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蘭考縣人民醫院(475300)彭勝利
很多患者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之后都合并出現了假體周圍骨折的情況,當前,國內外醫學領域也在對此類疾病進行持續性的研究,發現采用Vancouver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因此,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后并發假體周圍骨折的患者共4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9.2±3.3)歲。所有患者都是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假體周圍骨折現象,其平均的愈合時間則是(5.6±1.4)個月。在多種分型評估方法中,當前較常使用的是Vancouver分型方法。Vancouver分主要有3種類型,其中A型是轉子間的骨折情況,B型則是假體柄周圍的骨折,C型則是假體柄比較遠端位置的骨折情況,而對其骨折部位與假體穩定性進行評估,則每種骨折類型還有3個亞型部分。在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中,表現出A型的患者有8例,B1型患者有9例,B2型患者有7例,B3型患者有10例,還有6例患者表現為C型骨折。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在經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其假體周圍都出現了骨折的情況,由于其中有1例患者的年齡較大,不適合采取手術治療所以應用了保守治療的方式,其余的39例患者都進行了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患者在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由于滑倒摔傷等原因在恢復期內發生股骨遠端骨折情況,由于其年齡較大,不適用手術治療,因此主要采用了骨牽引的方法,在經過一個月的治療之后使用石膏對其進行了外固定。手術治療:要按照其Vancouver分型,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骨折發生部位及在其原假體現有穩定性的基礎之上對患者假體周圍的骨組織情況進行了解,還要遵循以下治療原則:①確保其置換術假體和骨折具有一定的穩定性;②避免其骨折出現再次擴大的情況;③重視對于其他部位的維護措施。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骨折的具體治療方法:A型骨折患者8例,在其假體表現較為穩定之后,在其股骨的近端應用鋼纜進行環扎固定。表現為B1型骨折的患者有9例,使用髓關節后外側入路的方式,重新切開進行復位操作。B2型患者有7例,同樣使用髓關節后外側的入路方式,取出已經出現松動現象的假體骨水泥,之后再次進行相關的復位操作。還有10患者出現了B3型的骨折情況,在將其假體和骨水泥進行取出后,還需要進行復位操作,并使用長柄股骨假體進行翻修,同時利用鋼纜對其進行系統的固定。剩余的6例患者發生了C型骨折,其治療方法和非假體周圍骨折的方法一樣,要使用Zimmer對接骨板與鋼纜進行鎖定加壓及固定。
1.3 療效的判定標準 在患者術后1年使用髖關節Harris評分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價。滿分100分,評分若高于80分,則認為術后恢復效果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x2檢驗,若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患者進行治療并進行1年以上的隨訪之后。通過X線檢查,表明患者的假體固定較為牢固,且其解剖復位較為良好。而且全部患者都經過了3~9個月的骨性愈合。同時,患者的髖關節活動屈曲度都高于80°。并且患者的髖關節Harris術后評分(85.6±2.8)分明顯高于術前評分(42.6±3.9)分,其二者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在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之后,患者會有假體周圍骨折等并發癥的出現,這可能是由于假體規格不合適、操作不恰當及患者存在骨質疏松等多種原因造成的。當前,治療臨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骨折的主要方式是手術,在對其進行創傷手術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翻修其關節,還可能需要更換假體。而手術治療又分為髓內固定治療、髓外固定與綜合固定治療幾種。因此,還需要利用Vancouver分型方法對患者進行分型,根據患者的實際骨折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提升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