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琪
摘要 濕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景觀,其生態保護與修復已成為生態學和環境學的研究重點。本文結合西寧地區濕地的特點,對濕地保護與濕地生態修復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持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充分發揮西寧地區濕地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西寧地區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227-03
1 濕地與濕地生態修復
1.1 濕地的基本特征與功能
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景觀。根據《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是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包括靜止或流動水體、淡水體、半成水體、成水體以及低潮位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水域。其特征為:①水是濕地形成、發展、演替、消亡與再生的關鍵;②水導致土壤潛育化,有明顯的潛育層;③生長有濕生、沼生或喜濕的鹽生植物。
濕地具有調節氣候、蓄洪防旱、促淤造陸、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濕地生物種類豐富,包括魚類、鳥類、植物和浮游生物,是天然的基因庫、種質庫,成為重要的科普和科研基地。同時,濕地也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給人以美的感受[1]。
1.2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概述
濕地修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功能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進而發揮其正常功能。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概括為以下3個部分。一是濕地生境恢復技術。即通過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水狀況和土壤恢復。濕地基底恢復是通過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穩定性,并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二是濕地生物恢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物種保護、物種引入、種群行為控制、種群動態調控、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等技術措施。三是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等技術[2]。
濕地生態恢復技術能夠保障濕地面積穩定、提高濕地生態穩定性和異質性、優化配置濕地物種群落結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研究是濕地生態恢復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科學的濕地生態恢復策略對保護濕地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2 西寧濕地類型及分布
2.1 濕地類型
西寧地區濕地類型主要有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3類,分為永久型河流濕地、季節性河流濕地、洪泛平原濕地、沼澤化草甸濕地、地熱濕地、人工庫塘濕地、輸水河流濕地等8型;其中西寧市郊有2類4型;大通縣有3類5型;湟中縣有3類5型;湟源縣有2類4型[3]。
2.2 濕地分布
西寧地區濕地總面積6 214.94 hm2,占青海省濕地總面積的0.076%,其中河流濕地面積4 259.55 hm2,沼澤濕地面積1 038.07 hm2,人工濕地面積917.33 hm2(圖1)。西寧地區的濕地主要分布在大通、湟中、湟源3個縣;大通縣分布的各種類型濕地面積最大,占西寧地區總濕地面積的48.33%,湟中縣占24.72%,湟源縣占濕地面積的19.96%,西寧市郊僅占6.99%(圖2)。
3 西寧地區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
3.1 濕地保護與修復現狀
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氣候干旱,但境內分布著眾多河流和水庫等多樣的濕地生境,是典型的高原濕地分布地區。20世紀末,西寧市的濕地保護處在對珍稀物種的巡護、宣傳和執法層面,從21世紀初開始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西寧市濕地資源保護的態勢呈現大建設、高起點、大發展的局面[3],如何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成為西寧市各級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截至目前,西寧市已建國家級濕地公園1處,含濕地資源的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森林公園4處。先后修建了人民公園、南川公園、寧湖公園、海湖濕地等人工濕地公園9處,察汗河、盤道水庫、螞蟻溝水庫、上五莊水峽森林公園等多處自然旅游名勝景點,是西寧地區主要自然濕地旅游區。此外,還有一批人工濕地和濱河綠地正在規劃和建設中。濕地保護面積逐年增大,保護力度逐步加強,宣傳教育逐步深入,濕地文化資源逐步拓展,保護成效逐步凸顯[4]。
3.2 濕地保護與修復舉措及成效
3.2.1 規劃引領指導濕地修復方向。制定了《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西寧市寧湖景觀改造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科研和實施方案。實施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工程內容主要包括修復自然生態、修復濕地植被、保護動物多樣性、改善水環境、削減人類活動強度、修復人文生態等,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3.2.2 機構建設保障濕地保護管理。為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機構建設進一步落實,相繼成立了“大通北川河源區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根據其管理的區域、保護的對象、需開展的工作以及發展的需要,確定了機構管理級別、編制和構架。以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資源保護和修復體制建設基本完善。
3.2.3 項目實施帶動濕地修復發展。2006年以來,實施了“大通寶庫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建設”“湟水河濕地保護補助投資項目”。加強了對湟水河、北川河兩岸的綠線控制,大力營造以湟水河、北川河水系構成的倒“T”形城市河道景觀帶。在中心城區建設了大型的沿河公共綠地,設置一定規模的水面,豐富了城市景觀。對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上游湟源、大通、湟中等縣實施水源涵養林營造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使西寧地區濕地面積有所增加,濕地物種日漸豐富,改善了西寧地區濕地及其周圍地區的生態條件,為西寧及下游地區正常供水起到積極保障作用。
3.2.4 科學研究提升濕地修復水平。政府職能部門聯合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資源,開展科學研究,研究課題得以拓展,省、市科技部門從資金上給予支持,投入資金大幅度增加。如湟水國家森林公園聯合青海大學開展集“數據收集、實時監測、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信息監測工作;西寧市人民公園開展了濕地水生植物的引種;西寧市林業站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研究。圍繞濕地保護與發展的科學研究從無到有,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2.5 科普宣教提高濕地修復認知。每年利用“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契機開展濕地宣傳活動。2017年4月,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開館,其是青海省首家濕地專類科普館,以濕地為主題,融教育、展示、宣傳和研究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也是宣傳濕地文明、展示河湟文化、普及濕地知識以及研究濕地修復的重要窗口。借此契機,開展“大美青海、濕地最美”攝影大賽,感受寧湖濕地自然之美等室外大課堂,吸引公眾開展生態調查、生態體驗、生態研究等。濕地科普館的開館,推動西寧地區濕地保護和科普宣教工作步上一個新臺階。
3.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3.1 濕地面積小且分布不均衡。西寧地區濕地總面積6 214.9 hm2,僅占全省濕地面積的0.076%,占西寧地區總面積的0.81%,遠遠達不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需求。濕地主要分布在高海拔、人煙稀少的地區,如大通縣、湟中縣的腦山區,而在城市宜居區濕地面積極少,與改善人類生活居住環境的要求相差甚遠。
3.3.2 濕地生態環境相對脆弱。西寧濕地環境中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濕地植物以低矮的草本植物及蕨類植物為主,達到87%,這些植物雖在保持水土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作用較弱。高大喬木與灌木類植物在西寧地區濕地植物資源中僅占13%,在長期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明顯不足,是今后濕地生態環境修復的重點。
3.3.3 城市濕地資源相對匱乏。西寧市區人口密集,常住人口125.04萬人,占西寧市區總人口的43.6%,占全省總人口的21.4%,是青海省政治、交通、文化、經濟中心,但濕地資源僅占西寧地區濕地資源的6.99%,且相當一部分為人工濕地,占15.7%。永久性河流濕地雖占西寧市區總濕地面積的69.24%,但因年蒸發量遠遠超過年降雨量,水分補充來源匱乏,呈現出城市濕地資源相對較缺的狀況。
4 西寧市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思路
4.1 堅持規劃引領的方針
任何一項生態修復建設都是一項工程建設,涉及城市規劃、市容市貌、水力、電力、公路交通、景觀建筑、人居環境、消防安全以及信息網絡等各個方面。因此,做好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現場勘察、綜合因素分析是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從大局出發,從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出發,將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態濕地的恢復與創建納入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是濕地恢復工作的首要任務。
4.2 持續加強濕地保護宣教工作
濕地保護管理是社會和生態相關部門的責任,是社會性和公益性較強的事業。針對社會公眾對濕地普遍缺乏認識的現狀,密切聯系西寧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和“世界濕地日”“保護濕地從我做起”等各種性質的活動普及濕地科普知識,宣傳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強化公眾的保護意識;利用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平臺開展濕地保護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形成“保護濕地,全民行動”的社會氛圍。
4.3 針對不同濕地環境采取不同的修復措施
針對西寧市區濕地面積相對較小的特殊情況,實施重建、創建和恢復性建設并舉,增加濕地資源。對大通、湟中、湟源3個縣區濕地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植被長勢普遍良好的腦山地區,特別是水源涵養林區,生態濕地環境修復的重點措施以人工保護為主。對植被稀疏的河流濕地兩岸、沼澤地、庫區周圍加大補植、補種工作。對林分質量不高的水源涵養區應提高改造力度,以更好地保護水源,保障濕地面積不退化、不縮減,確保生態濕地保護功能的持續性。
4.4 積極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
在保護濕地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實現保護與利用并行的修復方針。利用湟水河、北川河、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景觀本底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濕地旅游資源,開辟可供開展濕地保護、恢復、宣傳、教育、科研、監測、生態旅游等特定活動區域,為發展流域內生態旅游提供良好的條件。
4.5 多措并舉開創濕地保護與修復新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濕地保護與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機制,調動部門積極性,協調權益關系,保證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二是加大投入。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地方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濕地保護與修復投入機制。三是加大科研力度。繼續開展科研和監測,推廣先進的濕地保護技術和管理模式,努力開創西寧市濕地保護與修復事業的新局面。
5 結語
青海省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發源地,也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境內濕地是我國重要的水資源基地,俗稱“中華水塔”[3]。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是青海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地理區位十分重要。因此,西寧地區的濕地保護和修復不僅可改善和恢復本地區流域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為西寧地區及湟水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還直接關系著江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修復和利用好西寧地區濕地資源是為了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走生態文明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6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濕地公約履約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 林炳挑.濕地保護與濕地生態恢復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6):314-315.
[3] 鄭杰.中國濕地資源:青海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12.
[4] 李雪林.青海西寧地區濕地資源保護與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284-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