政對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科技支出比重,拓寬融資渠道;其三是推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發展產學研多種模式;其四是積極營造社會創新文化氛圍,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構建全方位開放創新的生態環境,激發遼寧創新創業動能,振興遼寧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