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艷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斷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探究性學習 學生 教師 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69-01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就是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尋找出答案。這是一種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由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行為和認知趨向。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學習的活動的。探究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落實探究性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習內容的組織和實踐有不同的特點,但都要圍繞一定問題進行探究。在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進行探究,教師應引導學生確立探究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引領學生進入自主探究的天地。
1.巧設漏洞,引起探究
在新的課堂中,學生的批判意識增強了。對于教師出現的錯誤學生能夠直言不諱。而且學生對于這些錯誤都非常關注,這為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性提供了契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漏洞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例如在教學第七冊蕭紅的《火燒云》一課時。當引導學生理解火燒云變化極多的顏色時,我出示了這樣的投影: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把書上的逗號故意寫成省略號。孩子們一下就發現了這個與書不符的錯誤。立刻舉手說:“老師,您有一個標點用錯了,應該用逗號您用了省略號。”此時我順勢說:“你讀書真仔細,老師的這個錯誤被你這么快就發現了。”同時順勢拋出問題:“同學們請在仔細讀書想一想,這里可以用省略號嗎?”學生閱讀后爭先發言:“老師,可以。因為我知道火燒云不只有三種顏色。”“沒錯,從變化極多這個詞就可以看出來。”我及時鼓勵:“同學們真會讀書,同意這種看法的同學們把書上的逗號改稱省略號再來讀描寫火燒云顏色變化極多的句子吧。”巧設漏洞,讓學生產生問題,引發學生自主探究閱讀課文的興趣。
2.利用認知沖突,引起探究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經驗與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式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在閱讀教學時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兩方面的沖突,適時引導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1)思想上的認知沖突。學生讀書是個性化吸納的過程,其間存在著深淺、粗野、高下、是非、善惡、真假、美丑之分。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學生感悟的個性造成不同學生間思想認識上的沖突,及時引導,引起學生的探究。
(2)新舊知識的認知沖突。中國的漢字有許多是一字多義的,所以在字詞教學中有許多詞語中字的意思就會和學生已掌握的字義發生沖突。此時正是引發學生探究的好時機。在理解《翠鳥》一課中“疾飛”一詞時,有學生說:“疾飛的意思是翠鳥生病了,它在帶著病飛翔。”這樣的理解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產生的。我問其它同學你同意他的解釋嗎?有學生說:“我把詞放在句子中理解這樣解釋不同呀,翠鳥愛疾飛,怎么會喜歡生病飛翔呢?多難受呀!”學生有了強烈的獲取新知的欲望。我及時引導學生:“同學們用你們手中的字典獲得準確的答案吧。”學生馬上行動了起來。“我知道了!應該是快,迅速的意思,疾飛就是快速的飛。”他那激動的小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利用舊知識引發學生探究,此時獲取的新知識必將終身難忘!
3.進行歸納類比,引起探究
小學階段的課文有敘事的,寫景狀物的,還有抒情的。而低中高三段所選課文的深淺不一。教學中特別是教學中進行寫法滲透時,選取不同階段的同類課文對比,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悟。在教學四年級課文《白公鵝》時,學過課文內容后我不經意的問:“記得前一課我們剛學的一篇描寫鵝的課文《白鵝》,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進行對比,看有什么發現?”學生發現同樣都是寫鵝的課文,《白鵝》以過度段統領全文,再從叫聲、步態、吃相上敘述鵝高傲的特點。而《白公鵝》以“海軍上將”突出鵝的派頭,接著描寫這只白公鵝走路“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我追問:“兩篇都是寫鵝,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點呢?”學生深入思考后認為兩篇課文都運用了擬人手法將鵝的形象變得可親,鮮活了。而且都表達了對鵝的喜愛之情。只是描寫時作者的語言風格不同敘述的語氣不同。歸納類比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了深入的理解。
4.結合生活實際,引起探究
生活是課堂學習的起點,又是課堂學習的歸宿。學生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帶著自己對人生、社會、他人以及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走進課堂的。所以應抓住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引起探究。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在理解“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學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的顏色怎么能變呢?”學生的感知與生活中的認識產生了矛盾,由此引發學生探究,從而明白這里是借顏色變化展現火燒云上來霞光映照下的變化,并不是顏色本身真的發生了改變。學生對這樣寫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大有可為的。天真、活潑、敢問、敢說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意識的良好基礎。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任,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