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卉,林冬云,賴冬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廣東 清遠 511518]
輪狀病毒腸炎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3歲以下兒童感染率高達90%[1]。近年來研究表明,輪狀病毒感染除引起急性腸炎,還會累及機體腸道外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2]。但臨床癥狀相對隱匿,治療過程中容易被忽視。基于此,本文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及其腸道外損傷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確診、治療提供借鑒,避免漏診,縮短病程。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就診的180例患輪狀病毒腸炎且合并有腸道外損傷的患兒為研究對象。本組患兒中,男104例,女76例;年齡0.5~2.8歲,平均(1.48±0.63)歲,平均病程(5.24±1.37)d。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輪狀病毒腸炎的患兒(糞便經ELISA法檢測為陽性)。排除標準:①混合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②近期有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患兒;③有先天性心臟病;④患有肝腎疾病等基礎疾病;⑤患有貧血;⑥免疫功能缺陷者。
1.2方法:所有患兒入院當天留置標本,使用ELISA法檢測輪狀病毒抗體,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生化指標,并做尿常規檢測,且給予補液等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記錄本組所有患兒的發熱時間、嘔吐時間、腹瀉次數、脫水等臨床癥狀,并測定AST、ALT、CK、CK-MB等生化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呼吸系統損傷標準: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臨床癥狀;心臟損傷標準(心肌酶):LDH>240 U/L、CK>200 U/L、CK-MB>25 U/L;肝臟損傷標準(肝酶):ALT>50 IU/L、AST>60 IU/L;腎臟損傷標準:尿蛋白、紅細胞、肌酐>62 μmol/L、BUN>6.5 mmol/L;神經系統損傷標準:出現驚厥、腦膜刺激征等癥狀。

本組患兒中,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癥狀出現嚴重腹瀉(≥8次/d)的患兒最多,有131例,占整體的72.78%,出現最多的腸道外損傷合并癥為呼吸系統損傷,占整體的67.78%,而出現神經系統損傷的患兒僅11例,所占比例為6.11%。詳細統計結果見表1。
表1本組患兒臨床癥狀及其腸道外損傷的臨床特征[例(%),n=80]

項目例數腹瀉≥8次/d嘔吐時間≥3d發熱時間≥3d中重度脫水呼吸系統損傷122(67.78)63(35.00)57(31.67)15(8.33)19(10.56)心臟損傷79(43.89)33(18.33)28(15.56)21(11.67)24(13.33)肝臟損傷64(35.56)19(10.56)13(7.22)18(10.00)21(11.67)腎臟損傷24(13.33)11(6.11)9(5.00)8(4.44)16(8.89)神經系統損傷11(6.11)5(2.78)4(2.22)3(1.67)7(3.89)合計131(72.78)111(61.67)65(36.11)87(48.33)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主要發生于6月~2歲的嬰幼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常發于秋冬季節。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是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主要手段。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主要致病機理體現在幾個方面:①輪狀病毒在小腸絨毛頂端定植,破壞黏膜上皮細胞,引起小腸吸收能力、雙糖酶分泌能力下降,進而引起腸液積滯,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導致腹瀉;②腸道含氧升高,引起內環境失衡,機體功能障礙,加重病情[3];③嬰幼兒機體功能發育不健全,免疫能力相對較弱,抗病毒能力差。在本次研究的患兒中,統計的主要臨床癥狀有腹瀉次數、嘔吐時間、發熱時間、脫水程度,其中日腹瀉次數大于等于8次的患兒最多,占整體的72.78%,這與國內其他研究是一致的,表明腹瀉是其主要特征。另外,患兒出現嘔吐、脫水癥狀也較為明顯,可以作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確診、治療的重要臨床特征。
小兒感染輪狀病毒不僅引起腸炎,還會累及機體內的其他系統,本研究通過觀察臨床癥狀和測定AST、ALT、CK、CK-MB等生化指標對累及的系統進行評價,統計結果顯示患兒出現呼吸系統損傷的幾率最高,有67.78%的患兒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鼻塞、流涕、低熱等,這與機體免疫力下降密切相關。CK-MB只存在于心肌中,對心肌損傷敏感,是評價心臟損傷的重要指標[4],本研究中心肌損傷患兒占43.89%,其主要表現為CK、CK-MB活性升高。出現神經系統損傷的患兒僅11例,相對較少,評價神經系統損傷時應注意與低鈣、低鎂進行區分。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累及多個系統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由于腸道黏膜遭到破壞,輪狀病毒直接血液,參與機體血液循環,造成機體內其他組織器官感染;②損傷組織細胞,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產生T淋巴細胞,再次造成免疫損傷[5];③由于腹瀉脫水,引起機體內部血容量不足,形成缺血缺氧環境,導致氧自由基增多,對組織細胞造成損傷。但有研究表明,各系統的損傷程度與臨床癥狀無直接聯系,不應將臨床癥狀直接作為損傷程度的評價標準[6]。
綜上所述,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表現腹瀉、嘔吐、脫水等癥狀,相對較多,累及機體內多個系統,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機體器官損傷給予足夠重視,避免漏診。
[1] 陳仁鋼,胡國華.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50例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5,11(01):46.
[2] 藺增榕,饒斯清,鐘婷婷.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臨床表現與腸道外多臟器損傷的相關性[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1):71.
[3] 王麗媛,謝詠梅,汪志凌,等.益生菌調節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腸道菌群的動態變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7):489.
[4] 程 豐,黃 菲,龔國富,等.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23):1923.
[5] 韓兆香.小兒輪狀病毒腸炎70例患者腸外損傷和免疫關聯性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5):104.
[6] 肖 貞,劉東成,李源斌.干擾素α1b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并肝臟損傷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5(23):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