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摘要:本文先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從外部治稅環境、稅制征收模式和征管制度提出政策建議,希望有助于改變當前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的現狀。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增大。從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來看,1981年全國基尼系數為0.288,到2016年,基尼系數增長到0.465,雖然較前幾年有所下降,但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這表明,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基尼系數警戒線。從城鄉居民收入來看,198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3元,到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3361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雖然城鄉居民在三十多年間都有較大的增長,但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從區域居民收入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從行業之間對比來看,人均收入較高的行業主要是金融、信息技術、計算機軟件等高端行業,人均收入最低的是農業、漁業、牧業、服務業等,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固化現象嚴重。從居民收入內部構成上看,高收入居民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經營性質和財產性收入,而低收入居民收入主要來源是工資薪金。
調查表明,多種原因造成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而稅收作為調節居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筆者簡要分析以下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調節的效果。
(一)根據稅前、稅后基尼系數來分析
從總體效果來看,用稅前、稅后基尼系數來衡量變化情況。由MT計算公式:MT=GX-GY,其中,MT是用來衡量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效應的常用指標,GX、GY分別表示稅前、稅后基尼系數。從1985-2016年,我國居民MT指數均值非常小,僅為0.0003,雖然我國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整體調節作用為正,但調節力度微乎其微。從數據來看,在1993年之前,MT指數小于0,也就是說,這段時期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出現了逆向調節。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MT指數均為正值,表明稅制改革對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二)從區域、行業因素來分析
從區域、行業因素影響來看,對我國居民個人所得稅居民再收入效應建模,得出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城鎮化率,表示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表示產業結構的升級,表示其它變量,主要有居民收入水平、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財政分權程度等變量。從城鎮化率來看,1985年至1996年,我國城鎮化增長率為0.48%,1997年至2016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了28%,年平均增長率為1.4% ,城鎮居民凈增長2.7億。我國區域間居民收入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年均增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為15.70%,中西部地區為13.46%,由此可見,東部沿海地區人均國民收入增速要高出中西部地區2.24個百分點。自我國2003年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加快,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鎮化率增長速率加快。這種情況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是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小于農村,造成城鎮化率變高,因此居民收入整體差距縮??;另一方面,城鎮居民收入來源相對穩定,個人所得稅繳納率較高,更有利于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的正向調節。自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居民再收入分配有著積極意義。
(三)從居民收入來源結構變化與稅收來源構成分析
居民收入來源內部結構變化與稅收來源構成變化不成比例,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是根據不同類別有不同的征收標準。由相關數據得知,21世紀以來,我國大部分居民工資收入在總收入所占比例不斷下滑,財產性收入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由于我國政府對財產性收入監管力度小,統計時存在很多遺漏、隱藏等情況,因此財產性收入占的比重比實際統計的要高。隨著國務院2008年免征存蓄存款利息的個人所得稅和2013年減少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加快,更增大了居民收入來源內部結構變化和稅收來源構成變化的不對稱性。
(一)理順個人所得稅外部治稅環境
從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秩序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規范行為,政府監管部門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的競爭氛圍,遵循各類市場主體之間平等有序的基本原則,消除花式多樣的隱性壁壘。在行政管理體制上,通過逐步適當簡政放權行為,減少當權者利用尋租方式非法獲利的機會;在收入群體分配上,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分配的重點,通過一系列監管手段,加大對壟斷行業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壟斷造成的收入差距;在基礎建設上,立足公平合理的原則,財政支出向教育、社會保障、福利、民生等領域傾斜,逐步改善現有的財政制度分配效應;在居民納稅意識方面,政府既對納稅人依法征稅,也應接受納稅人的監督,形成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對比。
(二)優化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
對居民所得稅征收模式進行改革,采用不同的稅制模式,對工薪這類頻繁性且容易監管的收入采取綜合征收模式,而對于難以監管類的收入采取分類征收模式,如歌手、演員、導演、體育明星、作家等高收入群體。兩種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的結合一方面避免了分類征收模式出現的不足,體現根據能力負擔責任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符合當前我國稅務征管水平。拓寬征稅范圍,將遺產收入、福利性收入、贈與收入、資本獲利等多種多樣的收入納入征收范圍,借鑒西方國家稅制征收原則,即凡是可以增加納稅能力的所得均納入征稅范圍。在征稅扣除項目和標準方面,根據不同家庭贍養人口比例、車房貸款支出等情況,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狀,適當放權,允許不同地區自行制定費用扣除標準。
(三)完善居民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
當前我國居民個人所得稅整體征管水平較低,申報、代扣代繳制度不完善,應建立雙向申報體系,使得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繳稅方便快捷,同時加強代扣繳人的職責,加大不履行代扣繳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跟上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合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高科技,通過有效的手段對涉稅信息進行監管、控制,流程再造等,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個人所得稅征管效率,還能有效減少偷稅避稅行為。同時大力推進銀行卡、支付寶、網銀、支票等非現金繳納制度,對居民收支行為進行有效的監控。此外,稅務稽查機關要加大監管力度,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加大偷稅避稅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居民心存僥幸的心理。
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應仍處于不完善階段,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外部治稅環境、稅收征管模式、相關的稅收征管制度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考慮到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轉變存在一定的困難,社會上對工薪所得稅關注程度較高,因此工薪所得稅費用扣除對個人所得稅的累進和收入再分配效應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通常情況下,工薪所得費用扣除的提高在降低平均有效稅率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但是由此引起的MT指數變化具有不確定性。此外,全國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應對不同地區的調節作用不盡相同。比如,在收入差距較小的東部沿海地區,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果較為明顯,而在收入差距較大的省份,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調節作用并不明顯。由此可以得出,個人所得稅改革應根據所在地域的經濟和收入情況實施有差異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避免統一制度下個人所得稅收入再分配調節的不均衡性。因此,政府應給予地方稅務局一定的自主權,使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再分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1]彭海燕.我國個人所得稅再分配效應及累進性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11(8).
[2]高亞軍.我國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性研究[J].稅務研究,2015(3).
[3]劉揚,梁峰.居民收入比重為何下降:基于收入和支出的雙重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3(5).
[4]詹新宇.區域經濟戰略轉變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9).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東南會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