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霧霾現象日益嚴重。文章主要就霧霾治理方面環境審計的內容、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傳統審計的基礎上,通過關注環境保護資金的績效評價和國外霧霾治理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空氣污染;環境審計;績效評價;現狀對策
環境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對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督、評價或鑒證,使之達到管理有效、控制得當,并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審計活動。
(一)審計主體
空氣污染環境審計屬于審計學基本理論研究范疇,研究環境審計理論必須首先對其主體加以明確和規范。審計主體包括政府審計、內部審計與民間審計。
然而,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主體,必然承擔著環境保護、治理以及民生維護的責任,而且霧霾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失衡的產物,政府在空氣污染的改善和治理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有著對相關政策的制定、霧霾治理專項資金的撥付以及監督、對相關企業以及社會的約束的責任,因此政府審計是空氣污染環境審計中的重中之重。
(二)審計標準
主要包括環保政策、方針、戰略,相關環境法規與標準以及其他準則。
(三)審計程序
1.審計的準備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起點,它主要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狀況,衡量環境風險;調查了解該企業的業務往來、整理出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的項目或業務等。
2.審計的實施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中心環節:環境審計和傳統的審計有很多相同之處,兩者都需要對被審計單位進行檢查,獲取充分、可信的審計證據,對照相關審計標準和依據,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和相關報告進行鑒定、評價,最終得出審計結果。但是由于環境審計的某些特殊性,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成為影響環境審計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時環境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可能會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分析等,會導致在環境審結過程中需要專業領域人才,從而確保審計過程的客觀和有效。
3.完成審計工作階段是執行審計工作的結束,它主要包括:整理、評價審計過程中收集到的審計依據,復核審計工作底稿,編寫審計報告,提出管理建議書。
(四)審計目標
通過有效分析當前環境審計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合理的審計內容從而實現環境審計的目標,進一步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發展的總目標。
(五)審計意義
環境審計的作用是監督那些涉及到環境業務或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執行情況,判斷它們是否遵循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是否符合國家階段性的治理目標和標準,評測他們的經濟業務企業發展是否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以便對不合格的企業或單位及時發現并糾正,嚴重者要處以懲罰措施。
(一)霧霾治理工作開展情況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根據國家在環境保護和環境審計方面規定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調查分析涉及到污染排放的企業單位是否符合按照國家規定很好地執行、污染排放量是否符合標準、用于環境改善的資金使用是否有成效,以及企業在改善空氣污染方面所指定的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情況。
(二)環境項目的資金使用狀況
嚴格檢查涉及到污染排放的業務項目以及改善環境等相關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認真分析該項資金投入是否流向清晰有效,對空氣污染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是否具有實際意義。
(三)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治理情況
嚴格調查整理涉及到污染排放的企業數量,以及這些企業會造成大氣污染的生產項目,認真監測企業的污染排放量是否符合企業自己的內部控制標準和我國的政策法規。
(四)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情況
配合各地車管所嚴格監督報廢車、破舊車的回收處理情況,堅決杜絕超污染的車回收不及時的現象。
(五)中小型燃煤鍋爐拆改情況
調查各地中小鍋爐的拆改情況,用于補貼的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情況;各地現有超標燃煤鍋爐和生產設備的升級改造情況,還有減少污染和排放的綠色生產方式以及設備的改善或替換情況。
(六)揚塵治理情況
施工單位在開展具體的工作時對于有關部門的規定和要求的落實和執行情況;相關單位在改善揚塵狀況方面所使用的資金以及具體的成效。
(七)產業結構調整、重污染企業搬遷情況
排放超標的企業的搬遷數量和用于搬離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數量;監督在國家提出的改善空氣狀況的計劃中需要停擺的項目的實際執行情況。
(一)環境審計法律依據不明確
我國環境審計法規尚不完善,相關法規執行不到位。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以及《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辦法》等相關行政法規和規章,但尚沒有專門的環境審計法,這導致我國仍然缺乏環境審計的具體實施辦法、參照標準以及評估標準。另外我國關于廢氣污染的排放量等指標并沒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標準和上限,這就導致了許多企業“無法可依”,他們無法認識到自身企業為大氣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故而沒有主動規避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環境審計內部控制設計有待規范
許多企業只顧眼前發展,沒有從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以及專利技術上遵循節能減排的宗旨,沒有主動控制好廢氣的排放量,沒有主動從源頭做到綠色生產減少污染。這些企業自我監督意識較差,沒有堅持可持續的發展觀念,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長遠發展,養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惡習,而這些正是鉆了環境審計法律匱乏的空子。許多企業在環境審計的內部控制中,沒有嚴格地根據自己企業的業務制定詳細的階段性目標,時刻把控自己單位的排污數量和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使用績效等。另外由于我國關于環境審計的相關法律、監督機制、評價機制尚不明確和完整,許多企業內部也就沒有形成與之相呼應的管理體制和自我評價機制,導致企業在進行環境審計時缺乏實際意義。
(三)專業人才匱乏,技術受限制
缺乏專業的技術和全面足夠的人才是我國環境審計存在的又一問題。相關審計主體缺乏更為具體的與審計相呼應的環境計量、統計和評估方法,即使有了完備的環境審計相關法律和政策,但沒有準確的計量方法和充足的專業人才,仍然無法將國家的法律和理念落實到實處。環境審計部門在對工業企業進行審計時,沒有充分地對該企業能夠造成污染的項目進行嚴格把控;有關部門對汽修噴漆、建材生產窯爐等高污染企業沒法做到各個生產環節的專業審查,由于不同領域間的學科知識,僅僅依靠普適的審計方法無法實現完整的環境審計,必須加大人才的配備和技術以及設備的更新,將環境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審計人員的職業能力結合,才有希望真正使環境審計更具實際意義。
(四)政府和群眾參與意識淡薄
隨著國家的高速發展,國際之間有所比較,在我國各個城市之間也在比較著各自之間的發展和發達程度,這就導致很多城市的政府把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作頭等目標,甚至不惜用環境的惡化作為代價,并沒有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將環境發展同樣作為考慮的因素,沒有根據當地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環境政策,沒有完善的制度,甚至沒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等,另外相關環境報告結果中的各項技術指標是否真實、是否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等問題很少關注。
社會方面,企業多數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數,沒有將“可持續發展”視為己任,企業環境審計內部控制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步驟尚不明確,缺少主觀能動性,參與意識淡薄。
(一)建立健全我國的環境審計法律體系
美國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后的那十年間在霧霾治理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在決定治理環境之初,就逐漸開始構建越來越完備的法律體系,有了這些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支撐,美國開始繼續有了更多的標準,開始有了懲治力度,也就逐漸開始有了成效。
反觀我國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大氣污染方難免的法律法規,不過有新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其中對污染超標的企業制定了一些懲戒措施。對比美國的治理有方,我們要想在霧霾治理方面有巨大突破,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法律法規政策,真正在霧霾治理的環境審計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政策規劃方面,我國政府需要不斷提出有力政策,從政策規定方面硬性規范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也規范著環境審計實施過程中的原則綱領等,真正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同時應該更加仔細地審查這些政策的執行和落實情況,真正將這些要求落實到環境保護的實處,后續的執行和監管力度以及具體的成效是我們仍需考察的重點。未來可以考慮將更多規章制度數字化,比如規定廢氣排放上限,用具體的數字標準去直觀地衡量企業所排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比如以一個地方為單位限制各行業高污染企業的數量,以及配備專業的相關領域團隊,定期審查各企業的生產工藝是否存在高污染排放的隱患,并定期追蹤監管等。另外政府應該注意規劃和目標的制定,上到一整個國家,下到一個城市甚至是城市中的企業單位,都應該有自己的階段性環境治理目標,并認真執行和檢查目標的實現程度,市級政府要將自己管轄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真正落實到實處,通過政策措施和審計監督同步配合實現國家的階段性治理目標,從而逐漸實現空氣污染的環境改善。
在資金項目方面,美國是直接將空氣污染治理過程中所需要的費用上報國會,國會可以集中監督和追蹤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而我國的資金分散投入在許多工程項目里,沒有辦法完全像美國那樣集中列示監督,所以我國需要將審計監督具體落實到各個項目上,分類別、分行業地進行專業的環境伸進,要想實現這樣周密的審計計劃,就需要相關政府和部門在法律法規和措施上做好限制和規定。
(二)嚴格規范內部控制設計
空氣污染不僅包括當前的負面影響,還涉及到潛在的隱患和將對未來造成的損失。通過對空氣污染造成損失的全面評估和量化,一方面不僅可以對空氣污染的程度和范圍有更加具體和直觀的掌握,另一方面還可以對政府機關在空氣污染環境審計開展情況進行評測。
美國在霧霾治理的這十年中不再像我國現在這樣只是將主要精力放在對環境領域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上,而是更關注環保項目資金的時效價值以及與國家治理方向的貼合程度。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政府開始紛紛出臺各種政策和法律規定用來改善環境,各州政府開始加大自己用于治理環境方面的資金投入,所以這時候就非常需要來調查這些資金是否流向透明,是否用之有效,是否實現了階段性目標等。
但是環境資金的績效監督絕不是政府自己的責任而已,各個企業單位都要從自己內部控制的角度,嚴格規范自己所使用的資金的流出和成效,先做好自己的內控,再全力配合審計機關和相關人員的審計調查。
(三)提高審計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創新霧霾治理審計的組織方式和技術方法
近年來,我國審計機關雖然也采用了招聘專業人才,并對它們進行業務培訓等方式試圖擴大大家的知識面和在環境審計中可能用到的知識,但臨時的集中培訓接觸到的只是跨學科領域的基礎性知識,對于極具專業要求和學科區別的評價和計量等工作來說,還是需要專業的環境領域人員,通過分析來使整個評價鑒證工作更具有權威性。
美國曾經采用將一支單純由會計師組成的審計隊伍培養鍛煉成為一支“會計+X”的全能隊伍,那在我國關于環境審計方面的不斷探索中,或許可以考慮將一支由會計師組成的隊伍打造成一支“(會計+能源+生產等)”的隊伍。該隊伍由以環境審計為核心所涉及的不同領域的行業精英組成的復合型隊伍,即審計機關應努力吸收新鮮血液,招錄或抽調一定名額的環境專業人員到審計隊伍中。這樣彌補了單方面培訓會計師以環境領域知識的局限性,通過給原本的審計團隊配備更專業的人才,科學與實踐相結合,以霧霾治理審計為契機,同步進行系統性研究,探索績效評價指標和方法、審計組織方式和方法、審計成果利用等,以理論的成熟推動實踐的發展。考慮到部分高污染新興行業的人才稀缺性,在不斷培養新人才,真正將科學發展延續傳遞下去的同時,對于一些關鍵性問題還可以采取聘請國外專家等方法,共同研究出嚴謹的科學成果都可以作為環境審計時的重要判斷標準。
(四)增強政府和社會群眾的參與意識
加強對空氣污染的控制,絕不是僅僅通過政府和相關審計人員就能夠實現的,企業單位和社會群眾對于環境審計同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審計機關在空氣污染的環境審計中具有強制性,審計機關作為監督部門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治理目標嚴格實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被審計單位和有關人員必須積極配合審計機關工作;審計機關做出的審計結論和決議,被審計單位必須和有關人員必須執行,同時審計機關要牢記自己的責任,認真貫徹落實節能減排、綠色經濟、保護環境的理念,提高審計機關的參與意識和敏感度。
在霧霾治理上,美國民眾就起到了很強的推進作用。由于1970年之前那場霧霾危機的爆發,使公眾認真地感受到了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威脅,于是從1970年開始,公眾對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壓力,這也是迫使美國政府迅速有所行動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積極增加社會群眾的參與性和重視程度,要讓公眾認識到環境審計的重要性,只有人民群眾認識到了,環境審計對企業、政府和其他各種社會機構在環境保護上的約束力,才能使它深入人心。社會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職能,離不開廣大媒體工作者的報道宣傳,電視臺以及各報社應該首先建立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及時地將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進行播報和公示,對于那些高污染的企業進行追蹤監管報道,讓人民群眾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以身作則地去保護環境和自我保護的基礎上對環境審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推進綠色發展作出系列部署。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發達,是綠色發展的目標要求。
上文分析了我國空氣污染環境審計方面存在的不足,那么只要可以發現問題,就有改進問題的希望。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將原來的重點關注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轉向為對資金的績效審計,這一點我國已經逐漸在探索嘗試了,我們可以通過評價法規、政策、管理以及項目四個方面的績效來提高環境審計監督的力度和實際意義。另外,我們可以培養、聘請和吸納更多的不同行業的專業人才,來完備審計隊伍的專業性;我們還可以建立內部控制評價機制來進行自我監督,同時由政府對那些內部控制行之有效的企業予以獎勵,通過切實的利益才推動大家形成這個習慣。總之我們在環境審計監督這件專業性極強的事情上,存在很多不足,但同時存在很多希望,未來只要政府機關,社會審計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通力合作,我相信我們會取得很大的進步。
綜上來看,我國在積極正確的領導下,在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的通力配合下,在社會公眾的意識不斷提高下,可以通過增強審計監督力度和深度來用環境審計調控霧霾治理,同時通過政策的完善大家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來維持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相信只要社會各界不斷努力,一定可以有朝一日在霧霾治理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1]鐘廷勇,李佩,黃妹靈,田亞軍.基于霧霾治理的環境審計問題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0).
[2]楊積平.國外環境審計研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審計與經濟,2014(2).
[3]林忠華.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審計監督[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4).
[4]馬玉紅,張鋒,李芳,張輝.基于審計視角的大氣污染和霧霾防治及對策分析[J].現代審計與經濟,2014(2).
[5]于明君.霧霾治理的資金投入及財務研究[J].現代商業,2015(12).
[6]曲坊健,馬杰,徐瑋關于社會責任審計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商業會計,2014(12).
[7]王寶慶,葉雪芳.審計學教程[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9.
[8]趙保卿.績效市計理論與實務[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9]Christina Chiang.Insights into current practices in auditing environmental matter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10, Vol.25 (9).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