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芊芊 陳習定
[摘要]近年來,股份制和集團化已成了發展的主要趨勢,大多數私營企業都突破了過去單一結構和獨立經營的管理模式的“枷鎖”,走向了制度化和科技化。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不再局限于陳舊的發展模式,開始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區等新形式的發展模式,甚至一步一步走向了國際化的道路。所以研究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對策對促進私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私營經濟 私營企業 非公有制經濟
一、緒論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私營企業的發展也從起始時的薄弱階段進入了強勢發展階段,經濟效益上也日趨加強,經濟實力甚至更上了一層樓。就去年,我國私營經濟的稅收就高達億元,比前一年的稅收總額還翻了一番。同時經濟領域也在逐漸拓寬,規?;慕洕l展也逐漸形成,我國的私營企業現如今不僅僅只是飲食業、修理業或者小商品業等,現在的私營企業已經拓展到了科教行業、工業、建筑業等等行業,甚至在高科技行業也有私營企業的一席之地。企業的規模也得到了重視,規模經濟效益也有了新的拓展。甚至有許多專業村也陸續出現,“工商科貿一體化”的已經初具模型,并且發展的趨勢也是十分強勁。一個集約型、外向型的經營方式正逐漸完善和發展起來。
近幾年來,我國私營經濟的發展重點開始轉向投入的增加、新科技的利用、產品技術含量的上升、成本的降低。比如在杭嘉湖地區,原本以小商業為主的私營企業就有萬余戶,而近些年,一些高科技私營企業開始進駐,并在產值上創造了一定的成績。國內外的市場業務逐漸拓展,股份制和集團化已成了發展的主要趨勢,我國的大多數私營企業都突破了過去單一結構和獨立經營的管理組織模式的“枷鎖”,走向了制度化和科技化。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不再局限于陳舊的發展模式,開始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區等新形式的發展模式,甚至一步一步走向了國際化的道路。所以研究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對策對促進私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歷程與現狀
(一)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末,是我國的私營企業的萌芽及最初發展階段,在那之前,我國的私營經濟發展收到了嚴重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什么發展上的動作。改革開放對于私營經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自那以后,私營經濟以三個階段開始了發展。
復蘇階段(1978~198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私營企業的受壓制狀態徹底打破。在會議上,鄧小平首次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私營企業自此慢慢有了發展的機會,私營經濟得到了復蘇。
發展階段(1982~1992)。黨的十二大標志著第二階段的開始,在十二大精神中,明確提到了:私營企業是合法的企業,國家應大力支持。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的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益。正是該會議的開展,私營經濟的發展再一次打破了束縛,發展速率增長,發展態勢日趨向上。
高速發展階段(1993年~至今)。黨的十六大對于私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次會議。在十六大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個體戶、私營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實現公平競爭,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
(二)發展現狀
截止至目前,我國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比如在數量上的增長,比例的增加以及規模的擴大等等。我們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上不難看出幾點,其一是在國民經濟中,個體私營經濟的比重在逐漸增加,并且增加的速率也在增長,到2015年10月底,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私營企業已經有1654.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到了5140.8萬戶。
三、我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問題
(一)產權分配不清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分析我國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產權問題:首先是私營企業的投資人,投資人與投資人之間的產權關系并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然后是出資人管理者與單純的管理者之間的產權關系,最后是職工之間的產權關系。
(二)發展信心不足
在對于私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私營企業以及社會多數人都存在著信心不足的問題。就私營企業本身而言,多數企業由于對發展本身不足以自信,忽視了企業的文化,甚至有一部分企業沒有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是一個“強心劑”的作用,而私企的發展,必然是要吸引人才,以及吸引人才之后再留住人才,這就需要有一個完整的企業文化來給企業內部一個發展的信心。多數私企屬于家族企業,他們的企業文化較為片面,與現代企業文化脫軌,現代企業的競爭對于這部分企業來說就完全不具有優勢。更何況,另一個重要因素即社會的多數人(其中就涵蓋了企業需要吸納的人才)對于私營企業,或者說對于私營經濟的發展都心存疑慮,甚至有部分人會認為其發展會對社會主義基礎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害怕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等。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后,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如何正確去理解其內涵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人存在著“談私色變”的問題,將私營經濟與資本主義和違法行為聯系到一起,也有多數人對于私營經濟的發展嗤之以鼻,認為其發展都是成不了氣候的。甚至一些私營企業也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一些私營企業認為“冒富”會導致樹大招風引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不去發展。這些都導致了社會對于私營企業的發展信心缺失,阻礙了私營經濟的發展。
(三)管理模式不當
私營企業最初發展階段,多數是以家族企業為主,其管理模式也是家族管理這種原始的管理方式即眾人竭盡所能艱苦奮斗以達到累計初始財富的目的。然而經濟全球化在不斷推進,這種陳舊的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合于當今社會。失去了創新意識的企業將會形同一潭死水,沒有發展和前進的可能,這只會讓企業安于現狀,失去進取之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弊端就是,這些企業以家族為主,不能很好吸收外界優秀人才,這就導致了與先進企業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個體私營經濟經過長期的發展,多數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成為了現代化的企業,但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卻止步于家族企業初期的水平。在管理體制上,還是延續了創業初期時的模式,即高度集權,這就是有企業主一個人負責的家族管理模式。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企業主親力親為,在決策方式上也是沿襲了家族企業的“一人說了算”模式,這樣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無法滿足市場競爭的需求。管理上存在著漏洞,決策上也有很大的錯誤風險。其次是管理階層的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個體私營經濟如果想要發展,就一定要吸納人才,而過去的家族管理模式存在著“排外”的特點,多數拒絕從外部接受人才。最后分配機制不完善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分配“大鍋飯”的問題上尚未有解決的方式,雇工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一個良好的保障,企業和職工之間的勞資關系并未以社會保障為紐帶。
(四)技術含量低
在我國,雖然私營企業已經有了不小的發展進步,但是絕大多數的私營企業難以具備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產品的附加值低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市場上都難以有私營企業的競爭力量。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會受制于緊張的財務問題、匱乏的人才問題、通訊的局限問題等等。僅僅局限于五小工業,在產品方面僅僅是粗加工或者淺加工,不愿意嘗試與高科技有關的產品,個體私營經濟中主要的成分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有投入大而收益少的問題存在。
四、我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對策
在十五大的報告中,江澤民曾指出: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為此,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培育、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產權的清晰化
對于私營企業的產權分配問題,主要是產權結構的單一問題,解決方式就和投資的多元化有關。針對企業的剩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貨幣的投資收益,而其二就是人力資本的收益。另外,其余的產權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解決。產權的清晰化也是私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所在。
(二)建立企業文化
對于企業的信心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企業的文化,將這一劑“強心劑”打入企業內部以及社會人群之中。如果私營企業想要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就必然不可以忽視企業文化這一方面的問題。企業家的素質也通過企業文化有所提供,同時也是企業員工素質的標桿,生產發展與文化建設合理安排,這將會讓企業的公信力提高,增強內外信心,讓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三)改變經營管理模式
現如今的企業管理模式一定要進行改革,并不能止步于舊的家族管理模式。但并不是一并去除家族管理模式,而是在家族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除去有嚴重問題的部分,創造一個新型的管理模式旨在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科學的管理制度應該首先建立起來,私營企業內部的管理結構較為復雜,如何去除人為管理的影響就顯得極其重要。再者,企業必須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面向全社會招收適應企業發展的高科技人才。
(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
私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外界環境和內部產品的問題。在發展中,應當提高在思想上的建設。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問題還是一個實際的問題。這是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同時是實事求是的思想創新。我們通過實踐得出,這一科學論斷之所以提出,是展現了一個客觀要求即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這是社會進步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加強干部群眾的思想建設,尤其是對企業內部的領導集團。十五大的思想應當進一步貫徹實施。思想上要勇于破除障礙,摒除陳舊的錯誤思想,政治責任感提高以及增加發展的緊迫感,緊緊跟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使得私營企業在發展上有一個質的突破。政府應該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為私營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具體而言經濟待遇如在貸款、稅收、管理等這些方面一視同仁)肯定私營企業的作用,讓個體私營經濟真正意義上成為我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企業也應當選用一些素質和政治素養較高的人才。同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除了需要政策支持,更不可或缺的是法律上的保障。無論國家、集體還是個人,只要是合乎法律的就應當有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確實隨著十五大的召開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私營經濟受到的“限制和排斥”觀念還是屢見不鮮。因此,保護私營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個體私營經濟要得以發展,除了軟環境,硬環境的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
(五)政府引導,科技革新
在發展上,政府要積極引導,向高科技企業靠攏,重點栽培一群私營企業的龍頭企業并讓其發揮領導作用,帶動私營企業的發展,促進私營經濟的發展。其次私營企業主如何塑造一個高素質形象也需要政府進一步的引導,提供企業加強學習的機會,竭盡所能去提高素質發展。黨的富民政策確實使得私營企業致富,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私營企業主的文化素養低下的問題。就此問題,各級組織應當著重開展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畢竟提高素質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再次,資本運營民主化的決策管理模式也應當通過政府的引導建立起來。市場的經濟規律要牢牢把握,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