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千
[摘要]中小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成為了熱門話題,其在經濟體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但是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本文經過相關文獻的研究,從勞動、技術增長和技術改進這三方面,從微觀層面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發展戰略 勞動增長 資本增長 技術進步
一、引言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上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同時,中小企業作為現代經濟主要成分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此次改革使經過發展的中小企業成為了我國經濟中最活躍的一類主體,其資本保有量、市場規模較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遼闊的土地使大型企業對地區經濟發展輻射程度較低,反而使中小企業對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分部廣,種類多的中小企業的對解決地區就業問題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研究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管理體制,深入分析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劣勢,并提出政策性建議,是十分有意義的。
二.理論綜述
顧名思義,中小企業主要包括規模相對較小的小型及中型企業,還包括部分家庭作坊式企業和部分規模較小的個體工商戶。在2011年頒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依據企業從業人員數量,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等變量共同確定。從數據角度出發,規定中小企業的范圍,其范圍根據行業差異都有不同。
目前,多數外學者認為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無可否認,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對區域經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胡東升認為,現代小企業在區域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國民經濟活動的重要部分,想要推動區域經濟自然發展,我們可以采取推進經濟結構、改進生產技術、創造就業崗位這三個方面人手。呂永斌則利用OLS分析法,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通過比較不同地區之間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城鎮化水平、研究投資率等諸多變量,用實證證明了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全面促進的作用。此外,還有許多理論通過就業率和人力成本等角度進行對比論證。
三、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機理分析
類似于西方經濟學界的經濟增長理論,我們可以研究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機理。通過凱恩斯的投資乘數模型我們可知,區性民眾收入的穩健增長可以由投資增加造成。于此同時,在原有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基礎之上,增加勞動投入、資本投入這兩個因素。近年,技術創新成為羅默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又一重要因素??傊?,從勞動增長,資本增長和技術改進這三方面,從微觀層面分析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機理。
(一)勞動增長
促進就業即為勞動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勞動力的增加會拓寬就業面,這將意味著有更多就業者在各公司中創造價值,而經濟增長就是這些價值的統合。經濟穩速增長并不容易,中小企業為保持增長態勢,就必須讓更多勞動力參與就業。而中小企業相對于各類大企業來說,投資金額少,資本的有效構成相對較低,從而使用勞動力的數量相比下較多。假定在固定范圍內,企業內部、外部投資總量維持不變,中小企業起到了維持了就業市場的活力的作用,如果只注重大眾企業的快速發展而忽視了中小企業,這將帶來難以想象的失業問題。而最主要原因是,若資本只支持大企業的發展,將出現大量的失業問題。因為這將會造成大企業的資本有效構成過高,從而使技術改進對勞動力市場有過高的擠出效應,最后大量的勞動力涌進中小企業勞動力市場,但是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尚有不足,以至于中小企業本來能夠吸收的勞動力也無法完成就業。
(二)資本增長
投資增加即為資本增長。一般而言,在衡量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是否健康時,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否發展協調是一個重要標準。兩者的協調關系是中小企業穩步發展的大前提,根據微觀經濟學中出現的儲蓄一投資恒等公式,觀察投資、儲蓄是否相等是衡量兩者協調關系的基本方法。若投資小于儲蓄,會造成社會的經濟低迷,因為總需求將小于總供給,經濟產品超額供給。若投資大于儲蓄,會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因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經濟產品供不應求。在國內的大市場背景下,投資渠道可大致分為資本市場融資、政府主導投資、銀行貸款和個人投資等幾個方面。因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個人投資的增加,盡管資金流和資金來源較為分散,但優點是總量大,程序比較簡單,十分符合中小企業的用錢特點。私人儲蓄可以作為中小企業提供投資來源,而中小企業也可以成為私人投資者提供資金流向,盡管安全性和穩定性還存在一定隱患,但可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從而使得總體的前景穩步提升。
(三)技術改進
從古至今,科學技術都是作為第一生產力。舊時的計劃經濟時代,是在政府主導生產力層面下的技術創新,通過下放到企業來實施。但是歷史證明,計劃經濟體的技術創新力遠不及市場經濟體。
我國在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傳統的大企業有較多遺留非生產性問題,以至于沒有足夠的精力進行技術創新,而新型中小企業情況完全不同,這些企業往往富有活力、善于創新改進生產技術。部分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獲得競爭優勢,很好的在市場競爭中幸存下來,并取得優秀的成果。技術創新是進行產品差異化或者服務差異化的關鍵,因為企業之間,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或者服務是進行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而他們中小企業往往做的很好,因為想要在市場的競爭中取得發展,必須著力于技術創新。
在我國步入高新技術時代后,中小企業“小而精”的發展戰略和管理體制特點具有非常大的創新優勢,且專業知識儲備和運營模式靈活度都較高,且具有較大的優勢和發展前景。
四、政策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嘗試對中小企業發展與管理提出政策建議。
(一)加強融資支持
當前融資渠道不暢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阻礙,所以拓寬其融資渠道是重要的方法,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方則需要做出相關舉措。在間接融資方面,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各級金融機構應逐漸提升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意識,政府需加以引導,促進其轉變經營理念。于此同時,應提高融資效率,增設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機構,簡化運營過程中的相關程序,設立行業準則,確保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適當的風險補償機制并給予規范發展的政策。最后,為從側面提高其積極性,各級服務機構應提供相關政策優惠。
(二)助力人才建設
人才是企業維持其競爭優勢的一大重要因素。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是企業在科技層面的發展,與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日益發展的中小企業應加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組織各級人員赴國內外高校招聘人才,盡可能獲得高質量人才。對于已雇員工要繼續學習培訓,以掌握最先進技術。對于人才,按照認定層次落實如購房,落戶,子女教育等等的相關優惠,促使人才流入,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從而帶企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