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昊 天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義的開創者。作為18世紀到19世紀的音樂家來說,貝多芬在作品中的音樂處理部分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被后人稱之為“樂圣”。他的交響曲和奏鳴曲非常有名,他的交響曲里面充滿著革命主義的精神,他的樂曲里面滲透著對于生命的渴望。在貝多芬的創作中,他的曲風總是充滿自由,平等,博愛。其中32首鋼琴奏鳴曲,各個樂章之間也不是默守陳規,在貝多芬的刻畫下,所有的音符都充滿了生氣,有了更獨立的音樂價值。
在歐洲的17到18世紀初期,歐洲的啟蒙運動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這個時期的貝多芬在作品創作中不難看出他在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浪潮中沒有被苦難打敗,在他的曲子里,總是有對生活的希望,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突出了那個時代的壓迫,但是貝多芬卻是非常從容的面對一切。
在1821年12月初,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31首鋼琴奏鳴曲,即op.110。貝多芬于1820年起草了這首奏鳴曲,那時的貝多芬正好在默德靈,一個位于奧地利北部、風景優美的城市。他愛上了這個地方,雖然晚年的貝多芬雙耳已完全失聰,強烈的孤獨感占滿了他的內心,但一旦他接觸到了自然,這流水聲、風聲、鳥鳴聲,這所有的一切都會在他腦海中轉化成此類美妙的動機,他結合了自己的情緒,將他們記下,慢慢構成整篇樂章。故本樂章的情感創作背后,是貝多芬從田園歸來后對大自然的懷念與喜愛。
貝多芬在晚期的創作一直處于低潮,晚期的作品不像初期慷慨激昂,也不像中期那般氣勢洶洶,晚期的作品更像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訴說,那個時候的他耳朵的聽力已經非常嚴重了,面對經濟上的窘迫和惱人的家庭關系的破裂,貝多芬沒有被它所折服,而是用堅強的意志在創作,貝多芬用抒情取代了以往的熱情,用想象代替了激昂,用它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為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曲式構成:

呈現部 展開部 再現部1—39小節 40—55小節 56—116小節
呈現部為1-4小節,在第5小節的時候進入主題段,第一次出現主題音型在5-11小節,我們稱這種形式為2+2+3,該部分由主和弦與屬和弦組合形成了對稱式結構,5-6小節是主(T)向屬(D)的進行,7-8小節為反向的D-T進行,并且,在第10小節中利用下屬音(IV)走到主和弦(T)。
根據5-11小節表現出的主題音型,我們可以將主體發展段分為四個段落。一段:連接部(12-19)節,為了方便分析與演奏該樂段,在這里將其結構分析成2+2+4,細分為(12-13小節)+(14-15小節)+(16-19小節)。12-15小節作者依舊使用快速彈奏的主和弦琶音向屬和弦解決。然而在20節時,和聲色彩有了明顯的變化,明顯的展現出降A向降B調的和聲變化。從28小節的最后一拍到31小節的第一拍,作者使用了三組階梯向上進行的樂句,直奔31小節的C。緊接著從32節開始,那從降E開始的一連串的32分音符,展現了貝多芬華彩式的創作特征。
40至55節為發展部,根據他的結構,我們可將其化為四小節為一個單位,將其分為四層,每層都有不同的音樂情感表達。第一層給我們的感受較為安靜、舒心。第二層的感情開始富有張力。第三層這種張力開始增強,直到第四層推動全曲進入高潮。發展部的結構及情感是幾乎相同的,結構和織體與呈示部基本相同。出現了同樣的反復。
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部分音型,均出現了反復。使得樂章從再現部起,織體和結構與呈現部基本相同。
譜例1

首先是引子部分,由很多和弦連接組成,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教堂一般虔誠和感恩,然后音樂部分一直到16小節開始變化,甜美的主題開始了,音樂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高音區的音色輾轉溫婉,左手加進來的和弦并沒有顯得非常的突兀,而是讓人感覺非常的和諧。到了第一個主題的結束部分,音樂到這里并沒有出現悲傷的氣氛,一直都是快樂,幸福的主題,音樂里的琶音給人感覺干凈利索,這也是本首作品中出彩的地方之一。
第20小節譜例上標準了molto legato(非常連貫),這部分左手上的旋律逐漸向降E大調轉入,應該注意的是由于整體的力度上要弱,練習的時候應該先練習主音,讓主音突出起來;在基本的旋律已經有所掌握后加入顫音與裝飾音;這里要注意,左手的第一音是附點四分音符,從28小節開始到30小節為止重復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激昂,而他所處于的音區又比較低,所第30小節的演奏要注意空拍的存在。
譜例2

此處必須以強弱強弱的形式來進行落提的演奏,而且要有層次的,漸強兩次,來到最高音,最后在24節的第二拍,果斷的在句尾進行弱收。在第二句首音進行時,音量應與第一句的尾音保持一致,演奏方式與上一句相同,使用落提的演奏,但要注意的是音量的改變,漸強需要一直保持到25節的第一個音。這時第三局的開頭就是25節的第二拍,這時注意不要受到上一拍強音的影響,要在強后突弱,再進入高潮。這時左右手需彈奏一串反向延長的顫音,從弱起開始,經過裝飾音的重復修飾,逐漸增強,這時的右手形成了一條主旋律,需要手臂展開、手腕放松進行演奏,根據音域的跨度,突出小指的主旋,這時左手的下顫音,要非常突出F一降E一D一C一降B一降A的旋律線條。
譜例3

樂曲從30小節開始進入發展部,進入了f小調。從第45小節開始的大小七和弦到47小節的小七和弦,彈奏的時候應該有色彩的變化。主題再次出現到了再現部分,在第56小節的時候,右手旋律聲部的音色依然柔和,變化的重復音同樣需要注意,每個樂句的收尾,調性開始向E大調轉變,60小節后三十二音符的出現要求左手更加靈活,這里的節奏不僅要拿捏準確,左右手的轉換也要連貫。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保證低音區音色的完整與清晰。到了樂曲的副部主題,突然變得安靜下來,左手與右手的搭配需要自然,79小節所展現出的氛圍十分柔和,這里以轉入降A大調進行鋪墊。四聲部的出現在93小節,譜面上有dolce的標注,在前面激昂旋律的進行下,音樂就像在矛盾、在掙扎,最后終于看到了希望,開始趨于平靜,節奏慢慢放緩,演奏需要有一種靜謐的氣氛。
譜例4

到了111小節,全曲在甜美中結束了,像是經過一番掙扎,最后終于變成了內心的坦然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樂段的展開部開始展現作者焦慮的內心,色彩趨于暗淡,貝多芬像是在敘述自己的痛苦,慢慢的由顫音回歸到主題,也或許是他悲傷情感的結束,又回歸到甜美祥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