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要]福建省是我國主要沿海省份,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臺風,洪澇災害,給福建省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政府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災后重建。巨災保險作為一種可以彌補巨災風險所致損失的有效機制,對福建省經濟發展具有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福建省所面臨的主要巨災風險及損失情況,總結福建省巨災保險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然后,分析美國巨災保險的做法。最后,文章根據福建省的實際情況,結合美國巨災保險制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巨災保險 政府主導 建議
一、福建省巨災保險的發展概況
(一)福建省面臨的主要巨災風險及損失情況
2010-2015年,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和臺風及其他自然災害給福建省帶來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576.6億元,死亡人口總數超過257人,詳見表1。
另外,臺風災害是福建省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截止2015年,從國家統計局的公布數據顯示,臺風災害造成的福建省各類經濟損失達88.23億元,約占總比的一半(47%)。臺風在福建省的年均發生次數為4到5次,每次都會造成巨大損失。在2016年,臺風“莫蘭蒂”災害造成福建全省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179.58萬人受災、死亡18人,農作物受災86.7千公頃,倒損房屋18323間。全省直接經濟總損失169億元。
綜上所述,因為福建省地理位置等原因,臺風,洪澇等災害在福建省內頻發,這一定程度上給福建省的經濟帶來了負面的效應。在分散與轉移巨災所帶來的風險方面,現階段中國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另外,發生災情時,雖然民政部門以及慈善組織也會參與到救災當中,但是它們的幫助仍然是微乎其微,無法在本質上解決災后重建與賠償在資金方面巨大的缺口。所以,如果政府想要緩解在巨災發生時財政方面的壓力,還是要通過頒布相應巨災政策、法律法規以及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損失補償來解決。
(二)福建省建立巨災保險情況
目前,全國建立了云南、四川、寧波巨災保險試點,成效顯著。在2017年5月,福建省廈門市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主要目的是為減輕群眾的災害損失,并建立了風險準備金制度,按上年度實際賠付率計提相應保費作為巨災風險準備金,專戶管理,提高應對巨災風險的能力。但是,在全省范圍內并沒有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也沒有提出具體城市作為巨災保險試點,福建省巨災保險依然薄弱。
二、福建省巨災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巨災保險供需不足
在大部分居民看來,保險產品是一種需要高收入的消費。所以巨災保險的需求直接和收入掛鉤。根據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理論,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居民會優先選擇邊際效用最大的投保類型,比如對其最重要的人身和財產保險,而不是巨災保險,這就導致了居民對聚在保險缺乏投保意愿,進而使得巨災報銷需求不足。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福建省),災后重建的資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保險參與賠付的比例極小。由于巨災保險所要支付的資金金額巨大,因此保險機構因承保能力不足而拒絕承保。從當前我國巨災保險試點提供的巨災保險產品來看,我國的巨災保險種類主要集中于地震保險和洪水保險,例如在臺風“燦鴻”的賠付中,寧波巨災保險試點共支付2877萬元,但該金額僅為臺風造成總損失(約27.37億元)的1%。因此,我國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不足,在巨災保險市場上直接體現為巨災保險產品供給不足。
(二)法律政策滯后
我國目前并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巨災保險的基本法律,雖然我國已經有關于地震和洪水保險的政策性文件和部分城市試點,但不能覆蓋全國范圍內的巨災風險,這導致了我國巨災保險的性質不能明確定義,涉及到巨災保險的各種利益關系沒有法律保障,巨災保險的經營目標、經營原則、組織形式、基金籌集等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即使在2017年5月,福建省廈門市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但這只是福建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初級階段,并沒有在福建省廣泛實行。
(三)政府角色定位不合理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巨災保險相對成熟,因此成為災后救援的主要力量。然而在我國,基本上是通過政府救助和補貼的形式來完成災后救助,我國保險企業在災后救助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在2008年,南方遭遇雨雪冰凍,保險賠付近50億元,僅占1500億元損失中的3%。在2016年,臺風“莫蘭蒂”給廈門市造成經濟損失共計102億元,保險賠付近16億元,也僅占102億損失中的15%。在建設巨災保險方面,政府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巨災保險市場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市場規律也需要政府引導。政府應該積極鼓勵保險企業并且和保險企業積極合作,來推動福建省巨災保險的建立和完善。
三、美國巨災保險制度和做法
美國是巨災頻發國,因此美國對巨災風險管控十分重視,并實施了相應的政策來支持巨災保險。所以福建省在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時,可以先了解美國巨災保險的具體措施,然后結合福建省的具體情況,加以借鑒,并不斷改善。
第一,美國實行的是由政府主導的巨災保險制度,因此大部分的巨災項目享有政府補貼與免稅政策。同時,政府不斷鼓勵保險公司進入巨災風險的行列。巨災風險項目不僅有聯邦巨災保險項目,還有州巨災保險項目。
第二,美國政府頒布一系列巨災保險的法律法規。例如,美國在1956年頒布《聯邦洪水保險法》,1969年《國家洪水保險計劃》正式實施。在《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建立初期,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但在國家不斷支持下,洪水巨災保險方案不斷調整,在1981年保險公司的運作機制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并在2005年對洪水保險計劃借款權限進行改革以抵御洪水風險,逐漸形成完善的洪水巨災保險法律制度。
第三,美國擁有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在巨災發生時,資本市場替美國政府分擔了巨災所造成的損失。早在1992年,巨災期權設立,并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發行,這是巨災保險最早的衍生品。這種巨災風險證券化巧妙地將巨災風險轉化為金融衍生工具,所形成的金融產品發行在資本市場上,以此獲得現金流,使得保險市場具有流動性,從而緩解了保險公司在非常時期存在的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這就能夠最大程度的對風險進行了分散。在美國,成熟的資本市場與較為成熟的巨災保險體制相結合不僅將巨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發揮到了最大效用,同時也促進其美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四、啟示和建議
第一,建立巨災保險法律法規。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代表,已經制定完善的巨災保險法律法規。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應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法律法規,并在法律法規內明確規定簽約內容,理賠對象,理賠方式,保險金額,風險分散方式,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各自承擔責任等內容,使巨災保險有法可依。另外,福建省可以在國家巨災保險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根據福建省巨災特點,建立福建省巨災保險規定。
第二,劃分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各自的承保責任。福建省在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初期,由于巨災保險市場發展滯后,不可能實習完全市場化的巨災保險模式。因此,可以選擇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商業保險公司為輔或者政企合作的巨災保險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分擔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也可以增加商業巨災保險的供給。巨災保險作為保險產業的一部分,市場化是其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明確自身定位和職能,鼓勵和引導商業保險參與巨災保險,借助商業企業的資金力量,發展更多的資金為巨災保險行業提供堅強后盾。此外,政府作用的發揮,可借鑒美國經驗,用政府“看得見的手”積極為商業巨災保險提供條件。
第三,福建省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巨災保險種類。福建省處于沿海地區,受臺風的威脅較大,臺風之后發生洪澇等次生災害的概率極大。因此,在福建省內在制定巨災保險制度時,可以以臺風,洪澇災害為重點巨災賠付對象。根據這種方法,以福建省為單位,為福建省選擇合適的被保對象,建立與福建省自身重點災害相關的巨災制度。
第四,加強對民眾進行巨災防護意識的公共教育。我國民眾對巨災保險認識淡薄是造成巨災保險需求匱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級政府和商業保險機構要積極宣傳巨災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巨災保險教育工作,開展關于巨災保險的知識講座,提高民眾的巨災保險意識。
第五,加快再保險發展進程。巨災風險再保險是一種可以規避巨災風險造成的損失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滯后,經驗缺乏。因此,在較為不利的大背景下,為推進福建省巨災風險再保險的發展:一是可以引進國外先進再保險企業,學習先進管理技術,并結合福建省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升級創新,并培養再保險方面的優秀專業人才。二是不斷完善損失評估機制,為保險機構提供有利的風險評估參照,使巨災保險定價更為有效,從而促進再保險在福建省的實施。
第六,推進巨災保險證券化。通過對美國巨災保險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資本市場來分散巨災保險風險已經形成一種趨勢。但我國目前巨災證券化發展程度較低,因此要發展巨災保險證券化,首先,可以借鑒美國巨災保險證券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特別是福建省的實際情況,加以修改與創新;其次,應加大對巨災保險證券化的普及和宣傳,使投資者更加深入了解巨災保險的作用;再次,證券行業要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分析證券化人才,為風險證券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要制定和完善關于風險證券化的法律法規,為巨災風險證券化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