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冰 張艷
[摘要]省際交界區在我國扶貧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將現有關于我國省際交界區發展的研究進展進行系統的解讀與述評,一方面為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提供基礎,另一方面為省際交界區的發展改革提供重大啟示。
[關鍵詞]省際交界區 空間 機理 述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兩大重要發展主題被擺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省際交界區作為特殊性區域,與我國連片特困區分布具有較高關聯性,是區域性整體貧困治理的重要陣地。同時省際交界區作為省際合作的前沿陣地,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研究的新命題,也是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因此,加強省際交界區發展,是對兩大發展主題的重要響應。關于省際交界區的研究也逐漸豐富,但一直不溫不火,本文對現有研究進展進行系統解讀與述評,一方面為學術界相關研究提供基礎,另一方面為省際交界區發展改革提供重大啟示。
一、我國省際交界區空間界定研究
現有文獻大都將省際交界區定義為:以省界為參照系,按一定關系向各省級行政區內部而延伸出來的區域.而關于交界區具體地理范圍還未達成一致,界定原則和方法也具有多樣性。一些研究者采用行政區單位加以界定,常見地如以縣域為單位,毗鄰省界附近的縣域綜合為省際交界區;也有以地級市為地域單位,將毗鄰省界附近的地級市市域綜合為省際交界區。此外,一些學者積極借鑒地理學與經濟學相關方法,定量研究了省際交界區空間范圍,如周潮等人以場強理論為出發點,并借助GIS軟件空間統計分析模塊,定量分析中心城市輻射范圍能力大小,以此表征省際交界區空間范圍;何龍斌等人構建了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并借助于康維斯斷裂點理論,將研究得出的城市腹地范圍來表征省際交界區空間范圍。甚至有研究者借鑒WTO國際邊境貿易空間范圍的界定方法,將省界兩側各15km的區域范圍定義為省際交界區。而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傾向于以省界兩側具有緊密聯系的社會文化區域界定為省際交界區,如以藏族文化為重要紐帶的川滇藏交界區。總體來說,關于省際交界區空間范圍界定還存在很強的主觀性,缺乏科學系統的方法,難以形成統一的界定標準,這種空間范圍的不確定性使得省際交界區研究處處掣肘。
二、我國省際交界區發展機理研究
代表性理論有以下集中:一是行政區經濟理論,該理論以行政區與經濟區概念內涵及其兩者間聯系為出發點,進一步分析省際交界區經濟發展的演進過程。如安樹偉在對晉陜豫交界區長期實踐調查基礎上,分析得出:省際交界區在行政區經濟及邊緣效應下會呈現出特殊的、具有分割性和邊緣性經濟特征,進而提出行政區邊緣經濟理論。曾冰強調省際交界區發展是貫穿于行政區與經濟區互懟而又統一關系變化中,并以行政區與經濟區兩者關系在時間序列上的關系演化為主線,重點剖析了省際交界區階段性發展特征。省際交界區跨行政區的特殊屬性,使得該區域發展難以避免行政區間利益博弈,張艷、丁建軍、鐘昌標等學者探討了地方政府受財政分權、政治晉升錦標賽等制度影響,如何對省際交界區中經濟活動進行空間博弈,初步形成了空間博弈理論。另外,一些學者將省際交界區視為一種跨區域性質的次區域聯合體,并將區域協同發展相關理論作為省際交界區發展的指導理論。也有學者將中心地理論作為省際交界區發展的一般性理論,發現省際交界區邊緣化發展關鍵因素在于接受中心地輻射不夠且自身中心地體量能級較小。
三、我國省際交界區實踐發展研究
一方面注重選取區域個案來做深入研究,既有著眼于單個省份,如山東、河南、湖南等,也有著眼于多個省份,如閩粵湘贛省際交界區、湘鄂渝黔交界區等。另一方面具體從開發模式、空間結構優化、城鎮化、產業發展、制度設計等方面展開研究。王愛民、馬學廣認為省際交界區經濟發展關鍵在于區域間經濟協作發展,并從區域協作組織機構,企業聯合,地方保護等方面設計了相應的發展途徑。劉玉亭等將省際交界區分為弱弱、強弱、強強型三類區域,并提出了弱弱聯合、強弱互補合作、強強互補協作三種發展模式。王凱對我國省際交界區旅游資源與產業發展特征進行詳細分析,認為省際交界區旅游發展應從協同規劃、聯合開發市場、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等方面著手。朱傳耿等人對全國省際交界區的產業結構發展進行了研究,發現東部省際交界區產業結構優化度高,而中西部省際交界區非農產業比重不高,資源密集型產業具有一定的比重。王印傳等人則進一步對省際交界區城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探討并劃分首都經濟圈省際交界區城鎮發展類型,即競合型、侵入型與滲透型三類。冷志明從動力機制、組織機制整合機制等方面設計出了相應的機制來加強省際交界區經濟協同發展。
四、總結與展望
從上述文獻梳理來看,總體上對省際交界地區的研究尚處于探索和理論雛形階段,現有研究為一種問題導向型的研究,缺乏對問題生成機理的有效分析,忽視了對省際交界區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及優化路徑的研究,使得相關研究更習慣從宏觀和中觀層面上去分析,缺少微觀基礎,過多地停留在區域經濟分工協作、協調發展、政府間的利益博弈等層面上,而對于“為什么省際交界區經濟發展會落后?”這一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系統的回答,尤其是在分析中心和邊緣的經濟差異時,容易落人騎驢找驢的思維方式。而沒能深刻去探索為什么邊緣地會形成邊緣地,而不是中心地,導致研究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使得省際交界區發展難以收到有效指導和突破,故須深入構建有關促進省際交界區經濟發展的理論解釋模型。
另外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傾向,就是將研究的視角從“這是什么”偏轉到“這應該是什么”,以至于規范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現有定量研究過多強調以單一指標來簡單測度省際邊界效應發展,有意或無意地弱化了省際交界區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上的動態演化進程分析。與此同時,現有研究未能加強對相關地區的案例實踐研究,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有所脫鉤。由于我國經濟水平、制度環境和邊界發展狀況與國外存在著較大差異,決定了我國省際交界區研究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研究模式和思路。對于省際交界區發展來說,應該著重加強省際交界區中心城市發展,積極強化區域協調合作,有效地響應扶貧開發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