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陳創鑫,肖靜吟
(廣東省汕頭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 汕頭 515000)
新生兒呼吸暫停(Neonatal apnea)[1]指的是指早產低體重兒(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2]在出生后一段時間內沒有呼吸運動出現。呼吸運動暫停時,若呼吸運動停止20 s以上,或20 s以下而伴血氧飽和度下降導致口唇發紺、肢端循環差、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3 s,或者是心率驟減(心率少于100次/min),均可以被臨床確定為是病理性呼吸暫停。如果呼吸運動暫停5~10 s以后又再出現呼吸運動,叫周期性呼吸運動[3]。周期性呼吸運動是良性的,因呼吸運動停止時間短,不會導致影響氣體交換,在周期性呼吸運動時心率可以表現為不慢或者稍慢。原發性呼吸運動暫停[4],主要見于早產低體重兒,初生胎齡[5]愈小,發病率愈高,不伴其他疾病。以生后初期多見,主要原因是由于呼吸中樞[6]發育不完善,任何細微外界干擾因素均可導致呼吸調節異常反復出現;原發性呼吸運動暫停,無論誘因如何微小,均屬于危急重癥,不及時消除誘發因素造成惡性循環,導致患兒各個器官長時間的缺氧以中樞神經系統首當其沖,會引起早產兒腦損傷,甚至發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導致心律驟停。因此,減少早產低體重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的反復發作甚至杜絕,絕對有助于臨床提高早產低體重兒生活質量與存活率。本院通過早期采取綜合護理措施對早產低體重兒進行護理干預,與采取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相比較,確實明顯減少呼吸運動暫停的發生,并取得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早產低體重兒100例,在排除先天性畸形、嚴重感染等前提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其中治療組男34例,女16例,平均胎齡(32.6±2.7)周,胎兒出生平均體質量為(1.1±0.08)kg;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平均胎齡(32.8±2.9)周,胎兒出生平均體質量為(1.0±0.10)kg。兩組患兒男女性別、出生胎齡、出生體質量、娩出方式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早產低體重兒治療前基本情況比較

組別男/女(例)胎齡(x±s,周)體重(x±s,kg)Apgar評分剖宮產/經陰道產(例)治療組34/1632.6±2.71.1±0.087.7±1.230/20對照組33/1732.8±2.91.0±0.107.5±1.126/24
1.2診斷標準:早產低體重兒在心電監護下若呼吸運動停止20 s以上,或20 s以下而伴血氧飽和度下降導致口唇發紺、肢端循環差、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3 s,或者是心率驟減(心率少于100次/min),排除感染、氣道堵塞等干擾因素,均可以被臨床確定為原發性呼吸運動暫停。
1.3護理方法:對照組:入院后立即置輻射臺保暖、擦拭、吸痰、洗胃等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及時處理,排除先天性畸形、嚴重感染等前提。治療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護理,①進行保暖、擦拭、吸痰、洗胃、開通靜脈通道等常規一般護理,排除先天性畸形、嚴重感染等前提,要監測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室內濕度、溫度、空氣塵埃顆粒,定時、定量保證氣體交換,保證輻射臺的均勻、緩慢加熱。②注意保證呼吸道暢通,用毛巾墊高后背,伸展呼吸道,監測內環境,早期微量腸道喂養,抬高輻射臺角度,形成30°斜角,減少胃食管反流導致的呼吸運動暫停的發生。③加強消毒隔離措施,避免交叉感染、院內感染的發生,及時對早產低體重兒口腔、皮膚、臍部輸液部位進行細心護理,輻射臺每天進行擦拭消毒,每周進行更換,同時注意監測體溫。④對患兒進行早期、微量腸道喂養,注意維生素A、B、C、D、E,早期補充,促進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各個系統成熟發育,后期注意鐵劑的補充,必要時予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監測患兒腹部外觀(腹脹、腸型、腸鳴音)與自主排便情況(必要時予應用開塞露灌腸協助排便),同時通過抬高輻射臺高度及體位、適當添加媽咪愛等活性菌、新生兒撫觸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功能,減少嘔吐和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選用SAS 8.2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通過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對早產低體重兒進行護理干預后,兩組發生呼吸運動暫停情況,見表2。
表2兩組發生呼吸暫停情況[例(%)]

組別例數發生呼吸暫停未發生呼吸暫停發生率(%)治療組504(8.82)46(91.18)8.82①對照組5022(44.12)28(55.88)44.12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32.011 1,①P<0.01
原發性呼吸暫停是早產低體重兒初生階段發生最常見的并發癥,會隨著早產兒胎齡越小、呼吸中樞發育越不成熟,伴隨發病率會越發增高,胎齡在28~29周甚至更早期的極早早產兒[7]發病率可將近90%左右。初生初期極早早產兒全身各個器官發育不完善,早期呼吸中樞發育未完全成熟,呼吸幅度、呼吸節律等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引起呼吸運動調節中樞[8]的障礙,外周化學感受器[9]對內環境變化不敏感,也常常使得極早早產兒對于低氧分壓、高碳酸血癥、代謝產物堆積的變化無法及時調節,此時早產低體重兒周圍低級神經反射弧[10]的作用在失去中樞調節的前提下居主導地位,早產低體重兒的鼻腔、鼻咽喉、氣管黏膜內部神經末梢[11]感受器分布密集、毛細血管網豐富,對于各種化學性及機械性的刺激較為敏感,纖毛發育滯后,擺動功能[12]不完善,全身免疫、營養狀態低下[13],因此,一旦發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情況容易導致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癥、顱內感染,呼吸道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消化道反流[14]、嘔吐,加重呼吸運動暫停的反復發生。本院通過對早產低體重兒進行積極地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加強監測生命體征,合理微量腸道喂養[15]過渡到正常喂養,嚴密觀察,預防感染,有效地避免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導致的早產低體重兒呼吸運動暫停的發生。本研究顯示治療組呼吸運動暫停發生率為8.82%;對照組呼吸運動暫停發生率為44.12%,兩組發生呼吸運動暫停情況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由于初生早期早產低體重兒呼吸中樞的發育極度不成熟,以外周低級神經反射弧處主導地位,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刺激影響,出現進食前后、身體體位與外周環境溫度等相關因素導致的原發性呼吸運動暫停。臨床上通過早期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外界因素導致的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傅晶晶,葉麗娟,金巧燕,等.枸櫞酸咖啡因針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的干預措施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9):256.
[2] 吳萬紅,葉暢暢,黃 萍.牙周病與早產低體重兒的關系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7,35(5):527.
[3] 馮金紅,關 巍,馮喜英.周期性呼吸的研究進展[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6,47(4):313.
[4] 王玲玲,溫曉紅,黃金華,等.枸櫞酸咖啡因與氨茶堿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及對神經發育影響的比較[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25(11):1176.
[5] 李優聰,何鳳梅,黃素蘭,等.深圳不同胎齡初生兒生長發育與母親分娩年齡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護理雜志,2015,14(6):2.
[6] 李寅環,陳 新,肖 銳,等.體表電極代替多導食道電極測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中樞驅動的可行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5):2435.
[7] 李 燕,韋秋芬,蒙丹華,等.極早早產兒住院情況及結局[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7,13(2):204.
[8] Dengke K.Ma.血壓和血氧感受的分子調節機制及臨床意義[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5):406.
[9] 馮文龍,鄭顏兒,梁寶成,等.外周化學感受器在睡眠呼吸障礙時對間歇性低氧適應不良反應的機制[J].生理學報,2014,66(1):23.
[10] 王 瑜,陳小剛,李 兵.利用端側神經吻合方法建立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3):19.
[11] 雷 朋,鐘 玲,陳中美,等.優化核酸疫苗對帕金森病小鼠紋狀體神經末梢的免疫治療作用[J].免疫學雜志,2014,30(6):493.
[12] 矯 健,張 羅.兩性霉素B對人鼻腔上皮細胞纖毛擺動頻率的影響[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8):573.
[13] 孫曉梅,唐秀芬,孫凌宇.惡性膽道梗阻的治療對策[J].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志,2017,4(1):11.
[14] 黃 雷, 徐阿曼.術后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的現狀和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17):2601.
[15] 陳利芬,王金秀.早期微量喂養對早產兒胃腸道發育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