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俊文
(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口腔科,廣東 東莞 5239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們對美的追求,對于牙齒缺陷,尤其是前牙缺陷修復的要求已經從簡單的功能修復即恢復咀嚼功能,上升到了對牙齒的美學修復[1]。前牙美學修復學是將醫學美學融入到治療修復學,不僅要維護前牙正常的咀嚼功能,還要保持口腔頜面部活動即說話或微笑時的美學現象[2]。美學修復,需要醫生具備正常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及追求美學的素質,前牙缺陷的美學修復是目前口腔醫學的熱點之一[3]。微創全瓷修復前牙缺陷修復效果的重點是改善唇齒齦的關系、微笑曲線以及前牙的咬合關系,同時在治療中要對自身牙體組織的損傷做到微創[4]。本次研究為探討微創全瓷修復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學修復中的治療成功率以及美學影響,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98位前牙美學缺陷的120 例患牙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療前牙缺陷患者,共98位前牙美學缺陷的120 例患牙,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和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各49例(60 顆)。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性別構成:男24位,女25位,年齡16~54 歲,平均(31.5±3.8)歲,60例患牙中牙間隙過寬11例,前牙切緣不齊12 例,切牙畸形14例,前牙表面缺陷11例,牙體顏色異常12例。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性別構成:男23位,女26位,年齡17~55歲,平均(32.4±3.6)歲,60例患牙中牙間隙過寬12例,前牙切緣不齊13例,切牙畸形11例,前牙表面缺陷13例,牙體顏色異常11例,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所有對象均為符合全瓷修復前牙缺陷的正常患者,無其他口腔疾病,術前告知詳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所有病例修復前行常規檢查如口腔X片、牙髓活力、炎性反應治療等。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根據前牙缺損情況預備基牙,并磨除切端、唇面和舌面2.5 mm、1.5 mm和1.5 mm。細粒度金剛砂車針修預備體,消除凹槽、圓鈍線角;硅橡膠兩次制印模后置24 h用灌制模型,試戴并調整修復體形狀和顏色并用樹脂粘接劑粘結。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預備基牙,并磨除切端、唇面和舌面1.5 mm、0.6 mm和0.6 mm、寬0.5 mm,邊緣拋光修正,硅橡膠取模,長石質全瓷材料制模型,試戴并調整修復體形狀和顏色并用樹脂粘接劑粘結。
1.3評價標準[5-7]:美國公共健康協會修正標準(USPHS):從修復體顏色、形態、邊緣著色、密合度和繼發齲5方面以A、B、C 3個級別評價,質量好者級別高。前牙缺陷修復成功率:從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修復成功率評定。視覺模擬評分系統(VAS):從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5方面修復滿意度評分以問卷調查形式獲得,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所有病例隨訪18個月。

2.1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和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在修復18個月后隨訪美國公共健康協會修正標準(USPHS)的修復體顏色、形態、邊緣著色、密合度和繼發齲5 方面A 級比例大于90%,其中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在形態、邊緣著色、密合度和繼發齲4 個參數的A 級比例分別達到100.00%、98.33%、98.33%和100.00%,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和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在修復18個月后隨訪視覺模擬評分系統(VAS)從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5方面修復滿意度評分,研究組(微創修復)修復后,美學VAS總滿意度評分達到(9.41±0.32)分,分值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和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在修復18個月后隨訪評估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修復成功率分別達到89.8%、86.7%、86.5%、80.7%和86.4%,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隨訪18個月時USPHS評估結果對比[例(%)]

評分項目級別對照組觀察組顏色A55(91.67)58(96.67)B5(8.33)2(3.33)C00形態A54(90.00)60(100.00)B6(10.00)0C00邊緣著色A54(90.00)59(98.33)B5(8.33)1(1.67)C1(1.67)0密合度A57(95.00)59(98.33)B3(5.00)1(1.67)C00繼發齲A58(96.67)60(100.00)B2(3.33)0C00


組別患牙數(顆)牙間隙患者(例)切端缺損(例)畸形過小牙(例)表面缺損(例)牙著色變色(例)滿意度評分對照組608.78±0.478.59±0.318.89±0.449.11±0.419.11±0.216.59±0.36觀察組609.51±0.339.11±0.499.51±0.349.40±0.329.29±0.289.41±0.32
表3兩組修復成功率比較(%)

組別患牙數(顆)牙間隙患者切端缺損畸形過小牙表面缺損牙著色變色對照組6078.977.680.472.171.2觀察組6089.886.786.580.786.4
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牙齒修復學技術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牙齒修復材料的迅速發展基礎上,牙齒修復學飛速發展,越來越趨向于效果好、恢復快、滿意度高的微創修復[8]。最初牙齒修復主要是對功能的修復,即修復牙齒切割食物、維持面型、輔助發音、保持口內容物的功能[9]。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們對美的追求,對于牙齒缺陷,尤其是前牙缺陷修復的要求已經從簡單的功能修復即恢復咀嚼功能,上升到了對牙齒的美學修復。前牙由于其特殊位置,是他人視覺關注的核心部位,當出現牙間隙異常、切端缺損、畸形過小、牙體表面缺損、牙著色或變色缺陷等情況時,不僅影響前牙功能,更給人以不美觀的直覺,從而影響患者形象,甚至產生心理陰影,不敢在他人或公眾場合發表言論或露齒微笑等,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前牙缺陷的美學修復[10]。前牙美學修復學是將醫學美學融入到治療修復學,不僅要維護前牙正常的咀嚼功能,還要保持口腔頜面部活動即說話或微笑時的美學現象。美學修復,需要醫生具備正常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及追求美學的素質,前牙缺陷的美學修復是目前口腔醫學的熱點之一[11]。傳統美學修復對口腔組織有較大的破壞性,備牙過程中對牙體硬組織可產生不可逆的損害,而且易損害牙髓。而近來年越來越受關注的微創全瓷修復前牙缺陷修復效果的重點是改善唇齒齦的關系、微笑曲線以及前牙的咬合關系,同時在治療中要對自身牙體組織的損傷做到微創[12]。因此微創、美觀、個性化是牙齒美學修復的發展方向。隨著全瓷材料的更新和粘接技術發展,美觀、精確、損傷小的瓷貼面修復體在前牙美學修復的臨床應用中越來越普遍,為前牙缺陷美學修復開辟新天地[13]。且近年粘接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修復體形成瓷貼面-樹脂粘接劑-牙釉質牙面的復合體,粘接強度增大,因此增加全瓷貼面修復的成功率,成為前牙美學修復的趨勢和首選[14]。
本次研究為探討微創全瓷修復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學修復中的治療成功率以及美學影響,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療前牙缺陷患者,共98位前牙美學缺陷的120例患牙,所有研究對象均為符合全瓷修復前牙缺陷的正常患者,無其他口腔疾病,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全瓷修復組)和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各49例(60顆),對所有病例隨訪18個月。應用美國公共健康協會修正標準(USPHS)從修復體顏色、形態、邊緣著色、密合度和繼發齲五方面以A、B、C三個級別評價;從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修復成功率評定;視覺模擬評分系統(VAS):從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五方面修復滿意度評分。本研究結果顯示:USPHS結果中研究組(微創全瓷修復組)在形態、邊緣著色、密合度和繼發齲四個參數的A 級比例分別達到100.00%、98.33%、98.33%%和100.00%,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美學VAS 總滿意度評分達到(9.41±0.32)分,分值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牙間隙大小、切端缺損狀況、畸形過小牙、牙體表面缺損狀況、牙著色或變色缺陷修復成功率分別達到89.8%、86.7%、86.5%、80.7%和86.4%,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傳統修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表明微創全瓷修復前牙在前牙缺陷美學修復中的治療成功率以及美學效果確實比傳統全瓷貼面修復效果好、成功率高,與劉峰、鄧向東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15-16]。
綜上所述,創傷小、穩定性強及恢復快的的微創全瓷修復前牙缺陷在前牙缺陷美學修復的臨床美容效果好,修復成功率高,患者滿意度高,臨床應用價值高。
[1] 錢海馨,張修銀.全瓷修復材料的性能及應用[J].口腔醫學,2008,28(4):212.
[2] 孟玉坤.全瓷冠橋修復材料的臨床選擇[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0,37(1):1.
[3] 趙 克,魏雅茹.如何規避前牙美學修復的齦邊緣暴露[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1,29(5):453.
[4] 李東良,韓繼新,趙曉麗.傳統和微創全瓷修復中在前牙缺陷美學修復中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3,22(13):1431.
[5] 林嘉旭.不同全瓷修復體修復效果的臨床對比研究[J].河北醫藥,2010,32(18):2530.
[6] 秦 云.全瓷修復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4):91.
[7] 魏 蔚.微創粘接式全瓷修復57例臨床療效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7):60.
[8] 孫迎春,劉 娟,高 平.厚度與顏色影響IPS e.max和In-Ceram全瓷修復體色彩再現效果的實驗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8):693.
[9] 朱彥紅,朱元媛.幾種CADCAM齒科全瓷修復陶瓷的磨粒磨損特性[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1):48.
[10] 巢永烈.全瓷修復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7,4(2):16.
[11] 歐祥林,張雅蓉,樊弘毅,等.全瓷修復體應用于成人前牙輕度錯畸形的臨床分析[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2,39(5):586.
[12] 王 雷.牙周病治療后的上前牙微創烤瓷貼面美容修復間隙[J].實用醫技雜志,2014,(8):885.
[13] 蔣 麗,萬乾炳.全瓷修復材料透射性能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5,6(4):296.
[14] 劉云松,葉紅強,谷 明,等.患者參與的數字化設計在前牙美學修復中的應用[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6(1):90.
[15] 劉 峰.全瓷修復材料和方法的分化[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1,38(4):373.
[16] 鄧向東,關達榮,符鎮南,等.兩種瓷貼面修復上前牙切角缺損的對比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