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亞雷 侯克鵬 程 涌 楊八九
(云南亞融礦業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93)
自然崩落法是在開采礦體出礦水平上部,通過拉底形成一定的冒落空間,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施加輔助工程,使原巖應力發生改變,朝著礦體破壞、冒落的方向發展[1]。拉底工作是該采礦方法開展的首要任務,對落礦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作用。拉底擾動所引起的次生應力,使礦體原有的穩定狀態不能夠繼續維持,達到最終冒落,其中構造應力的作用是主要的動力[2]。因此,研究拉底過程及不同構造應力條件下,底部結構的應力狀態,對礦山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本項目以普朗銅礦自然崩落法為研究背景,由于受地理環境條件限制,該礦山不能采用露天開采。且因其礦石品位低,礦體厚大,傾角近乎垂直,崩落空間充裕,礦巖易崩落,礦石無自燃和黏結性,地表容許塌陷等,使自然崩落法有可能成為該礦山的一種較為理想的采礦方式。
拉底的作用主要是:首先為礦石崩落形成足夠的空間尺寸,以使礦石能在自身重力下崩落;其次在形成的初始崩落時對周圍巖體的破壞最小;最后在時間上盡可能快地推進到崩落水力半徑,開始崩落,以減少拉底的集中應力。拉底雖然只是礦體的切割工作,但其影響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拉底方式,拉底相關巷道的掘進順序,拉底推進線、出礦巷道掘進推進線和出礦推進線等的相對位置,拉底推進的起始點和推進方向,拉底的推進速度,拉底高度及三維空間形狀。
拉底的好壞是自然崩落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時也與底部結構直接相關。拉底的形式和時間對底部結構的穩定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在拉底推進前方附近誘導應力高度集中。采用不同的拉底工藝,底部結構的應力狀態也不同,應力集中與釋放區域所引起的破壞也不同[3]。
由于普朗銅礦屬于超厚大型礦體,且礦體中部礦石品位較高,往四周逐漸降低,因此拉底初始開刀位置位于礦體中間,垂直走向往兩側后退式回采。采用前進式拉底方式,即先完成拉底工作,然后再進行出礦巷道、出礦點、聚礦槽的施工。此拉底方式,出礦水平的施工都是在拉底應力釋放后進行的,因此更有利于底部結構的穩定。
拉底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拉底形狀、順序、推進速度、高度等對自然崩落法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反過來崩落與出礦對拉底也會產生反作用。本項目主要研究不同拉底長度時,底部結構的應力狀態變化情況。
底部結構的應力狀態主要受拉底過程控制,距離拉底推進線不同位置的底部結構應力狀態隨之變化。總的變化規律是:當拉底推進線到距離底部結構一定距離內時,后者的應力受拉底影響開始增加,增加的幅度隨兩者之間的距離縮短而增加[4]。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計算分析在拉底寬度固定的條件下,9種不同拉底推進尺寸,底部結構的應力情況,最大主應力云圖示意見圖1。

圖1 不同拉底推進尺寸剖面1最大主應力圖Fig.1 Main principal stress of section 1 with different undercutting dimension
從圖1中可以看出,進行拉底工作后,拉底空間頂、底4個角的位置出現明顯的應力集中現象。當拉底推進尺寸小于40 m,即拉底長度小于80 m時,應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底部結構整體處于一個較高的應力區,這時如果開挖聚礦槽,不利于底部結構的穩定。隨著推進尺寸的增大,拉底底部在距離推進線一定范圍外應力得到釋放,應力集中現象逐漸消失,因此認為在這個區域內進行聚礦槽的施工是相對有利的。通過圖上測量得出,這個距離大約在30 m左右。因此,可以得出聚礦槽的施工應該滯后于拉底推進線30 m左右。
巖體中包含的各種軟弱結構面是巖體發生崩落的自然因素,而地應力及其作用方式則是實施巖體崩落的決定性動力條件[5]。因此,研究地應力對底部結構的影響,對后續礦體的高效、安全開采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通過現場地應力實測測量,得知該礦山構造應力以水平應力為主。出礦水平最大主應力值為17.69 MPa,近似水平且垂直于礦體走向,中間主應力值為11.85 MPa,水平方向與礦體走向平行,最小主應力為垂直應力。
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以下4種不同構造應力條件下拉底區域的應力狀態:①無構造應力;②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2;③構造應力為實測值;④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33倍。模型先開挖出礦穿脈、拉底巷道、裝礦進路3種巷道,待上述巷道開挖完后再進行拉底和聚礦槽的施工。
如圖2(a)所示,當不考慮水平構造應力和考慮水平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2時,拉底區域應力以豎直應力為主,應力集中區域出現在拉底拱角位置,并向拉底外部圍巖延伸;當水平構造應力取值越小時,應力集中程度越大,且應力集中區域向外延伸的范圍越廣。如圖2(b)所示,當考慮實測水平地應力及考慮水平地應力為實測值的1.33倍時,拉底區域應力以水平應力為主;由于水平應力的擠壓作用,應力集中區域從拉底拱角位置向拉底空間延伸,水平構造應力越大時,應力集中程度越大延伸范圍越廣。
當不考慮水平構造應力和考慮水平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2時,拉底頂部及底部都有明顯的應力釋放區域,不考慮水平構造應力的釋放區域較考慮水平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2時的大。當考慮實測水平構造應力及考慮水平構造應力為實測值的1.33倍時,拉底底部有應力集中現象,隨著水平構造應力的增大,應力集中區域逐漸遠離底部結構。

圖2 不同水平構造應力底部結構最大主應力圖Fig.2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bottom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因此,當垂直應力較水平力大時,有利于礦石的崩落,而當兩者相差不多時,有利于底部結構的穩定。
如圖3(a)所示,當只考慮自重應力時,應力集中區域從拉底拱角位置近似水平的向外延伸,當考慮水平構造應力時,由于水平應力的擠壓作用,應力集中區域逐漸向上延伸,水平構造應力越大,則延伸的高度越高。
拉底空間形成后,頂板將會出現拉應力區域,拉底底部則出現應力釋放區域。隨著水平構造應力的增大,拉低頂板拉應力區域逐漸減小,拉底底部應力釋放區域也逐漸減小,如圖3(b)所示。
綜上所述,采用自然崩落法采礦時,自重應力與水平構造應力之間的大小關系,將對礦石的崩落與底部結構的穩定性有著重要影響。

圖3 不同水平構造應力底部結構最小主應力圖Fig.3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bottom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通過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對普朗銅礦自然崩落法拉底過程及不同構造應力條件下,底部結構的應力狀態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距離拉底推進線30 m的范圍外底部結構應力釋放,此時有利于聚礦槽的施工。
(2)當垂直應力較水平力大時,有利于礦石的崩落,而當兩者相差不多時,有利于底部結構的穩定。
[1] 唐業茂,曾曉文.自然崩落采礦法技術應用探討[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0,62(3):9-10.
Tang Yemao,Zeng Xiaowen.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 caving mining method[J].Nonferrous Metals:Mine Section,2010,62(3):9-10.
[2] 袁海平,曹 平.我國自然崩落法發展現狀與應用展望[J].金屬礦山,2004(8):25-28.
Yuan Haiping,Cao Ping.Present status of block caving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hina[J].Metal Mine,2004(8):25-28.
[3] 張傳信,吳少華.自然崩落法底部結構穩定性的研究[J].有色礦冶,1995(4):20-24.
Zhang Chuanxin,Wu Shaohua.Study on the bottom structure stability of natural caving method[J].Nonferrous Mining and Metallurgy,1995(4):20-24.
[4] 丁亦敏.自然崩落法底部結構應力分布的研究[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1995(3):20-25.
Ding Yimin.Study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ottom structure of natural calving method[J].Nonferrous Metals:Mine Section,1995(3):20-25.
[5] 馬春德,李夕兵,等.自然崩落法礦山深部地應力場分布規律的測試研究[J].礦冶工程,2010,30(6):10-14.
Ma Chunde,Li Xibing,et al.Research on in-situ stress distribution in deep mine with natural caving method[J].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2010,30(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