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是語文教師應掌握的教學技能。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通過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動機,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內容上來。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導入 興趣 技能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68-02
根據調查發現剛上課時,為數不少的學生注意力比較分散。一堂課只有40分鐘,那怎樣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就應當從每節課的第一分鐘做起。那么如何導入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這些問題談談五種課堂導入方法。
1.導入的方法
(1)總結情況,檢查預習
教師可以從本節課的內容出發,或就課外閱讀有選擇地進行總結,以致導入新課,有時也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開始,找過渡,導入新課。例1《這不是一顆流星》的導入:
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這不是一顆流星》,(板書課題)上節課同學們已自讀并理清了課文內容寫順序。經檢查發現你們都能分得清楚且準確。下面我們就按課文的順序:“我”回憶前,回憶中和回憶后來學習這篇課文。
從上面例子我們看出教師的這一導入從兩方面給學生作了充分的肯定:一是肯定學生的自讀水平高。二是表揚了學生的扎實基礎。這就使學生收到鼓舞,增加了學習自信,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就使教師達到了導入的目的。
(2)承上啟下,建立聯系
語文課所講的每一篇文章,看似孤立,其實任何一篇文章都與其他文章有一定的聯系。比如: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相同題目的不同作者的作品等等。有的教師就常從這篇課文與其他某一方面的聯系中設計導入。既可以給學生新的知識,又可以承上啟下,幫助學生復習、歸類。例2《春》的導入:
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春》(板書課題)作者朱自清(板書作者)。我們曾學過朱自清哪篇文章?(待學生回答后板書《背影》)?!侗秤啊返捏w裁是什么?(板書記敘散文)。那么我們今天將要學《春》的體裁與《背影》有什么不同呢?(板書抒情散文)作為抒情散文究竟有什么特點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
在導入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復習總結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另一方面給文章的體裁作了歸類。這樣導入新課,使學生加深了對作者的印象,激起了對不同體裁的興趣。
(3)激疑設問,啟發思考
教師從一上課,就創設一種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師所問的范圍可以從課文為中心,就題目,就作者或文章出處等問題發問學生。通過這些所問,用以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例3《花市》的導入:
教師說:今天我們來學習《花市》(板書課題)同學們根據題目思考這篇文章寫的是花市的場面還是花市里的故事?再從文章出處判斷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在這個導入里,教師開門見山,點出課題。接著就題目提出問題,既激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急切了解心情又加強了學生對文章體裁的進一步認識。
(4)渲染氣氛,調動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需要一種氛圍,需要一種感情環境。這樣教師就要善于調動自己的感情,以情激情,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例4《桂林山水歌》的導入:
教師說:今天,我們來學習賀敬文先生的《桂林山水歌》。多少文人曾為此不惜其筆傾情描繪、贊美。如:“伏波山下還珠洞”,“大地愁容春雨洗,請看穿山明鏡里”等等。這些詩歌都盡情贊美描繪了桂林山水,喜愛與贊美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究竟桂林山水是如何的美麗呢?現在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教師用形象生動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美麗的景色。旨在啟發學生的想象和感情。通過對這些優美詩歌引用,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使他們在沒讀《桂林山水歌》這篇文章之前,已經進入了美麗山水景色的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變換刺激,引起興趣
學生的思維空間應當是言語,形象和聲音組合的空間。在導入新課時,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方面變換刺激,引起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些老師關注的并實踐的課題。例5《松鼠》的導入:
教師把九幅松鼠圖掛在教室里,并遮去了圖的標題,顛倒了次序。一上課,教師便要求學生認真看掛圖,“猜”出標題,排好順序,并闡明作出判斷的理由。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急于了解清楚內容,就提出:“可以看書嗎?”教師說:“允許看書?!比w學生便迫不及待打開書,一面讀一面積極思考。
從語文訓練的角度說,這導入旨在使學生認真讀書,概括段意。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技能的理想境界。
綜上所述,我們詳細地談了5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只要我們在上每一節課的開始,都能從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出發,運用一些有效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動機,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內容上來。那么,我們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更能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芳.小語課堂導入技能之初探[J].新課程(下),201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