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
近年來智能化推送技術日益普及,看似一樣的網址、APP,每個人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內容,內容派發(fā)方用人工智能根據用戶偏好進行信息流分發(fā)。這對知識信息傳播的意義重大,但是很多互聯網用戶也對此缺乏足夠警惕,并未意識到信息流分發(fā)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真正讓信息流模式爆發(fā)的,是整個“信息流產業(yè)鏈”的構建。不僅海量用戶在接收個性化內容,互聯網空間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知識信息生產加工自媒體,像流水線一樣不斷提供“豐富”的內容,二者相輔相成。
即使是知識積累再豐富的人也避免不了認知盲區(qū)。然而現在的互聯網知識信息傳播模式,可能會讓用戶陷入知識陷阱中,產生虛幻的自負。看似接收知識信息的時間多了,按智能化推送的普遍原則,個人有興趣的領域會有更多的知識與信息輸入,用戶會更為“專業(yè)”。然而很多情況下,這只是一種錯覺。
信息流智能推送有多種目的,最常見的是增加用戶黏性。對領域的興趣確實會帶來更多的相關推送,但是沒有人負責這些知識信息是全面、客觀、中立的。原始知識信息產生后,信息產業(yè)鏈的上游環(huán)節(jié)會進行各種“精彩”的加工。為了讓用戶更有興趣,加入各種私貨、情緒化內容、傳播甚至編造虛假信息,是經常發(fā)生的事。如果信息向所有人比較平均地公開,有問題的內容不可避免會受到質疑。但是智能化推送,各人只接收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如果知識有正方反方陣營,也是各自扎堆、自我強化。
其實從整個互聯網空間來說,有效知識信息并非減少了,而是日益豐富,正確精細有說服力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用戶必須保持警惕和謙虛,有時需要突破信息流的圍困,去探索真相或者層次更高、更為全面的解讀。如果有這個主動探索的意識,這并不困難,因為互聯網已經提供了足夠的手段,讓人們去自主發(fā)掘豐富的知識。
個性化智能推送,能夠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部分完成知識與信息的發(fā)掘與積累,這個機制是有效的。只是人們在信息流中舒適地暢游時,不能完全放棄自我,要主動意識到知識的盲區(qū)。對于自己已經有相當積累的領域,可以進行全面的評估。還有更多的新領域,等待人們去探索。▲
(作者是科技與戰(zhàn)略風云學會研究員)
環(huán)球時報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