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常凱教授的《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從法律的角度, 結合中國的勞動關系現狀, 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簡稱CSR)與在勞動關系法律調整中的相關問題作了分析。作者提出需要將公司社會責任運動納入勞動法制的軌道。鑒于文章將公司社會責任納入法律體系的開創性意義,本文運用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理論對文章進行回顧和評論,討論其理論定位和不足。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法制 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22-01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社會責任議題的興起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闡明了文章寫作的經濟和社會背景——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在資本擴張的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對于勞動的壓制和剝奪,勞工權益保障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1993年深圳致麗玩具廠的大火事件在中國勞工權益保障方面具有歷史的意義,在海外多家勞工組織和NGO組織的推動下促成了“勞工標準”、“工廠守則”等在中國跨國公司的實施。
在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公司社會責任是在“貿易壁壘”和“反對資本全球化的勞工運動”兩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動的,并從法律的角度給公司社會責任下了定義。作者進一步說明了義務即是雇主必須執行和實施有關的勞動標準以實現在勞動過程中對于勞動者的保護,其實現形式是國家勞動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和勞動者組織工會進行集體談判。
二、將公司社會責任納入法制的軌道
文章的第三部分轉入公司社會責任與勞動者人格尊嚴的議題。作者強調,相對于權益,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意義是要實現勞動者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權利, 這一權利的實質追求是要實現勞動者的人格尊嚴。作者又從法律在調整勞動關系的角度, 突出法律保護勞動者的人格尊嚴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性。
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包括國際勞工組織關于勞工基本權利的勞工基本公約、公司社會責任的實施和監督認證方式、公司社會責任標準的法律效力問題。
三、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看企業社會責任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人權運動、勞工權益保護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企業中的種種問題,如惡劣的生產環境、童工現象、工作時間超長,環境污染及工傷職業病等不斷曝光,逐漸引起了政府、學者、NGO組織和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文章作者嘗試從法律的角度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勞動關系調整的問題,但遺憾的是作者只關注到了企業對內部員工的社會責任,而忽視了其他方面。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英國等長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投入和參與,企業追求的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某些主體的利益。按照理論的觀點,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就不只是企業內部的勞工和勞資關系,而應包括更加廣泛的內涵。按照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社會責任大致包含對員工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社區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責任等內容。
作者提出將勞動關系通過法律的途徑進行調整,有利于規范企業和用工單位的雇傭行為,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保障員工的合法權利。其次,勞動法律法規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規范,企業遵守了法律規定的對員工權利保護的規定,即是對政府履行了責任。據此本文認為,作者所談論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應是屬于企業對員工和政府的責任的范疇。
四、不足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問題。在文中,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過于狹窄。原文中說到:“公司的社會責任, 就其法律性質而言, 實際上是公司的法律責任, 或公司在勞動關系中的義務。”顯然,作者是在從企業內部責任的角度來定義的,而忽視了企業對于消費者、社區的責任。
納入法制軌道的不足。文中作者提到要完善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機制,改變單純的商業運作模式,提高企業認證標準的法律效力。誠然,“制度化”、“法制化”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強制效力,但是針對于類似企業社會慈善事業的指標卻是難以確定的。在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并非法律直接賦予的,但是也在立法中有所體現,比如“職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規定”、“勞動保護的規定”等。由此可見,我國在立法方面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不是空白的,而是有跡可循的,但是在實踐中卻遇到了重重阻礙,主要歸根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淡泊和制度的執行問題。
五、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議
1.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市場經濟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法制經濟。對于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外部不經濟的現象,必須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同時要規范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要切實加強企業責任的立法工作,加強諸如公司法、合同法、勞動法、工會法、環保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執法力度,從而讓中國企業更好地承擔起法律責任。
2.積極開展“全球協議”和“SA8000”體系認證。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SA8000”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進入發達國家的新的貿易壁壘。在推廣IS09000和IS014000體系認證的基礎上,積極開展“SA8000”體系認證。
3.塑造符合社會道德的企業文化。企業通過把道德價值觀和標準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將企業在道德責任方面的立場傳遞給每一位員工。高標準的、強烈的價值觀和嚴格的行為規范可以促使企業及其員工抵制自私的行為,并最終使他們樹立起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意識。
六、小結
常凱教授的《公司的社會責任與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從法律的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在勞動關系法律調整中的相關問題作了分析。從社會責任的嶄新視角探討勞工關系的調整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新意。雖然文章未能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做準確的闡釋,所提出的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軌道缺乏實踐上的分類探討,但是作者對勞工階層的人文關懷和對學科創新的專業熱情值得贊嘆。文章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來研究一個時興的話題,從中透露出作者跨學科的知識素養,值得后輩學習。
參考文獻:
[1]宓明君:跨國公司社會責任芻議[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4,(12).
[2]黃金橋:企業社會責任之法學解讀[J]. 南方經濟, 2005,(03).
作者簡介:
林淼(1988-),女,廣東潮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教育、社區社會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