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霞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探究式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從兩個方面介紹了教師應如何具體、有效地展開教學過程。
【關鍵詞】高中數學 探究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140-02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數學課堂都是圍繞著概念講解以及如何正確答題而展開的,然則,隨著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們的教育方式也亟需進行改革,筆者在實際數學授課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實踐研究活動。
一、探究式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探究式課堂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繼而充分體現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誘使學生進行思考,這不但能夠改變他們被動接受知識的不利情況,激發其對深入探究數學內容的興趣,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逐漸意識到尋找并有效的解決問題在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這還能縮短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使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更加順利和高效。
其次,我們教師在進行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普遍反映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在做數學練習題時,常常出現“懂而不會”的現象,也就是他們對題目當中所涉及的內容十分了解,但是卻找不到思路、不知道如何答題。直觀上講這是因為學生缺乏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而從深層次的方面進行研究主要是由于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一直以來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和鍛煉,以至于在學習理論性和抽象性均較強的高中數學時,這一問題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而探究式教學能夠通過讓學生在長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訓練他們相關方面的能力,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高中學生普遍出現的“懂而不會”的現象,增加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繼而提升其考試成績,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對基礎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探究式教學
1.結合具體知識,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情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班級內學生的特點以及具體的課程內容,合理的安排一些案例,這樣不但能夠引發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興趣,促使其從根本上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定理,而且能夠增加學生將理論同實踐結合的能力,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知識都是科學家們從生活實踐當中總結出的各種經驗,是用數字和規律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例如:在講解“定積分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們觀察一張外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紙片,并問他們:“如何才能求解出紙張的面積?”學生進行了短暫的思考,但是沒有人能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回答這個問題;緊接著,我將這個紙片用折紙扇的方式做了很多小折痕,這時,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每兩個折痕間可以近似地看成長方體,只要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再加和就能夠得出紙片的大致面積;然后,我引導學生:“如果運用極限的思想將這些長方體的個數無限增加,是不是就能夠越接近準確的結果了呢?”……由上述教學過程,我便讓學生從淺層認知上通過情景案例的探究過程認識了“定積分的概念”,這樣不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使他們了解了“定積分”的實質是應用分割、極限的思想來解決數學當中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求解問題,加強了其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印象,而且逐漸建立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極限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并為其今后解決一些數學難題提供了途徑和方法。
2.逐步加深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探究式思考
教師想要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探究知識狀態的最快速辦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提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借此來啟迪他們的思維,引發其進行最大程度的思考。此外,教師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們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合理把握問題的難度。這樣一來,不但符合層次性教學的理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們進行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夠大幅提升他們對概念性內容的認知水平以及在答題過程中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變化率與導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問學生們:什么是變化率?引發了他們對這一概念的疑惑和探究的興趣;然后,再給學生講解了“氣球膨脹率”的數學問題,讓他們對“變化率”建立了一定的認識;緊接著,又讓其列舉出了一些生活當中遇到的相似問題,如:汽車運動過程中的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加熱冰水時溫度T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最后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運用普遍的函數關系來表示“變化率”的概念。這樣經過逐層深入的問題教學模式,不但有效增加了學生尋找問題答案的欲望,而且活躍了他們的思維過程,繼而帶動了整個班級內良好的學習氣氛,大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教師應響應時代的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通過引入相關知識的情景案例、逐層深入地進行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使他們在思考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程內容,有效提高其理解數學基本概念和定律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的思維去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彬,范彬彬.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12(s1):111-112.