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軼方
[摘要]金融機構作為負債經營的組織,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臨加杠桿問題,然而,如果為了片面追逐收益而盲目加杠桿,導致杠桿過高,就會存在較大的風險。近年我國逐步出臺的金融“去杠桿”監管政策,短期內強化了監管,去杠桿初見成效,但長期看,還必須發揮政策調控、金融監管、法人機構的合力,使杠桿保持在合理水平。
[關鍵詞]法人機構 金融杠桿 市場業務 期限錯配 機構轉型
近年來,我國金融領域的高杠桿問題突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維護金融穩定,提高對實體經濟支持的效率,全面了解郴州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杠桿情況,市人行對郴州轄內15家銀行業法人金融機構杠桿現狀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從總體層面看。杠桿倍數處于合理區間
2013年至2017年6月末,郴州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杠桿率分別為3.16%、4.14%、4.07%、5.59%和5.89%,杠桿倍數分別為31.64倍、27.13倍、24.57倍、17.88倍和16.98倍,除受2013年《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重新計算資本影響,基本符合相關指標監管要求。2015年兩家農信社不良貸款反彈,未提足貸款損失準備,導致全市法人金融機構杠桿倍數略有上升,法人金融機構杠桿總體處于波動下行態勢。
(二)從機構層面看,部分機構杠桿倍數明顯提升
由于2013年后郴州地區大部分聯社改制成功,不良貸款余額大幅減少,一級資本凈額增加,改制成功的法人機構杠桿倍數下行幅度較大。而2013年前改制成功的桂東農商銀行與宜章農商銀行杠桿倍數逐年提升,2017年6月末,兩家農商行杠桿倍數為21.39倍,較2013年末提高8.21,主要是兩家機構加入銀行間市場業務時間較早,金融市場業務日趨活躍,為擴展盈利同業業務逐步擴張。
(三)從路徑層面上看,主要通過債券與通道加杠桿
一是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加杠桿。由于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利率與債券收益率之間存在穩定利差,部分法人機構通過債券滾動質押融資實現套利。2015年以來,郴州轄內法人機構在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交易量迅猛增長的同時,1天、7天期質押式回購占比較高,其交易策略是采取1天、7天質押式回購進行負債端的資金滾動,以維系資產端的長期投資。2017年1-6月,隨著債市短期利率開始明顯上行,我市法人機構1天、7天期質押式回購月均占比已經明顯回落,由2016年月均占81.14%降至73.33%,債券市場期限錯配現象有所好轉,債券市場投資降杠桿取得較好成效。二是通過非銀機構通道加杠桿。部分法人機構利用自有資金購買信托產品或資管計劃,與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約定收益,然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融資成本較高,為了保障能夠兌銀行的收益并為自己謀取更高的收益,往往進行加杠桿、加久期、提高風險偏好等方式的非標投資,金融杠桿由此在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形成。從郴州情況來看,信托與資管計劃投資總體規模較小,金融風險總體可控,2017年監管部門出臺了詳盡的資產穿透列示要求,加強了對法人機構的資產穿透,截至2017年6月末,郴州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托投資、資管計劃投資余額46.68億元,較2013年末提高23.36億元,較年初下降9.47億元,通道業務去杠桿成效明顯。
二、法人機構加杠桿的原因分析
(一)實體經濟下行明顯。信貸投放渠道變窄
近幾年,由于受經濟下行影響,社會投資欲望不強,信貸需求減弱,法人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變大,不良貸款余額有所增加,導致部分機構信貸投放渠道變窄,資金大量“富余”。部分法人機構反應與其將貸款投放于傳統行業,形成不良,不如開發新利潤增長點,或是利用自有資金借道非銀機構購買資管計劃、信托產品,或是放大杠桿倍數在銀行間市場與迅速獲取短期收益。
(二)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未能樹立穩健經營理念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部分法人機構為了追求高收益而淡化對風險的關注,對不符合宏觀調控政策、信貸政策和監管政策的客戶進行信貸支持。在其加杠桿的過程中,最典型的是借道信托公司、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機構為其客戶提供資金支持。雖然中間經過了幾個機構合作,但資金最終來源依然是購買了資管計劃、信托產品的銀行,部分法人機構為了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危害,未能堅持穩健經營的發展理念。
(三)利率傳導機制不暢,存在跨市場套利空間
雖然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基本完成,但利率市場分割、碎片化情況仍然存在,不同金融市場利率傳導機制不夠通暢,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債券市場回購利率不能有效傳導,存在跨金融市場套利的空間。法人機構在利用不同市場間利差進行套利時,利差雖然較小但相對穩定,這意味著套利的投資規模越大總收益就越大,導致法人機構便紛紛加杠桿增加投資總量。當前,法人機構利用低成本資金進行債券投資并將債券質押融資再投資債券從而實現加杠桿即是這種情況。
三、亟待關注的問題
金融杠桿本身并無好壞之分,金融機構作為負債經營的主體需要合理的杠桿,但過高的金融杠桿存在較大的風險。
(一)以短搏長大量存在。易引發利率倒掛與流動性風險
金融杠桿在謀取高收益的過程中,往往采用短久期滾動負債投資長久期資產、低風險負債配置高風險資產,部分法人機構資金以短搏長特點尤為突出。為了保證資金鏈條的供給,必然要求短久期的負債要能夠持續滾動,由于所有加杠桿行為的可持續性都要以寬松的市場流動性為前提,若自身持有的債券等級不高,久期較長,則容易在市場資金面緊張的時點上難以及時平掉短期頭寸,導致出現利率倒掛與流動性風險。
(二)資金流動域外化明顯,法人機構定位削弱
隨著銀行間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市法人機構業務對象逐步由原來的轄區內延伸到市外甚至省外,在業務地域擴大的過程中,非信貸資產加杠桿引發的資金流動域外化比較明顯。一方面,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整體上“出多入少”,截至2017年6月末,郴州地方法人機構累計融出資金931.74億元,占全部交易額53.10%,比上年同期減少28.75個百分點,資金外流增加法人機構對資金控制的難度;另一方面,部分法人機構購買有價證券和其他投資主要流向市外,例如轄內某農商行,截至2017年6月末,其投向市外的有價證券和其他投資余額為16.4億元,占比68.61%。法人機構的定位主要在于為本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但部分機構為了追求高收益,資金外流且放大杠桿倍數,進而削弱了自身的市場定位。
(三)提高實體經濟成本,增加實體經濟融資難度
部分法人機構借道非銀機構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作為通道的非銀機構也要從中獲利,從而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些法人機構考慮加杠桿進行金融產品投資收益較高,而支持實體經濟收益較低,從而加大金融產品投資,例如轄內某聯社2016年總收入中58.79%來自資金業務,若繼續選擇放大金融產品投資杠桿,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支農惠農的投入。
四、法人機構去杠桿的相關建議
金融的特點就是杠桿,沒有杠桿就沒有金融,但是,過分的加杠桿卻是一切壞賬、風險和金融危機的來源。因此,金融去杠桿并非是消滅杠桿,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杠桿維持在合理水平。
(一)漸進溫和去杠桿。保持流動性適度平衡
要實現金融杠桿整體降低,最要的是打破加杠桿所必需的寬松流動性環境。自2016年8月起,央行重啟14天和28天逆回購,通過拉長期限,間接提高了融資成本,此后,全國銀行間l天、7天債券質押回購月成交額和占比逐漸降低,債券市場期限錯配加杠桿現象有所減少。后續應繼續把握好去杠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之間的平衡,加大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臨時流動性便利(TLF)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開展,為金融去杠桿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讓金融去杠桿以更溫和的方式進行。
(二)強化宏觀審慎考核效力,協同微觀審慎持續發力
MPA設計了差異化的獎懲機制,重點使用優惠準備金利率獎勵政策,對金融機構形成正向激勵。但在當前差別準備金利率謹慎實施的情況下,建議增加輔助激勵約束手段,搭建MPA工具箱,提高政策約束力。如將MPA評估結果與金融機構的再貼現、再貸款、存款保險相聯系,在額度分配、費率優惠、評估周期等方面差異化設置,或是對A類和C類機構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成員等級、同業存單發行資格及金融市場新業務準入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激勵或約束;而除宏觀審慎監管外,微觀審慎監管作為宏觀審慎的補充和落腳點,也應從改革統計報送制度、禁止多層產品嵌套、第三方托管監控資金流向、同業業務正面清單制等方面減少監管盲區,實現穿透。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二者相互配合以打破銀行一非銀套利交易結構,彌補監管失靈。
(三)明確自身市場定位,加快轉型發展步伐
一是在發展理念上,明確市場定位。法人機構應自覺強化服務“三農”戰略定力,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前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二是在收入結構上,豐富收入來源。法人機構應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規模和占比,減少對利差收入的依賴,從根本上杜絕為快速擴張規模而加杠桿的行為;三是在風險控制上,提高風控能力。法人機構要完善內部組織管理架構,以完善的組織架構規范業務發展,保障風險管理能力和業務復雜程度相匹配,要自覺主動規避監管套利、關聯套利和空轉套利,消除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隱患,通過轉型發展有效去杠桿,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